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岁的林可儿,是山东的一名小学生,性格安静,父母对她的管教严厉,总是教导她学习为重,当林可儿眼巴巴的看着其他同学快快乐乐的分享自己家的宠物,也向父母提出要养个宠物作为陪伴时,父母一口回绝了她,并表示动物身上有很多细菌,不过父母的理由并不能说服林可儿,2016年
9岁的林可儿,是山东的一名小学生,性格安静,父母对她的管教严厉,总是教导她学习为重,当林可儿眼巴巴的看着其他同学快快乐乐的分享自己家的宠物,也向父母提出要养个宠物作为陪伴时,父母一口回绝了她,并表示动物身上有很多细菌,不过父母的理由并不能说服林可儿,2016年9月20日,林可儿放学回家时偶尔看到宠物店外有一只受伤的灰兔子,灰兔子身体瘦小,满身伤痕,似乎跟什么动物打过架,彼时奄奄一息,林可儿心生怜悯,将它抱起,准备带回家。
但不知是不是这只灰兔一直处于防备状态,被林可儿抱起不久后表现出了很强烈的攻击性,朝她的手臂咬了一口,咬痛也让林可儿惊呼出声,立马松开了抱住灰兔的手。灰兔落地后并没有马上逃走,情绪似乎很狂躁,竟然还准备攻击林可儿。林可儿完全没想过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下意识踹开灰兔后跑回了家,而为了不惹父母生气,她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父母,不过在吃晚饭时,母亲还是敏锐的注意到了她手臂上的伤口,一再追问之下,林可儿才坦白了灰兔的事情。
母亲骂骂咧咧,指责林可儿不该接触来路不明的动物,心中又急又气,为了以防万一,母亲迅速放下碗筷,带着林可儿去看了医生。医生查看了伤口情况,长约0.6厘米,深约0.7厘米,有出血症状,属于Ⅲ级暴露,建议打狂犬疫苗。
狂犬病毒一般是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唾液传播,虽然在临床上,狂犬病发作主要是被狗咬伤或抓伤,动物在舔舐自己的爪子时会留下唾液,其次是猫,兔子传播狂犬病的概率非常低,但并非不存在,而狂犬病一旦发作,几乎百分百致死,狂犬病毒进入体内后会持续性的感染大脑和脊髓,导致致命性的脑炎。狂犬病疫苗则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通常为五针——暴露当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
林可儿的母亲了解清楚狂犬病后不敢有任何的侥幸,让医生用肥皂水和生理盐水交叉冲洗伤口15分钟,又用75%酒精消毒,当即让林可儿打了第一针狂犬疫苗,并让她接种了免疫蛋白球,之后又按时带着林可儿去打了剩余4针疫苗。林可儿也深刻地得到了教训,没有再有过养宠物的想法,就连和动物接触都没有再发生过,而就在父母放心下来时,意外骤然发生。
2016年11月27日,林可儿起床时感到后颈有点发紧,以为是昨天趴在书桌上写作业太久,压得肩膀酸,用手揉了揉,可很快,一股热流跟着她起身的动作从喉咙深处往上涌,而后像有什么黏稠的东西堵在食道口,林可儿下意识咳了咳,稍微得到了些缓解,摸了摸脖子,又去倒了杯水,古怪的是她看到被杯子里的水,却莫名的感到头皮发紧,握着杯子的手都有些犹豫,稍作停顿后才把杯子送到了嘴边。
然而水刚入口,林可儿就感到整张嘴猛地一抽,牙根发酸,快速的想要把水喝下去,喉咙像却又被线勒住似的,吞咽动作让她的面部皮肤都出现了麻木感。走进卫生间洗漱,林可儿也隐隐感到恐慌,匆匆忙忙刷牙洗脸,脸上还残留着点点泡沫都不顾及,走去学校上学,听着一阵阵吹过,林可儿的心也很慌乱,心脏跳得快速,到了教室后才有所缓解,她也没多想,认为是天冷的原因。
而在教室上课时,林可儿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总是忍不住去摸手臂被咬伤的地方,伤口早已经结痂,但瘙痒感却越来越明显,林可儿甚至不自觉的把它抓伤了,而瘙痒感迟迟没有消失,而她对水的恐惧也越来越大。
11月28日早上,林可儿从热汗中醒来,准备起身时却突然感到四肢有点僵,尤其是脖子,一转动就牵着后脑勺一跳一跳地疼,像有根细针从脑壳里往外扎,林可儿捏了捏脖子按了按脑袋,情况稍有缓解,强打起精神走到洗手池边,可打开水龙头的刹那,水花飞溅,让她猛地退了一步,感受到整个胸腔一阵紧缩,呼吸像被抽走了空气变得短促。
瞳孔更是猛烈震动,林可儿咽了咽口水,依然觉得有什么东西堵在食道口,而她惊恐地看着那哗啦啦的水声,像是下一秒会把把她吞没似的,林可儿的脸色也变得煞白,眼前都开始出现出黑点,强烈的恐惧感引起了她的胃部痉挛,一阵恶心翻涌,林可儿干呕了两声,连水龙头都来不及关,急忙跑出了卫生间。
