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凡精炼的概括,往往有其武断之处。无论是"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的类比,还是"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的夸张,这些说法虽然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期的状态,却也透露出人们对作家浩然作为"得势者"的嘲讽意味。然而正如研究者指出的,这类概括缺乏充分的材料支撑和冷静客观的分析
但凡精炼的概括,往往有其武断之处。无论是"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的类比,还是"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的夸张,这些说法虽然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期的状态,却也透露出人们对作家浩然作为"得势者"的嘲讽意味。然而正如研究者指出的,这类概括缺乏充分的材料支撑和冷静客观的分析,更多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感性认知。
从今天的视角回望,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文学史上那个被符号化的"浩然"形象,实际上是1970年代特殊时代的产物。1974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等权威媒体相继发表文章,对浩然的《艳阳天》给予高度评价。这一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对某位作家个人成就的肯定,而是当时试图塑造"样板"作家、建立"样板"小说创作模式的尝试。
"春风得意"这个说法,确实难以准确概括浩然在那个时期的真实处境。这位作家的经历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其间充满了起伏与矛盾。1970年对浩然而言是个关键转折点。被借调到革委会农村工作组协助工作,这个看似普通的调动实际上意味着他重新获得了体制内的认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认可至关重要,它为浩然提供了继续创作的保障。同年8月,他接连收到《北京日报》和《光明日报》的约稿,这些信号表明他的作家身份正在被重新确认。
1971年3月,浩然创作的小说《雪里红》发表在《北京新文艺》试刊第一期。这份试刊的出现本身就耐人寻味,它暗示着文艺出版领域正在酝酿某种变化。但真正标志浩然重返文坛的,还是同年5月《艳阳天》第三卷的出版和第一、二卷的再版。这部作品是浩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艺术成就上获得过肯定,后来也成为评价其创作的重要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艳阳天》的再版常被误认为得益于《金光大道》的成功,但实际上《金光大道》第一部直到1971年11月才完成初稿,1972年5月才正式出版。《艳阳天》能够重见天日,直接原因是1971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出版工作座谈会。
1965年《艳阳天》第二卷出版时,文坛曾有过短暂的热议。这部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因其贴近现实的叙事风格和生动的人物塑造,在当时获得了一定关注。然而随着1966年运动的全面展开,文艺界对这部作品的讨论戛然而止。
情况在1972年发生了变化。《金光大道》的出版和热销,打破了这种尴尬。这部被誉为"迈出的可喜的第一步"的作品,迫使评论界不得不重新审视浩然此前的创作。于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评论家们需要在有"瑕疵"的《艳阳天》和受肯定的《金光大道》之间建立联系,既要解释两部作品的延续性,又要说明它们的差异性。
马联玉对浩然创作的三阶段划分,反映了当时文艺批评的一种典型思路。按照这个标准,浩然的早期短篇小说被认为题材狭窄,未能充分体现阶级斗争;《艳阳天》虽然有所进步,但对路线斗争的认识还不够自觉;直到《金光大道》才达到理想状态,能够自觉运用路线斗争观点反映生活。
1974年将《艳阳天》推为样板,是当时调整的重要举措。这一选择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样板戏运动发展到1974年,已经在戏剧、音乐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小说领域尚未出现具有示范意义的作品。将样板化扩展到小说领域,既是文艺发展的自然延伸,也是宣传的需要。小说作为更具个人性的创作形式,其样板化过程比集体创作的戏剧更为复杂,但同时也更具灵活性,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形势。
从实际操作来看,样板戏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创作周期长,修改过程繁琐。相比之下,小说的创作和传播成本较低,更容易快速响应需求。将样板化的重点转向小说领域,可以在保持宣传力度的同时,提高文艺生产的效率。
形势的变化也是推动《艳阳天》成为样板的重要因素。《艳阳天》中描写的阶级斗争内容,恰好可以用来批判所谓的"斗争熄灭论"。评论界特别强调了作品中"两条路线斗争"的主题,将李世丹这一角色作为反面典型进行批判。
值得注意的是,对《艳阳天》的重新解读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作品中的某些情节被刻意放大,以服务于现实斗争。例如,"土地分红"和"闹粮"事件本是为了配合运动而设计,但在1974年的语境下,这些情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中期的文艺政策,表面上强调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实际上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困境:创造全新的文艺并非易事。这种矛盾导致了文艺实践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妥协方式——从"十七年"文学中甄选部分作品,通过改造或重新评价,使其符合新的要求。
评论家雷达说:浩然在这个等级体系中的位置颇为微妙。他虽然获得了较高评价,但始终未能达到样板戏的崇高地位。他本人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在公开场合总是强调向样板戏学习的重要性。他将自己的创作成果归功于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借鉴样板戏经验,这种表态既是对现实处境的认知,也是必要的生存策略。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