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9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发烧、咳嗽、鼻塞、乏力——你以为是普通感冒,其实是新冠。”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最近儿科门诊最真实的写照。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数据显示,新冠病毒在儿科门诊中的检出率已跃居感染性疾病首位。孩子们扎堆发热,家长们却习惯性地放松了警惕。
明明大多数孩子症状轻微,为什么医生却紧皱眉头?新冠不严重,家长是不是就可以“不当回事”?我们到底低估了什么?又该如何科学应对?首先必须承认: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新冠病毒仍在悄悄“潜行”,尤其在儿童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活跃。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新冠病毒在部分城市儿科门诊的阳性检出率超过40%,高于流感、腺病毒等其他常见病原体。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只是得了“换季感冒”,但实际上是感染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目前流行的JN.1亚分支具有更强的传播力,症状却更“低调”。这就容易让人掉以轻心。没发高烧、没喘不上气,就误以为是“没事的小病”。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病毒的传播力和致病力并不是一回事。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虽然大多数感染后症状轻微,但仍有少数孩子可能出现持续高热、肺炎、甚至多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MIS-C)。
2023年《中华儿科杂志》曾发表研究指出,儿童新冠住院病例中,约有2%发展为重症。虽然比例不高,但一旦发生,治疗难度和风险显著增加。更值得警觉的是,新冠病毒的反复感染正在成为常态。很多孩子在半年内反复感染2-3次,家长却毫无察觉,误以为是“体质差”或“感冒不断”。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公共健康意识的问题。“轻症≠无害”,“习惯”不等于“免疫”,病毒并不会因为我们熟悉它而放弃攻击。事实上,孩子反复感染新冠,可能影响其免疫功能的稳定建立,还可能导致长期疲劳、注意力减退等“长新冠”症状,虽然目前研究尚未定论,但已引起医学界高度关注。
美国儿科学会与我国儿科专家的多项研究均指出,即便是轻症新冠感染,也可能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学习效率。这与病毒本身、病中焦虑以及反复的病程都有关系。那么家长该怎么办?天天戴口罩、消毒、停学?当然不是。我们倡导的是理性的保护,而不是极端的隔离。
第一,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建议第一时间做新冠抗原或核酸检测。不是为了“标签”,而是为了判断是否需要特殊管理。
第二,如果确诊新冠,家长要做好居家隔离、合理用药、规律作息和饮食调理,而不是“扛一下就过去了”。
同时,家庭成员尤其是老人要特别注意防护。孩子新冠轻症,可能对爷爷奶奶却是重锤。代际传播是目前新冠传播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有些家长疑惑:孩子已经感染过,难道不会有免疫力?确实,感染后短期内体内会产生中和抗体,但对于变异株而言,这种保护力可能并不持久。
例如,2024年北京地坛医院研究显示,儿童感染奥密克戎后约3-6个月内再感染的几率仍可达10-15%,特别是在病毒变异频繁的时期。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强调:防控策略要动态调整,但防护意识不能一放到底。病毒不变得可怕了,是我们变得太习惯了。
疫苗接种仍是有效的防护手段。我国目前已批准多款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儿童疫苗,建议符合条件的儿童及时接种,尤其是慢性病患儿。但疫苗不是“护身符”,而是“安全带”。带上安全带不等于不会车祸,但出事时能保命。同理,科学防护是多重策略的组合,而非单一依赖。
除了医学手段,家长的认知和态度才是关键。别把“轻症”当借口,更别让“习惯”成为麻痹。每次感染都是一次免疫系统的大考,而非随堂测验。更不该忽视的是,儿童长期咳嗽、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是“长新冠”的表现。虽然目前仍在研究阶段,但早期识别和干预意义重大。
作为一名医生,我并不主张过度紧张,但我更反对盲目乐观。对孩子的健康,任何“放一放”“扛一扛”都可能是代价高昂的冒险。我们不是要回到严防死守的老路径,而是要建立起对新冠的科学认知和理性应对机制,尤其是在儿科这一特殊群体中。
病毒不会因为我们放松就变得温柔,孩子不会因为我们习惯就变得无敌。我们能做的,是把每一次“小病”当成一次“大提醒”。一味乐观不是希望,科学谨慎才是力量。
资料来源: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监测周报》第45期.2024年12月发布.
②.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规范(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23,61(2):85-91.
③.北京市地坛医院病毒研究中心.《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儿童免疫反应与再感染风险研究》.中国病毒学杂志,2024,34(4):210-215.
来源:宝贝思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