让林可儿的母亲引起警觉的是,11月29日晚上,林可儿频繁感觉到情绪紧张,耳边听到一点点响动都能让她汗毛直流,但准备起身时,却发现自己已无法直立,双腿像灌了铅,膝盖屈伸不听使唤,林可儿想要双手撑着大腿站起来,然而手臂也不断的痉挛,指尖断续地跳动,林可儿的心理更加着急,也很急躁,张嘴想要喊人,但嘴角抽动,说话时舌头像打结,连“我不舒服”都说得含糊不清。
不过林可儿的母亲注意到了她的异常,立马放下东西,把她送往医院,途中,林可儿的母亲从后视镜里又发现了她的眼睛睁着却对窗外毫无反应,额头与胸口贴着湿冷的汗水,嘴唇开始泛青。到了医院,医生给她测量了体温,显示为39.2°C,并发现了她手臂的咬伤处,周围组织已经变硬发紫,手指握不住东西,局部还有肌肉抽跳的迹象。
医生想到了一种可能性,眉头紧皱,迅速下达指令:“立即转入感染科,启动暴露后晚期神经系统反应评估——高度怀疑狂犬病发作期。”进一步通过核酸扩增检测(RT-PCR),在其唾液和脑脊液中均检测到狂犬病毒RNA阳性。
听到这个检查结果,林可儿母亲的声音陡然拔高,整个人猛地站起,脸色煞白,手抓住医生的袖口,几乎是哭喊着,“这怎么可能呢?我女儿是被兔子咬伤过,但她都按时打了5针狂犬疫苗,没有过漏打和延迟的情况,也打了免疫蛋白球,之后再没有接触过任何动物,怎么还会发作啊?”
医生听后也感到奇怪,林可儿的家长很有防范意识,那她为何仍然会狂犬病发作呢?医生只好再次询问了林可儿接触灰兔的具体情况以及在后续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细节,终于发现了一丝端倪!
医生长叹一口气,惋惜道:“糊涂啊!你们是怎么做父母的?就算五针狂犬疫苗能及时控制体内的病毒,但偏偏是你们夫妻二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细节,这才让你们白发人送黑发人啊。还有许多同样打了5针狂犬病疫苗的患者,就是犯了这一个致命错误,导致狂犬病复发,白白丢失了性命!”
原来,在初次就诊时,林可儿的父母未能清楚、完整、准确地向医护人员说明兔子的行为状态及其来源。当护士询问“动物是否异常、是否是家养”时,他们仅答“应该是宠物店的,不太清楚,是孩子捡的”。并未强调这只兔子是在小区垃圾投放点旁草丛中发现,行为异常、不惧人、咬人后仍持续挣扎、不进食、目光迟滞等重要线索。
这类信息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当时家属能够明确提供“疑似野兔、行为反常”的线索,医生便极有可能在处置时执行更为严格的RIG注射方案,即将免疫球蛋白按比例注射至伤口周围皮下组织,进行充分浸润中和,而非仅作为肌肉注射使用。而事实上,根据病历与护理记录,林可儿当日所接受的RIG注射为单次臀部深部肌肉注射,未在咬伤区域周围浸润注射。这意味着,尽管疫苗激活了系统性体液免疫反应,但局部创口内残留的病毒未能第一时间被中和,病毒仍有机会潜伏、沿末梢神经上行至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导致发病。
这是狂犬病防控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疫苗保护的是“血液系统中的病毒扩散”,而RIG是阻断“病毒在伤口局部的初始复制”。两者缺一不可。
林可儿的家属认为他们“已经很快带孩子去打了疫苗”,也“全程遵医嘱”,但他们忽视了一个本质:免疫成功依赖于信息的准确传达和医患之间的充分配合。在感染性疾病中,暴露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是决定干预策略优劣的第一环节。
遗憾的是,狂犬病从不允许人们“补救”。林可儿的结局并非因医疗疏忽,也不是药物无效,而是在暴露源头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局部病毒未被中和,导致免疫系统即便激活,也无法阻止病毒悄然上行入脑。
这不是个体的悲剧,而是信息疏漏与系统防控断层在高致死疾病面前的一次残酷暴露。
参考资料:
[1]冯婷.科学预防狂犬病,保护生命健康[J].家庭生活指南,2025,41(05):98-99.
[2]汪冰倩.狂犬病潜伏期到底多久[J].中国工作犬业,2025,(02):17-19.
[3]黄金环.关于狂犬病这些事你要知道[N].甘肃科技报,2024-12-23(008).
(《山东9岁女孩被宠物店的灰兔咬伤,打了5针疫苗,为何狂犬病还发作》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