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状元杨仁荣突然消失,母亲身患癌症,苦寻9年,结果怎样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1 17:51 2

摘要:2009年3月12日,江西宜黄县的一对普通农村夫妻接到了一条短信:“我在北京挺好的,不用担心。”

2009年3月12日,江西宜黄县的一对普通农村夫妻接到了一条短信:“我在北京挺好的,不用担心。”

发信人是他们的儿子杨仁荣——曾经的理科高考状元,但就在这条短信之后,他彻底从父母的世界里消失了。

此后,父母踏遍北京的街头巷尾,贴寻人启事、求助媒体、拜托警方,却始终没有儿子的音讯。

更不幸的是,2018年,在寻找儿子的第9个年头,母亲患上了癌症。

那么,这位“别人家的孩子”为何要选择消失?他又是否被找到?

宜黄县的一个村庄里,年幼的杨仁荣蹲在书桌前,正格外专注地思索着一道数学题的解法。

杨仁荣的家境并不优渥,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则一边耕地,一边照顾孩子。

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家庭最多培养出个读得懂报纸的孩子,可他们没有想到,杨仁荣却在一次次的月考中拿下全县第一。

更让人意外的是杨仁荣的学习能力仿佛天生就带着光环,别人要啃三天的知识点,他一两个晚上就能吃透。

哪怕家里连像样的参考书都买不起,他依旧能靠着一本《中学生数理化》摸索出解题的门道。

可鲜有人知道,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其实从不炫耀自己的聪明,他不爱说话,课堂提问时总是低头不语,哪怕知道答案也极少主动举手。

他对同龄人也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不参与打闹,不说闲话,唯一真正亲近的,是比他小三岁的妹妹。

妹妹自幼体弱多病,经常需要住院,杨仁荣放学后常常是书包一扔,就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赶往镇上的卫生院。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还是带走了妹妹,她的离世让9岁的杨仁荣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他甚至开始用学习来逃避情绪。

父母则忙于生计,对他的变化并未察觉,对他们来说,儿子不惹事、不逃课、不乱花钱,就已经是最完美的模样。

2003年高考成绩出来后,杨仁荣成为了宜黄县的理科高考状元。

消息一出,整个村子沸腾了。

通知书从北京寄来那天,父亲也特地请假回乡,杀鸡宰羊,摆了两大桌酒席庆贺,与此同时,杨仁荣的名字也被贴上了神龛的最中央。

但杨仁荣只面无表情地接受着祝贺,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不仅是父母的希望,更是整个村子的希望,他必须成功,必须出人头地,不能失败,不能后退。

可当一个孩子把“不能失败”变成信仰时,他其实早就种下了崩塌的种子。

拿着通知书踏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门后,杨仁荣被分配到飞行器设计专业。

但这个听起来就很高端、未来感十足的专业,其实并非他的初心,他真正痴迷的是物理,不过填志愿时,他还是顺从了大多数寒门子弟的思路:先看“出路”,后讲“热爱”。

而当现实真正展开时,他才意识到,所谓“前程似锦”的道路并不容易。

大学里的课程晦涩难懂,计算、建模、实验……每一项都像是强行塞进脑中的金属块,砸得他头昏脑涨。

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那种从神坛跌落凡间的无力感,他不再是那个“考神”,也不再是老师眼中能点石成金的奇才。

身边同学有的出自城市名校,有的父母就是教授、工程师,他们谈笑风生、思维敏捷,而他则像个局外人,总是慢半拍。

他曾尝试奋力追赶,但几次期中考之后,他的自信开始碎裂,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临时突击,越复习越觉得内容空洞。

于是,他开始逃课,先是偶尔缺席,再是长时间消失在教室中。

与此同时,杨仁荣的室友们也对他渐渐产生了距离,因为他不参与集体活动,不在寝室聊天,也不参加社团。

其实,杨仁荣不是没想过换专业,他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试探性地说:“我想学自己喜欢的东西。”可电话那头的母亲不解其意,只是说:“你自己决定就好,爸妈相信你。”

这句话原本是自由的钥匙,但对杨仁荣来说,却变成了牢笼的加固,他无法接受自己“选错”的现实。

若他改换方向,那就等于向全世界承认——他失败了,他从小便活在“不能失败”的光环下,如今怎能自毁招牌?

于是他继续装作正常,可实际上,他的成绩单早已染红,他甚至差点被辅导员劝退。

到了大四,他原本可以选择去补考、修满学分,拿到毕业证,但他却在最后一门实验课上,彻底放弃,他没有去考试,没有请假,也没有解释,他最终只拿到了一张肄业证明。

自我流放的九年

肄业之后,杨仁荣不敢将实情告诉家里,他只打了通电话 说自己打算母考研。

父母为此将省吃俭用攒下的五千块钱转了过去,但杨仁荣心里清楚,那并非考研,而是一次逃避的借口。

可当人背离现实得太久,终究是要为之付出代价,肚子饿了,就得吃饭;钱包空了,就得挣钱。

杨仁荣开始尝试找工作,但每一次面试,他都要面对“请出示您的毕业证”这一关,每一次,他都只能尴尬一笑,转身离去。

不久之后,父母察觉了端倪,他们打通了杨仁荣在京的表侄电话,想了解他的现状,这才得知,儿子并未考研,也没有正经工作,整日无所事事。

父母愕然,更多的是担忧,他们亲自北上去探望儿子,见到儿子的那一刻,他们更是觉得不可置信。

杨仁荣的出租屋狭小凌乱,床上堆满了未洗的衣物,角落堆着早已发霉的方便面包装,他自己更是瘦弱的很。

母亲还在收拾家时无意间翻出了那张肄业证明,但她没有责骂,而是安慰和鼓励:“回去补考,拿个证书,我们不要求你多出息,但别再让自己受这么多苦。”

