摘要:从四教到六教,他逐一检查消防栓、多媒体设备与桌椅状况,“这就像给教室‘体检’,查得不彻底,师生上课不踏实。”他的裤兜里常年装着电工胶布和螺丝刀,方便发现问题随时处理。
你知道清华有多少间教室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
他了如指掌
来到清华园33载春秋
他曾走遍学校里每一间教室
并亲历了
“网红四教”等教学楼的改造项目
他说
“进了清华门,就要有清华人的样子”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
他是灯光、桌椅、投影等
教学设备的守护者
在同事眼中
他是可靠贴心的“李哥”
他就是曾在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
服务多年的教职工李广庆
2024年,他获评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服务保障人员”
默默守护的“守楼人”
早上七点半,李广庆已开始他持续多年的固定行程——提前半小时到岗“转楼”。
从四教到六教,他逐一检查消防栓、多媒体设备与桌椅状况,“这就像给教室‘体检’,查得不彻底,师生上课不踏实。” 他的裤兜里常年装着电工胶布和螺丝刀,方便发现问题随时处理。
李广庆检查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
“李老师,六教的投影仪黑屏了!”课间电话响起时,李广庆正穿梭在下课换教室的人流中。他迅速赶到现场协调技术组远程处理。设备恢复后,他在随身笔记本上记下:“教室线路最好再检修一遍”。
清华园中公共教室广布,除了一教到六教,建馆报告厅、东阶梯教室、新水利馆、旧水利馆、旧经管报告厅、明理楼等楼宇中都有公共教室……这300余间教室的运维职责,便落在李广庆和他所在的教管科数十名职工身上。
“做好各项服务和保障工作不是喊口号,师生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教管人的日常工作包括楼内卫生、消防安全,多媒体设备运维,电路维修保障,自行车摆放等,要保障教学楼每天15小时、全年365天运转。
自2004年4月调至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原物业中心)教管科,李广庆一干就是近20年。
李广庆和教管科的同事查看教室内监控情况
全校每学期超过6万节课程与上千场活动,面对庞大的运维体系,李广庆始终坚持“团队至上”理念。每天5:30保洁员已就位开始逐层清扫,保安要及时将教学楼下停放的自行车排列整齐——李广庆知晓“单打独斗干不好,得靠大家”,因而将尊重深埋心底。见到保洁员,他主动招呼“王姐”,给值班的保安捎份盒饭,这些细微关怀拉近了团队成员间的距离。在同事眼中,他是最令人安心的“老大哥”——无论设备故障还是突发状况,或是生活遇到的不顺心,都可以向“李哥”诉说,他总有解决办法。
工作中的李广庆
作为教学楼的“总调度”,李广庆电脑里存满了密密麻麻的维修档案,记录着反复协商后的窗口期与维修状况。这不止是李广庆的工作日志,更是清华园教学楼的成长日志。
让老楼新生的“项目经理”
2018年初春,清华大学启动教室综合维修与条件改善工程。当时李广庆正在老四教的走廊里弯腰检查一处墙皮剥落,指尖摩挲着斑驳的石灰墙面,他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踏进这座楼时的场景——黑乎乎的,显得有些压抑。“要抓住这个契机,让教学楼换件新衣,让师生的需求真正落地。”
这座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教学楼,承载了无数学子的青春,却也积攒了太多“岁月病”——墙面开裂、电路老化、设施陈旧……怎样才能让“老楼新生”,是摆在李广庆面前的一道难题。
改造前的四教大厅
改造前,项目方案经过了多轮师生需求调研和广泛意见征集才得以敲定,但真正的考验是从“拆到只剩楼板”开始的。因为老楼结构限制多,几乎每一项改造,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现场的项目经理,李广庆既要把握工程节点,保证按时完成施工;同时也要统筹各方资源,回应调研反馈的复杂需求。
“最棘手的,是加电梯。”李广庆坦言,电梯并不在原设计范围,变化产生后带来的则是一套系统性的工程协作——重新设计结构、匹配电源负荷、调整管线路径,还必须减少对施工节奏的影响。当时的清华教学楼鲜少配有电梯,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李广庆一边同设计方、施工方反复协商,一边密切盯控现场节奏,最终将“外挂无障碍电梯”成功“嫁接”进楼体侧翼,“对我来说安装电梯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可参考,但师生的方便不能等。”
