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家风美德,共育文明新风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20:14 2

摘要:家风,是刻在家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文明新风,是时代发展的价值坐标,是社会进步的鲜明标识。家风与新风,一脉相承、互为滋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家风美德,共育文明新风,不仅是家庭建设的根基,更是社会治理的课题、文化传承的使命。唯有将个体家庭的

家风,是刻在家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文明新风,是时代发展的价值坐标,是社会进步的鲜明标识。家风与新风,一脉相承、互为滋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家风美德,共育文明新风,不仅是家庭建设的根基,更是社会治理的课题、文化传承的使命。唯有将个体家庭的小德融入社会文明的大德,方能以家风之基筑牢社会文明之塔。

家风是文明新风的“基因库”:以小家之德厚植社会之基。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更是社会文明的微观缩影。从“忠厚传家久”的祖训到“诗书继世长”的追求,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自律,家风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塑造着个体的价值观。

当“家风”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便成为文明新风的“基因库”。例如,浙江诸暨“枫桥经验”中,村民以“家训上墙”推动自治,将“孝悌忠信”转化为邻里互助的自觉;江西婺源“晒家训”活动将传统家规与现代法治结合,让“以和为贵”成为化解矛盾的准则。这些实践证明,家风美德的传承不是“私事”,而是通过个体行为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风气,为文明新风注入深厚底蕴。

文明新风是家风的“放大器”:以时代之需更新传统之魂。文明新风是家风在时代语境下的延伸与升华。传统家风中的“孝亲敬长”“耕读传家”等美德,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方能焕发新生。例如,在脱贫攻坚中,无数家庭以“自立自强”的家风激励子女奋斗;在抗击疫情中,医护人员家庭以“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诠释家国情怀。这些案例表明,文明新风不是对家风的颠覆,而是通过时代命题的淬炼,赋予家风新的生命力。

同时,文明新风也为家风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当“双减”政策落地,家庭教育需从“唯分数论”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老龄化社会到来,孝老爱亲需从“物质供养”延伸至“精神陪伴”。唯有让家风与时代同频共振,方能避免“传统美德”沦为“陈规旧习”。

家风与新风的“双向奔赴”:以共育之策构建治理新局。家风与文明新风的共育,需构建“家庭-社区-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其一,以家庭为原点,激活内生动力。家长需以身作则,将“诚信”“友善”等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化;学校可通过“家风故事会”“亲子共读经典”等活动,让美德教育“从娃娃抓起”。其二,以社区为纽带,搭建实践平台。例如,北京“胡同议事厅”将“家规家训”融入社区公约,上海“楼组党建”以“睦邻文化”化解矛盾,让家风从“私德”走向“公德”。其三,以社会为支撑,强化制度保障。政府可评选“文明家庭”“最美家风”,树立标杆;媒体需创新传播方式,用短视频、微电影等载体让家风故事“破圈”;企业可探索“家风积分制”,将家庭美德与信用评价挂钩,形成正向激励。

警惕“两张皮”现象:以辩证思维破解共育难题。在实践过程中,需警惕家风与新风“脱节”的风险。例如,部分家庭将“家风”等同于“复古”,忽视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部分社区将“文明创建”简化为“标语上墙”,导致家风建设流于形式。破解这一难题,需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既要传承“修身齐家”的智慧,又要融入“平等法治”的理念;既要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又要倡导“性别平等”的现代观念。

家风正则社会清,新风兴则国家盛。家风如春风化雨,文明似江河奔涌。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个体自觉,到“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家风与新风的共育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让每个家庭成为文明新风的“孵化器”,让每个公民成为家风美德的“代言人”,方能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让文明之花在中华大地上绚烂绽放。(宣汉县委组织部 简阳)

来源:四川民生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