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以前就有一个想法,想写写有关古代灾害的文章,包括地震、海啸、瘟疫、洪水以及一些极端天气给那个朝代造成的损失,古代灾害也算是记录历史的一种类型。
麦坡地震遗址
在一个分享群里无意中看到群主发了一个山东「枣庄熊耳山大峡谷」的照片,后面标记是1668年郯城大地震形成的。
我以前就有一个想法,想写写有关古代灾害的文章,包括地震、海啸、瘟疫、洪水以及一些极端天气给那个朝代造成的损失,古代灾害也算是记录历史的一种类型。
一看到图片和1668年这两个点,立马引来了我的兴致,马上搜,马上问。
要么说现在有网络就是好,你想找什么资料,想要问什么啥都能找到。这一搜可不得了,彻底陷进去了,随后在头条上发了个小文章,留言处就有网友给提供了一张郯城「麦坡地震遗址」,看完,很震撼。
原来1668年的大地震这么厉害,而且在地震历史上还这么响当当。
于是,一下午三四个小时,啥事没干,就搁那扒拉资料,有视频有文字,对于这次地震也弄个八九不离十了,再问豆包历史上还有哪些破坏性较大的地震,咔咔又给出了一堆答案,真棒!
今天算是开眼界,学到知识了……
既然学到了,那就应该分享出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样给那些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一个了解的机会。
人类历史上总会在某些时刻,大地只要轻轻那么一颤,便改写了无数人的命运。1668年夏天的那个夜晚,山东郯城的百姓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将成为中国地震史上最惨痛的主角。
虽然这事儿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但是他依旧在地震史上相当有名。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场发生在350多年前的超级地震,到底有多恐怖,又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一、恐怖的能量释放
1668年7月25日晚,也就是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山东南部突然雷声隆隆。一场里氏8.5级的超级大地震,就这样地爆发了。震中就在郯城、临沂、临沭三县交界之处,这个地方瞬间成了人间炼狱。
那8.5级是个什么概念呢?
这么说吧,地震每相差1级,能量释放可就差了大约32倍。一般4、5级的地震,就能让房子晃悠,高处的东西乱掉,人心直发慌;6、7级呢,房子就开始大面积倒塌,地面出现裂缝,那场面你都无法想象;而8.5级地震释放能量≈1000个广岛原子弹,或相当于连续爆炸5.6亿吨TNT炸药。
把它和2023年土耳其7.8级地震做个对比,土耳其地震就是弟弟,仅为郯城地震的1/30,这种能量,能把整个城市瞬间夷为平地,把大地撕开一个巨大的裂缝,让高山崩塌,河流改道。
在《康熙郯城县志》有记载:“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就一会儿工夫,整个城市没了,所有的建筑都变成了废墟。人们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而且,这次地震的影响范围大得惊人。有感觉的区域差不多有100万平方公里,北到辽宁南部,西到山西太原、湖北襄樊,南到江西吉安,甚至东边隔着海的朝鲜半岛都有震感,连日本都感觉到了地面在晃动。遭受破坏的区域达到19万平方公里,江苏、安徽、河南等省的一百五十多个县被波及,无数人没了家,失去了亲人。
二、可怕的地震前兆
其实,在地震来临之前,大自然已经给出了很多提示,只是当时的人并没有意识到。
从1664年秋冬开始,也就是地震前4年,震中区西部以及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到了1665年,旱情更加严重,整个山东都没能幸免,夏粮和秋粮几乎绝收。据统计,这场旱灾是山东近30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很可能就是地震的前兆之一。
除了干旱,地震前气候也很是异常。狂风呼啸,云层变幻莫测,黑风、黑气、白气、大雾轮番登场。《益都县志》记载,“康熙七年益都旱,正月白气亘天”。地震当天,也是“六月十七风满天”。当时正在泰山游玩的诗人彭孙贻,就看到地震前“须臾白气上居天,白云不见徂徕影”。还有人记录到地震前“骇气忽以震”,伴随着白气和黑气。
高温炎热。程先贞在《地震诗》里说,震前“酷暑方挥汗”。姜墚在《地震》诗里也提到“炎热猛东首,便便但喘息”,热得人都喘不过气来。周士羽在《地震记事》中也写下了“十七戌时当暴溽”,“暴溽”就是又热又潮湿的意思。
地下水位也出现了异常。山东省福山县志记载,“康熙七年正月初九日日生四耳,六月斗余村西井水上涌,有声如雷,十七日亥刻地震,声如雷”。福山离震中很远,都出现了井水上涨,还伴随着雷鸣般的声响,更别说震中附近了。
