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时节的赣鄱大地,油菜花海褪去金黄,油茶林间暗香浮动。作为农业农村部蜂业质量提升与授粉技术推广“双试点”省份,江西以占全国10%的蜂群数量,书写着“小蜜蜂大产业”的生态答卷。
江西日报
初夏时节的赣鄱大地,油菜花海褪去金黄,油茶林间暗香浮动。作为农业农村部蜂业质量提升与授粉技术推广“双试点”省份,江西以占全国10%的蜂群数量,书写着“小蜜蜂大产业”的生态答卷。
在第八个“世界蜜蜂日”来临前夕,笔者走访江西多个蜂业基地发现,江西蜂业人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绿水青山间绘就蜂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1
传承与创新
三代养蜂人的时代答卷
清晨5时,乐平市洪岩镇的山雾还未散尽,64岁的程火根已经轻手轻脚地打开蜂箱。这位有着42年养蜂经历的老把式,如今在儿子程志强的劝说下,把祖传的圆桶蜂箱换成了标准化活框蜂箱。“以前取蜜要毁巢,现在能循环利用,产量还翻番。”老程抚摸着箱体上的二维码标识说,这是合作社统一配置的溯源系统。
作为江西首批农业农村部蜂业质量提升项目实施县之一,乐平市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很多像程火根这样的养蜂户。乐平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该项目实施以来,当地蜂群数量实现了倍增,蜂蜜产量年均增长15%,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传统技艺需要现代科技赋能。”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党委书记叶武光说,江西创新的“星级蜂场”评定制度,从蜂群管理、疫病防控到产品质量设置39项指标,推动全省建成62家标准化示范场。
2
跨界融合
一只蜜蜂的产业链革命
在婺源县桂开蜜蜂专业合作社,荣获亚洲蜂蜜大赛铂金奖的“山花蜜”正通过全自动灌装线注入景德镇青花瓷瓶。理事长黄桂开算着生态账:蜂箱里每增收1元,农家乐就增收5元、油茶基地增收8元。这组数字是江西蜂业“接二连三”的跨界融合的生动体现。据了解,依托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000余种蜜源植物的生态资源,全省120万群蜜蜂正舞动出年产值近百亿元的产业图谱。
移动互联网时代,石城县康皇蜂业公司通过直播,让土特产搭上电商的快车,年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在石城县的万亩白莲基地,蜂箱矩阵取代了人工授粉队伍。复兴蜂业合作社的350箱蜜蜂创造着“蜂翼经济”:白莲结籽率提升30.26%,亩均增收1362元,授粉服务为蜂农开辟新财源。“这相当于给莲田配置了永不疲倦的授粉工。”复兴蜂业一位负责人展示的监测数据令人振奋。这种“蜂农增收+作物增产”的双赢模式,已在全省油茶、猕猴桃等主产基地推广,面积达4.2万亩,形成年增收超亿元的绿色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全产业链变革正在深化。省蜂产业技术体系有关专家透露,江西构建了全国独有的“7岗4站”体系专家架构,年经费支持力度居各省之首。南昌大学的蜂胶纳米萃取技术让产品附加值提升5倍;井冈山拾野山蜜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从蜂箱到舌尖”的全程透明。
龙头企业矩阵的崛起更彰显产业能级提升。上饶益精建成亚洲首条蜂王浆冻干粉智能化生产线,高安景福的蜂蜡口红登陆欧美专柜,永修卫民蜂业将蜂毒肽提取纯度提升至99.9%。全省现已形成1家国家级龙头领航、4家省级龙头跟进的雁阵格局,构建起涵盖蜂产品、生物医药、化妆品等8大领域的精深加工体系。
这种“接二连三”的发展模式正在江西蜂业全面铺开。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全产业链项目,开发出蜂胶软胶囊、蜂蜡口红等60余种深加工产品,去年蜂业综合产值破百亿元。
3
政策赋能
蜂业振兴的江西实践
翻开江西蜂业政策图谱,一组“全国之最”跃然纸上:中央财政6年投入3800万元实施“双专项”,省级体系年经费支持力度居首,市县创新涌现石城“百万授粉补贴”、赣县“蜜源植物补偿机制”等特色政策……这些蜂业振兴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将蜂业纳入农业强省战略的顶层设计,依托全国10%的蜂群规模和最为完备的政产学研体系,打造生态价值转化的典型。
全省建成20个全产业链示范县,培育62家星级蜂场,制定18项省级标准。乐平市标准化改造案例堪称典范:通过“二维码溯源+活框蜂箱”技术套餐,蜂群数量连续多年实现增长。乐平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指着一张卫星图解释:“我们用GIS系统规划蜜源植物带,确保每平方公里蜜源面积承载蜂群不超过生态红线。”
品质提升同步推进。六届蜂蜜大赛催生的135个获奖产品中,野桂花蜜、树参蜜等四大特色品牌已形成地理标识集群。数据更具说服力:42波美度以上高浓度蜂蜜占比从12%飙升至57%,检测认证体系覆盖全省83%规模化蜂场。
针对产业痛点,江西正构建“三维赋能”新机制:财政资金实施“负面清单+绩效评估”管理,重点支持蜂授粉市场化机制建设;科技特派团驻点27个主产县,破解中蜂抗病育种等“卡脖子”难题;蜂业新农人培养计划年培训职业蜂农超2000人次。在赣南革命老区,养蜂已成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该市通过养蜂产业有力带动了16个脱贫村的村集体年收入均突破50万元。
4
生态赋能
绿水青山间的甜蜜经济
江西蜂业的生态账本令人惊叹:300万群生态承载量中现养殖120万群,意味着每群蜜蜂享有2.5亩蜜源缓冲带。这种“留白发展”理念造就了独特生态红利——蜂产业年固碳量达12万吨,为全省森林覆盖率贡献0.3个百分点。在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发现蜂群传粉使濒危植物江西木荷结实率提升89%,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难以估量。
绿水青山,人勤蜜甜。武宁县九岭养蜂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通过合作社联农带农模式林下养蜜蜂,户均增收超过3万元,成为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该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中华蜜蜂等品种蜜蜂近4万箱,养蜂合作社36家,涉及养蜂户1710户,年均产蜂蜜350余吨,养蜂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很多村民通过“甜蜜事业”发家致富。
从乐平程家的蜂箱迭代,到婺源合作社的亚洲金奖;从石城白莲的授粉革命,到全省蜂业的产值破百亿元,江西蜂业的发展轨迹揭示:传统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传承与创新、生态与经济、政府与市场三组关系的辩证法。正如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所言:“小蜜蜂能撬动大产业,关键是要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站在新起点,江西蜂业五年行动方案已然明晰:建设数字蜂场100个,培育亿元级龙头企业5家,建立蜂授粉服务交易平台,打造世界级蜜蜂大健康研发中心。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