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宣城市第十二中学,大课间的操场上,学生们随律动跳跃,彩色跳绳划出青春弧线;课后延时服务时的手球场内,校队队员们正进行战术演练,呐喊声此起彼伏;体育赛场上,参赛队员在竞技中挥洒汗水、体验成功与失败......校园里时时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走进宣城市第十二中学,大课间的操场上,学生们随律动跳跃,彩色跳绳划出青春弧线;课后延时服务时的手球场内,校队队员们正进行战术演练,呐喊声此起彼伏;体育赛场上,参赛队员在竞技中挥洒汗水、体验成功与失败......校园里时时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该校始终秉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坚持“以文化人、以体育心”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学子。近年来,该校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理念,将体育教育作为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点,构建起“课间+社团+赛事”三维体育育人体系,走出了一条体教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以体育教育撬动学生全面发展。
篮球赛
手球训练
让每个生命在运动中绽放
“这场赛事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团队精神与青春热血的绽放”。近日,该校八年级篮球联赛火热开赛,经过激烈角逐,9班“勇毅队”摘得桂冠,作为冠军队队长的谢君泽再次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
在谢君泽看来,篮球赛只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缩影。平日里,晨跑、大课间跳绳、羽毛球社团等活动令他热爱的校园充满了生机。作为体育爱好者,他说自己是学校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理念的受益者。“体育老师会针对不同项目设计趣味训练,让运动变得既有竞争性又有趣味性。有趣的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缓解了学业压力,更让我们在协作中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学会了坚持、包容与担当。”
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学校针对大课间精心设计了阳光跑操、广播操、手势舞、跳绳等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的体育锻炼活动,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开设了篮球、足球、手球、田径、跳绳等多个体育社团,并聘请专业教练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育锻炼平台。此外,学校还定期组织开展拔河比赛、篮球赛、足球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赛场上挥洒汗水,挑战自我,体验运动的乐趣和竞技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通过“体育成绩校级记录档案”“体育之星评选”等机制,让体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符号。
构建分层进阶课程体系
“我校的体育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健康第一’理念,通过‘大课间+体育社团+体育延时课课内外联动’,保障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采用‘基础+专项+体能’形式开展,总体实施采用分层教学法,设置差异化训练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受益。”该校体育教研组组长李颖在校工作近20年,近年来越来越深刻感受到学校对体育的重视。
李颖看到:如今的大课间不再像之前学生下课了还在教室里刷题,现在班主任、体育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开展跳绳、跑步等各类体育锻炼活动。每天的体育课再也不是“放羊式”教学,操场上的每位体育老师从课前准备、课上、课后等各个环节认真对待,“让每个学生得到进步,让每个学生尝到运动的乐趣”成为大家共同的育人目标。每周的体育社团课不再是只有一两个项目、个别学生参与的活动,而是更多爱好体育的学生参与各式各样的活动,每年学校在各项体育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了让九年级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锻炼,学校开展了体育延时课。从今年的体育中考成绩来看,延时课的效果非常明显,这些进步都离不开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李颖介绍,结合学校传统、师资特长及学生兴趣,通过“普及+选拔”的模式推进特色项目的培养。学校鼓励学生参加选拔,通过社团或校队训练重点培养,定期举办班级联赛和校际交流,形成“课内打基础——课外提水平——赛事促发展”的培养路径。学校的特色项目手球曾多次参加省市比赛并取得骄人成绩。
“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是民族素质的集中体现,它锻炼的是体力,激活的是生命,弘扬的是个性和青春活力,收获的是笑容与精神风貌,它是力量的角逐、是智慧的较量、是美的展示。”在李颖看来,体育学科因其特殊性,应寓教于乐,以兴趣为导向,在趣味性实践中探索学科融合,实现“育体、育心、育德”的目标。
打造体教融合新生态
“过去,受‘重智轻体’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一度面临学生体质下滑、运动时间被挤压、体育课程流于形式等困境。”该校副校长黄政祥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学校从三方面重构了体育教育体系。
一是理念破局。学校通过家长课堂、师生座谈、成果展示等方式,传递“无体育不教育”的科学认知,强调强健体魄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运动精神是人格塑造的“催化剂”。二是课程提质。学校严格规范体育课堂管理,实行“基础技能+专项选修”的双轨教学模式,确保每节课“有密度、有强度、有成效”;创新设计“体能闯关”“运动技能展示”等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三是资源整合。学校引入专业教练、退役运动员进校园,与当地体校、俱乐部共建训练基地,打造足球、篮球、手球等特色社团,形成“人人有项目、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生动局面。
“实践证明,体育特色建设与升学率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黄政祥补充介绍,近三年,学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提升,近视率下降,体育中考成绩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专注力、抗压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步显著,多名体育特长生凭借综合素质考入理想院校。在他看来,这些成果充分印证了“体教融合”的前瞻性——体育不仅为学生的未来奠基,更让教育回归对“完整的人”的培养。
不仅如此,近年来,学校在各级各类体育赛事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安徽省2022年青少年手球锦标赛暨U系列比赛(乙、丙组)赛事中,校手球队代表宣城市男子手球队参赛,以全胜战绩勇夺丙组第一,学生张宇获比赛最佳运动员、最佳射手,张宇、周梓尧、罗佳乐入选最佳阵容;学校曾获宣城市青少年手球锦标赛男女组双冠、宣州区校园足球比赛第一名;学校多次获宣州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此外,学校还获评安徽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在黄政祥看来,学校的体育教育实践为区域体教改革提供了三点启示:一是通过“体育课程校本化”实现普惠性发展,让每个学生享受运动乐趣;二是以“赛事体系”激活校园体育生态,形成“教学——训练——竞赛”闭环;三是打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链条,如开展“亲子运动打卡”、参加各级青少年赛事等,推动体育从校园走向更广阔的育人场景。“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让运动成为学生生命的底色,让教育充盈生长的力量。”黄政祥表示。
拔河比赛
来源:安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