他们回乡前,杨仁荣答应会尽快补考,并开始找工作,他再也不想让父母担心。

之后,他试着认真去找工作,投简历、去面试、学着和人寒暄,他甚至应聘过推销员,在地铁口发传单,也短暂做过洗碗工,手脚被热水烫起泡,仍咬牙坚持。

可现实却像个嘲弄人的赌徒,每次让他刚积攒一点希望,就迅速碾碎,没多久,他因无力还信用卡账单,被银行催款,电话打到了父亲手机上。

之后,父亲用几个月时间,凑齐了三万多元,帮他还清了债务。

这一切,都成了杨仁荣逃离的序章,一个月后,他关掉了电话,换了住处,甚至连社交账号也注销。

2009年3月12日那天,他借用一个朋友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给父亲:“我在北京挺好的,不用担心。”然后,他彻底从所有人视线中消失。

那一刻,他不是被人逼走的,而是自己选择隐身,而这场自我放逐,足足持续了九年。

期间,他漂泊、穷困、隐姓埋名,他曾在凌晨三点的街头发广告单,也曾在砖厂里扛过水泥,他靠微薄的工资,租住在西安某处陋巷之中,他也不恨任何人,只是不敢面对自己。

但生活终究不会永远宽容一个逃兵,有些债,终究要还。

迟来的亲情救赎

2018年秋,江西肿瘤医院的一间病房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静静躺着。

她是杨仁荣的母亲,医生告诉她,她患上了一种极其罕见、极易复发的恶性肿瘤,已是晚期。

其实,她并不为自己的身体悲痛,毕竟生老病死是农人一生中早就学会接受的现实,可她无法接受的,是这一生最放不下的牵挂:那个九年前,突然杳无音讯的儿子——杨仁荣。

从他消失的那天起,她每天晚上都要看一眼旧手机,因为那是儿子最后一次联系他们时,发来短信的手机。

而9年时间里,他们报警无果,去北京多次寻找无果,只能煎熬地等着,盲目地找着。

终于有一天,吴细女做了一个决定:如果等不到儿子回家,那就让全国的人来帮她找。

之后,夫妻俩在亲戚的协助下,联系了当地媒体。

当天,摄像机架起、话筒对准,吴细女颤抖着坐起来,在镜头前那一刻,眼泪早已决堤。

“仁荣啊,妈不知道你在哪,也不怪你,可你要知道,妈现在……真的快不行了,你回来看看我,哪怕就看一眼……”

那段画面通过电视、电台和网络迅速传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友纷纷留言,有人说“这世上最痛的,就是母亲盼子不归”;也有人说“希望仁荣看到后,快点回家”。

远在西安的一间小旅馆内,杨仁荣也看到了电视中的画面,看到了屏幕上那个瘦弱枯槁的女人。

过了很久,他才战战兢兢地拿出那部十年前就已经摔坏的旧手机,反复拨打家中座机,随后,他们将见面地点约在了苏州火车站。

因为此刻,杨母正躺在上海的医院接受治疗,他们不敢耽误分秒。

九年后的重逢时刻,杨仁荣穿着一件已经褪色的夹克,背着发旧的帆布包,像个从工地上下来的人,他在人群中看到母亲那一刻,整个人僵住了。

母亲身形憔悴,但依然一眼认出了他,而下一秒,他跪倒在她脚下,头埋入母亲的怀里,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哽咽不止。

人来人往中,这一幕无比动人——母亲紧紧搂着这个消失九年的儿子,嘴唇贴着他的额头,不停说着:“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之后的日子,杨仁荣几乎寸步不离陪在母亲身边,他主动辞掉了西安的工作,跟着表弟在当地做些零散工活,只求能养活自己,也为母亲的治疗尽一份力。

他也开始学习怎么照顾病人,怎么炖粥、换药、按摩,母亲每一次的微笑,都是他活下去的新希望。

他更不再幻想改变世界,他唯一的目标,是让母亲多活一天,多看他一眼。

杨仁荣曾是万众瞩目的“状元”,也是父母眼中“永远不用操心的孩子”,可谁曾想到,他的人生会在一次次沉默中,滑入了深渊。

可这世上从没有真正的失联,也幸而,他终于回头放下了自尊,也终于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戴上“状元”的光环,而是敢于直面崩塌之后的一地残骸,拾起每一片,重建自我。

只能说,人生的考卷不止一次高考;而面对生活时的选择题,才最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模样。

愿每个像杨仁荣一样曾走岔路口的年轻人,都能勇敢转身,哪怕错过了起点,也别放弃奔向终点的勇气,因为,爱你的人一直都在原地等你。

来源:曦月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