除此之外,四教还有很多的新尝试——换上可调节桌椅和电动窗,首创应用空气质量监测仪与新风系统在教室空间实现联动,配备双屏教学系统和授课一键录播,处处闪现“黑科技”。这些设计是对未来教育环境韧性的深入考量,也凝结着李广庆及相关团队的努力。
2019年秋季学期,改造后的四教惊艳亮相,成为清华“网红教学楼”。开放当天,李广庆在人群中看着学生们进进出出,觉得一切忙碌都有了着落。
完成改造后的“网红四教”
随后六年间,李广庆陆续参与了建馆报告厅、东阶、西阶、明理楼等教学楼的37项维修改造工作,见证一栋栋老楼悄然“新生”。与此同时,李广庆深知,环境改善不只在“大动作”,更藏于细微之处。讲台上,他带领团队新添的粉笔盒让老教授眼前一亮——借鉴台球杆架设计,让每支粉笔都有独立插槽,拿取方便且不易折断。对于不少师生反映的教室插座少、充电不便,李广庆记在心里,推动在新课桌上加装电源接口,几乎做到“每座皆有插座”。此外,教室还配有文具、应急药品、雨伞、充电器等借用服务,这些“润物细无声”的举措,丰富了教室功能,也饱含人文关怀。
走在改造一新的五教里的李广庆
“教室就像看着长大的小孩儿,一天一个样。”李广庆始终相信,教室环境也有育人功能。整洁明亮的环境、合理友好的设计,会在无声中塑造学生的心性,培养人对秩序、效率与美感的体验。
从“门外汉”到“清华后勤人”
回首清华教室的变迁,李广庆说,自己也经历了从“门外汉”到“清华后勤人”的转变。17岁时他就来到清华工作——1992年入职电话科,2000年转岗教室管理,负责工字厅物业服务,再到教学楼管理,从“刨花板桌椅时代”到2018年教学环境全面升级……回忆起30多年的时光,他还记得刚来清华时的自豪感,这种感情在岁月的洗礼下越来越深。李广庆满怀深情地感慨:“是清华后勤培养了我。”
李广庆和同事们在一起工作
最初在电话科穿电缆修电话时,师傅对他说:“进了清华园,就要有清华人的样子。”
什么是清华人的样子?李广庆认为这是这所学校给人的一种感觉——是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也是学校后勤系统“服务为本,听令而行;匠心传承,实干创新;勤俭持家,未雨绸缪;任劳任怨,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你得一直想办法跟上趟去,要不断学或者补一些东西。”
师傅领进门,李广庆的电工技术逐渐精湛;组织上对李广庆的关爱和培养,又让他在接待、物业服务上有了新的技能成长;自己身上终身学习的火苗,让李广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不仅将自己的学历提升至本科水平,还拿下了物业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从学徒变成师傅,李广庆也开始带团队,他经常从自己走过的路出发,为年轻同事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发展,同事们都愿意“听听李哥怎么说”。
“第一个就是知识和技能很重要,咱不能被时代落下。”在李广庆的带动下,团队中10余人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第二就是后勤专业化,希望大家做到一专多能。”他身体力行地鼓励年轻同事们掌握电路维修技能、熟练使用新媒体设备、加强沟通协调能力,提升各类解决问题的技能。
2022年,李广庆获得校园后勤服务标兵
“不经历多个岗位的锻炼,我也走不到今天。”清华园中的一草一木让李广庆无比熟悉,而学校中的一砖一瓦又是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教室也有很多变化,但是作为后勤人来说,我们为师生服务的心情一直没有变。”
离开教管科后,李广庆再次来到熟悉的四教
人生过半,李广庆的工作证换上了新的岗位名称,清华大学接待服务中心保障科科长,可每天的“转楼”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当暮色漫过清华园,那道熟悉的身影照例在教学楼间缓缓穿行。指尖抚过关了灯的课桌、锁了门的研讨间,他仿佛触摸到时光的肌理——那些混凝土里的故事、粉笔中的温度,终将随着一代代学子的脚步,沉淀成清华园里无声的育人诗篇。
文|魏明 魏小雯
摄影|李宙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张帆
排版|魏明
编辑|苑洁
审核|刘蔚如
来源:锐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