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交部发言人日前表示:“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胸怀。作为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自2020年实现全球组网以来,已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高精度定位覆盖全球95%以上的陆地。
外交部发言人日前表示:“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胸怀。作为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自2020年实现全球组网以来,已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高精度定位覆盖全球95%以上的陆地。从东南亚的渔船借助北斗规避风浪,到非洲的农田依靠北斗精准播种,再到中东的城市用北斗优化交通调度,北斗的“朋友圈”越扩越大。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共享原则,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兼容互操作,让用户能用一部手机同时接收多个系统信号,定位更精准、服务更稳定。正如外交部所言,北斗不仅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更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公共产品,彰显着大国将科技红利惠及全球的担当。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北斗系统从一开始就带着“全球视野”。上世纪90年代,当美国GPS几乎垄断全球导航市场时,中国就决心打造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不仅要解决国内“卡脖子”问题,更要为全球提供新的选择。2000年,北斗一号系统建成,虽然当时只能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但已经实现了卫星导航从无到有的突破;2012年,北斗二号实现区域服务,信号覆盖亚太地区;到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组网成功,真正实现了“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这20多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凝结着中国航天人的心血,也体现着中国对全球卫星导航事业的贡献。
和美国GPS相比,北斗有不少“独家绝活”。比如大家熟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在没有移动网络的偏远地区,用户可以通过北斗终端发送文字和位置信息,这在抢险救灾中特别有用。2021年河南暴雨灾害时,被困山区的群众就是靠北斗短报文发出求救信号,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在国际上,这种“导航+通信”的融合服务也是北斗的一大特色,尤其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另外,北斗系统的精度也在不断提升,现在全球定位精度优于10米,亚太地区达到5米,还能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服务,这对于自动驾驶、无人机作业等领域来说至关重要。
北斗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合作与共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北斗正在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巴基斯坦,北斗助力当地建设了全国地震监测网,提升了灾害预警能力;在泰国,北斗技术被用于曼谷的智能交通管理,缓解了城市拥堵;在缅甸,农民用搭载北斗终端的拖拉机进行精准耕种,每亩地能节省30%的种子和化肥。这些应用不仅提升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效率,也让更多国家看到,中国的科技成果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愿意拿出来和大家共享的“公共产品”。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GPS已经用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要发展北斗这样的全球系统?其实,卫星导航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如果一个国家完全依赖国外的导航系统,就好比把“方向盘”交给别人,一旦出现技术封锁或服务中断,后果不堪设想。2019年,美国曾在波斯湾地区关闭部分GPS信号,导致周边国家的导航设备出现混乱,而使用北斗的用户则不受影响。这件事让很多国家意识到,多一个可靠的导航系统,就多一份安全保障。北斗的出现,正是为了给全球用户提供一个更自主、更安全、更稳定的选择。
从“中国的北斗”到“世界的北斗”,背后是中国始终秉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卫星导航领域,中国没有搞“技术霸权”,而是选择开放兼容、合作共享。比如北斗系统的频率和信号设计,都是按照国际规则和全球用户需求来制定的,还积极与美国、俄罗斯、欧盟等进行技术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互用。这种“不是替代谁,而是补充谁”的态度,让北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目前,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入库的北斗兼容终端超过10亿台,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北斗纳入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走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打开支持北斗的设备,就能收到来自中国卫星的信号。这不仅是中国科技进步的见证,更是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的缩影。正如外交部所说,北斗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它用实际行动证明,大国的担当不是靠口号,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贡献——把自己的技术成果拿出来,让全球用户都能从中受益。在科技全球化的今天,北斗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将带着中国的开放与合作精神,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成为连接各国的“太空桥梁”。
来源:骇客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