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希尔顿、凯悦等国际酒店巨头收购康养品牌,当康美药业、广药集团将中药理疗植入客房,一场跨越行业边界的康养革命正在上演。数据显示,中国康养消费群体平均年龄已降至 41.5 岁,年轻人正为 "健康生活方式" 买单,而银发经济更将在 "十四五" 末突破 1.14 万
当希尔顿、凯悦等国际酒店巨头收购康养品牌,当康美药业、广药集团将中药理疗植入客房,一场跨越行业边界的康养革命正在上演。数据显示,中国康养消费群体平均年龄已降至 41.5 岁,年轻人正为 "健康生活方式" 买单,而银发经济更将在 "十四五" 末突破 1.14 万亿元。
作者:棂星
封面来源:pixabay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亿,老年旅游消费预计在“十四五”末达1.14万亿元。
同时,中国康养产业正以年均9%的增速狂,康养消费群体平均年龄降至41.5岁,年轻人开始为“健康生活方式”买单。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0万亿元,2030年逼近15万亿元。
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健康消费升级,“康养+”正成为多行业跨界融合的黄金赛道。酒店业以“文旅+康养”重构住宿场景,药企以医疗资源延伸健康服务链,而政策推动下,民营医疗机构也迎来深度参与产业链的契机。
跨界逻辑:为何酒店、药企争相布局康养?
近年来,“酒店 + 养老”“酒店 + 康养” 的模式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像希尔顿、首旅、绿地、君澜等酒店集团,早已开启了在养老生意上的布局,探索 “酒店 + 养老” 的发展路径。云南、海南等地部分酒店民宿,也针对银发人群开展候鸟旅居服务。据相关测算,2024 年国内康养酒店的市场规模约达 1100 亿元 。
图源:广州从化·阳光人家康养酒店
随着人们健康理念从 “治疗” 向 “预防” 升级,中国大健康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预计 2030 年规模将达 16 万亿元,康养消费需求也不再局限于老年群体,正逐渐向中青年亚健康人群扩散。
在这样的市场需求驱动下,传统行业面临着转型压力,纷纷寻求增长的第二曲线。
就酒店业而言,经过多年发展,酒店业竞争愈发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传统酒店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满足旅客短暂的住宿和餐饮需求。在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传统的住宿功能已难以满足消费者对 “疗愈身心” 的追求,酒店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多元化发展,于是 “健康旅游” 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再者,随着酒店新增供应的放缓,中国酒店行业步入存量时代。许多酒店面临定位过时、管理效率低、配套功能不符、设施老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竞争力。通过向康养方向转型,对存量资产进行改造,能够让老旧酒店重焕生机。
例如首旅集团推出的 “首厚” 养老品牌,其中新北纬饭店、永安宾馆的改造项目,通过配备由如家酒店改建的养老护理设施,成功实现了存量酒店资产的转型 。以及,像普洱西盟熙康云舍酒店,引入 “HAP 健康管理体系”,为住客提供远程检测、营养调理等全周期健康服务,成功将住宿转变为健康管理的入口。
图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而在疫情冲击下,传统旅游遇冷,康养旅游却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促使众多酒店品牌积极转型:凯悦收购 Miraval 度假村,洲际推出健康主题品牌 EVEN Hotels,通过 “住宿 + 健康服务” 的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成效上,一些先行布局的酒店已尝到 “甜头”。西盟熙康云舍酒店打造 87 个房间,房间标价在 988 元到 4988 元之间,累计接待旅居游客 5.3 万人,实现旅居花费 2443 万元,其中接待疗养团队 26 批次,共 2423 人 。 途家民宿数据显示,2024 年以来,登记的 “养老院” 类型民宿数量同比增长超 55%,多聚集在广州、深圳、珠海等银发客群青睐的目的地,预订量同比增长超 150%。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出市场对酒店康养模式的认可 。
药企同样面临着转型的压力,药品集采以及研发成本的高企,让药企不得不另寻出路。以康美药业为例,它从中药饮片业务延伸至康养酒店领域,还与中国人保合作成立健康管理公司,构建起 “医药 + 保险 + 康养” 的生态体系,其跨界酒店业并非单纯追求多元化经营,而是基于“医疗康养”战略板块的延伸。
根据2024年半年报,康美提出“以中药饮片为核心的智慧型中医药大健康品牌企业”战略,将康养酒店作为医院、中医馆之外的第三大载体,构建“医、养、旅”融合的生态体系。酒店不仅是住宿空间,更成为中药产品的场景化体验中心,例如通过药膳餐饮、中医理疗、养生咨询等服务,直接触达消费者,深化品牌认知。
文旅融合的力量也不容小觑。达国际携手松下集团打造的雅达・松下社区,便是 “文旅 + 康养” 的典型案例。该社区全方位导入松下的健康养老理念、技术产品和相关服务,融合中日两国先进技术的智慧健康解决方案,通过松下与空气、水、光相关的创新技术和智能设备,为住户打造安全、安心、舒适的健康居住环境 。
一些文旅企业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康养旅游产品。比如在具有温泉资源的地区,打造温泉康养度假项目,将温泉养生与当地民俗文化体验相结合,让游客在享受温泉疗养的同时,领略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一些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推出森林康养项目,开展森林浴、徒步、冥想等活动,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 。
图源:雅达阳羡溪山-雅达·松下社区实景
像日本熊本县水上村的森林康养、日本阿苏农场的农业康养、瑞士洛伊科巴德温泉小镇的运动康养等模式,将在地资源转化为健康IP,就日本阿苏农场为例,其日均接待游客近 2 万人左右,每年入园人数约在 400 - 500 万人,人均消费每日平均在 720 - 780 元,年收入折合人民币 37 亿元。
“十四五” 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康养与文旅、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多地积极响应,像济宁市打造 “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康养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市场需求、产业转型和政策推动的多重因素作用下,酒店、药企等行业布局康养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一趋势也为整个康养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
跨界做康养,不只是 “表面功夫”
酒店、药企的康养布局绝非简单叠加服务,而是通过场景渗透完成产业链价值重塑。
康美药业采用 “中药饮片 + 康养酒店” 模式,把酒店变成产品体验终端。客房的药枕、餐厅的定制药膳、SPA 的草本理疗,都在悄然进行消费者教育。据分析,康养酒店里的中药产品复购率比较高,远超传统药店渠道。
日本阿苏农场打造 “农业康养” 闭环。游客先采摘食材,接着营养师定制膳食方案,再通过健康监测生成 “个人健康报告”,最后引导购买农副产品,数据表明,这一系列操作让客单价提升 260%。
总结它们的成功经验,我们得到一个这样的核心公式:空间场景 × 专业资源 × 数据沉淀 = 高粘性消费生态。在康养产业发展中,借助场景渗透,融合专业资源,利用数据优化,才能打造出吸引消费者的高粘性消费生态。
布局康养的本质,是对用户全生命周期健康价值的争夺。酒店业手握流量入口,药企占据专业高地,文旅坐拥场景资源,但最终胜出者必然是那些能打通“数据-服务-产品”闭环的生态构建者。当16万亿市场进入爆发前夜,比“抢滩速度”更重要的,是建立不可复制的护城河。
参考文章:
1.《康养旅居酒店打造“候鸟式”生活方式》——酒店评论
2.《文旅+康养!又一间温泉酒店落户新兴》——新兴广电
3.《当酒店开始盯上3亿老人的养老生意》——酒管财经
4.《药企,来“抢”酒店生意了》——迈点
来源:诊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