动物们也早早感知到了危险。鸡飞狗跳,鸟不安分,驴也狂叫。张履庆在《地震诗六首》中提到,震前“鸡鸣发高树”;彭孙贻在《泰山地震谣》中写“杜家庙南鸟欲楼”“客子让眠驴夜嘶”;陈维崧在《地震行》中也说“地复将震鸡狗惊”。这些动物的异常行为,其实都是在提醒人们,一场大灾难即将来临。
可惜的是,当时的人们对这些前兆并不了解,统治者也不懂得宣传如何防止灾害,就算老百姓看到了,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熊耳山大峡谷
三、惨烈的灾后景象
地震过后,能看到的地方,放眼望去就惨目忍睹了,所看之处都是倒塌的建筑物,地表陷裂。
郯城、临沂、临沭、莒南等地,被夷为平地。房屋、城墙、寺庙,所有的建筑都变成了一堆堆废墟。无数人被埋在废墟之下,哭喊声、求救声混杂在一起,声声刺耳。
地表变形也非常严重。到处都是地裂,有的裂缝宽到人都跨不过去,有的深不见底,过后,有的人扔一块石头下去都听不到石头响的声音。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下的沙子和水喷涌而出,把农田、村庄都淹没了。
更可怕的是,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灾害。洪水泛滥,疫病横行。因为地震破坏了水利设施,河水决堤,淹没了大片的土地和村庄。京杭大运河宿迁段溃堤,导致苏北“水淹三月”。很多人在地震中侥幸活了下来,却又被洪水冲走。
而大量的尸体来不及处理,加上卫生条件恶劣,疫病很快就传播开来。据乾隆《莒州志》在追溯性记载中提到:大震之后,尸骸暴露,秽气郁蒸。是年秋,疠疫大作,阖门而死者比比。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地震后尸体腐烂,污秽之气弥漫,当年秋季又爆发大瘟疫,全家病死的情况极为普遍。
据统计,这场地震造成了5万多人死亡,但清代因为条件有限可能统计的数字并不准确,现代学者估算为8-10万人。
要知道,当时全国人口还不到1亿,这个死亡数字属于大比例了。大量劳动力的丧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田被毁,耕牛死亡,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很多地方店铺倒塌,货物损毁,商人破产。社会秩序乱七八糟的,人们为了生存,不断争抢有限的资源,社会动荡不安。
四、艰难的灾后重建
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当时的清政府根据每个地方具体的灾情,拨银赈灾,减免受灾地区的钱粮赋税。
地方官员们也采取各种措施帮助灾民恢复生产和生活,比如发放种子、农具,鼓励百姓重新耕种;组织工匠帮助百姓重建房屋;设立粥厂,救济那些无家可归、挨饿受冻的灾民。
在民间,一些富商大户纷纷捐款捐物,邻里之间也互相扶持,一起寻找亲人,清理废墟,重建家园。
五、地震背后的地质秘密
郯城这场超级地震,说白了就是因为它坐在一条“暴躁”的断裂带上——郯庐断裂带。
这条断裂带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裂缝,它是中国东部最猛的一条地质“伤疤”,从长江边一路向北,穿过山东、跨过渤海,直奔东北,甚至延伸到俄罗斯,全长2400多公里,比北京到广州的距离还长!
这条断裂带有多能折腾。
在早期(几亿年前),它像一条“左撇子”大断层,硬生生把地块往左拽,导致地壳错位。
到后来(几千万年前),它又改玩“拉伸运动”,像拉橡皮筋一样把地壳扯薄,形成“两堑夹一垒”(两边低、中间高)的结构。
最近几百万年,它又变成“右撇子”,一边水平滑动,一边往上拱,时不时就来场大地震。
1668年郯城地震,就是这条断裂带的东侧新分支(F5断裂)突然发飙的结果。
咱们想象一下,地壳就像一块被压紧的饼干,如果某个地方有裂缝(断裂带),压力积累到极限,咔嚓——饼干就断了。郯庐断裂带正好处在北东东-南西西方向的挤压下,能量憋久了,总要找个出口。
据2020年《中国地震地质学》研究,郯庐断裂带平均每3000年发生一次8级以上地震,但1668年破裂的段落至今未完全释放能量,妈呀,想想也怪恐怖的。
写在最后:
350年虽已过去,郯城的废墟也早已长出新的庄稼,但地下的断裂带仍在沉默中积蓄力量,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今天的我们,不单单只是为了看点视频和文字,纯粹消遣而已,而是看后能否从这场灾难中学到些什么,那样俺也算没白写吧,哈哈~
比如多学习一下地震如何预警和灾害如何预防,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还有那些高楼大厦以及民居的抗震设计是否达标;应急救援体系是否完善,等等很多方面。
今天的科学家用卫星、地震仪盯着这条断裂带,就怕它突然“掀桌子”。但历史告诉我们:该来的总会来,关键是要提前做好准备,以提高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全、稳定。
OVER。
喜欢别忘了给俺点个赞。
来源:阿金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