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7日至19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集中展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成果。这既反映出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体现出博物馆作为“中华文化会客厅”的角色正日益凸显。
5月17日至19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集中展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成果。这既反映出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体现出博物馆作为“中华文化会客厅”的角色正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文物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14.9亿人次走进7046家博物馆,观众和博物馆数量较上年均有增长。面向未来,博物馆在坚守文化立场的同时,要更加紧扣社会发展脉搏,勇担文化使命,让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文物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的生动载体。
站稳历史高度,讲清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博物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纵深与文明根脉。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所孕育的红山文化便是这一讲述的鲜活样本。在牛河梁博物馆中,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所揭示的祭祀体系与社会组织,折射出距今五六千年中华大地的精神信仰与秩序萌芽,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轨迹。这些实证材料有力批驳了割裂中原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主流文化与地方文化的错误史观,揭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基因密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这些特性在各大博物馆展陈中得以具象呈现。新时代博物馆的使命,正是以高度历史自觉,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印记讲述为“听得懂、记得牢”的中国故事。
拓展教育功能,激活文物背后的“人”与“情”。随着博物馆热的逐年递增,“到博物馆去”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口号,而成为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自发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由衷认同。然而,目前不少博物馆仍囿于“考古式”展示,重器物考据、轻人文表达,导致观众“看不懂、看不下、记不住”。博物馆建设不能“千馆一面”,不要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而应深耕特色资源,拓展教育功能,用文物背后的“人”与“情”打动观众。国家博物馆近年来的做法值得借鉴。从“数说犀尊”的智慧展厅到“盛世欢歌”的文物舞台剧,从“专家讲解周”到“古代中国·通识”研学课程,这些创新尝试让静态的展陈转化为沉浸式体验,使文物成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文化课程。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让击鼓说唱俑穿越两千年“活起来”,复原于舞台之上,让观众在领略到文物的艺术魅力之外,更引发了对汉代社会底层俳优命运的关注。“凤冠”系列文创则以大众化设计触达年轻人群体,引导他们从美的兴趣出发走进博物馆、亲近历史。博物馆不仅是藏品的空间,更应是情感的空间、价值的空间。让博物馆从静态的展示场所,转变为动态的文化生态中心,是让中华文化“动起来”“活起来”“走出去”的关键一环。
融入全球叙事,展现文明交流的“广”与“深”。讲好中国故事,不能止于“自说自话”,更要让世界听得懂、愿意听。博物馆要持续拓展国际合作的方式与内容,不断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例如,故宫博物院等全国著名博物馆通过与国外文化机构联合办展、参与国际博物馆论坛、开展文物数字化展示等方式,扩大中华文物在全球的影响力。秦始皇兵马俑、青铜器文明等主题展览先后赴欧美、亚洲多国展出,使海外公众近距离领略中国古代文明。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应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和文化创新的引擎。我们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真正让中华文明穿越时空、熠熠生辉。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