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份报纸,两代情缘,一代是父亲,一代是我。”韩淑霞出生在德州市平原县恩城镇韩庄村,初读《农村大众》时,她年仅8岁,只认得几个字。父亲韩成甲在平原县恩城镇(那时叫恩城公社)韩庄片任农业技术员。
今年是《农村大众》创刊75周年,也是读者韩淑霞结识这份报纸的第42年。
“一份报纸,两代情缘,一代是父亲,一代是我。”韩淑霞出生在德州市平原县恩城镇韩庄村,初读《农村大众》时,她年仅8岁,只认得几个字。父亲韩成甲在平原县恩城镇(那时叫恩城公社)韩庄片任农业技术员。
“有一次,我去喊父亲回家吃饭,看见他办公桌上摆着两份报纸。上前一看,‘农村大众’四个大字跃入眼帘。翻到副刊版面,虽然有些字还不认识,但我看得津津有味。”韩淑霞说,这是她与《农村大众》的初相识。此后,她便要父亲将每一期的《农村大众》留下来,等她有空过去看。“有时候,报纸不知被谁拿走了,我会半天不开心。”韩淑霞坦言,是《农村大众》给了她最初的文学启蒙。
父亲韩成甲也经常看《农村大众》。在那个没有手机、网络,广播、电视也很稀罕的年代,这是少有的专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报刊,上面刊登了很多农业知识。于是,韩成甲先认真学习其中的知识,再推介给村民:“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种地难题,便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时光荏苒,1990年韩淑霞考上了平原县师范学校,1993年被分配到恩城镇中学任教,2005年考入平原县第二中学任教。身份变了,儿时读报唤醒的对文学的热爱始终没有变。“工作之余,我读书看报,也尝试着创作,陆续在地方报纸上发表了一些小‘豆腐块’。”韩淑霞说。
她父亲韩成甲也因为推广农业技术成绩卓越,被德州市农业局评选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同时被镇里聘为“恩城镇农民文化技校专职校长”。这个技校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学员结业后,有的开门市部,销售良种化肥,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有的承包果园,推广种植技术;有的回村担任村干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2020年,智能手机广泛应用,由于酷爱写作,韩淑霞创建了自己的公众号“晓涵乐园”,这里成了她的练笔乐园。因为经常阅读各大公众号上的文学作品,韩淑霞与农村大众报微信公众号相遇了,犹如久违的老友,她立刻加了关注,并投了一篇稿子。“不久,我就收到编辑老师的用稿通知。惊喜如潮水,漫溢周身每一个细胞。”
2021年2月,韩淑霞参加了《农村大众》发起的“心安吾乡——讲述三农里的新春故事”征文活动。联想到几十年来农村、农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韩淑霞家有每年拍一张全家福的习惯,她以此为素材,创作了《我家的五张全家福:一个农村家庭20年的幸福变迁》,并荣获了一等奖。
因为这次获奖经历,韩淑霞信心大增,业余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陆续发表在《散文选刊》《辽宁青年》《作家天地》以及省市报刊上。去年,韩淑霞加入了山东省作协。
“前几天回老家探望时,84岁的父亲正坐在沙发上翻阅《农村大众》,这一幕深深打动了我。”韩淑霞难掩激动之情,“是《农村大众》给了我们父女两代人知识和力量,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寻觅到一方天空。这份40多年的缘,怎一个‘谢’字能表达?”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