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48年解放济南的战役当中,要说最为惨烈的一场局部攻坚战,当属位于商埠市中心的电报大楼,因为在此驻守的是华野的老对手、曾经在苏中以及临沂一带都跟华野有过激烈交战的原国民党军七十四师!
在1948年解放济南的战役当中,要说最为惨烈的一场局部攻坚战,当属位于商埠市中心的电报大楼,因为在此驻守的是华野的老对手、曾经在苏中以及临沂一带都跟华野有过激烈交战的原国民党军七十四师!
只不过,此时七十四师早已被歼灭,而他的残部却以必死的顽抗,企图迟滞华野对于济南的解放进度,时任攻城司令部司令的许世友,见商埠电报大楼久攻不下于是下令让三纵派出了攻坚作战能力最强的第八师,对电报大楼的周边进行了爆破以及攻坚作战。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敌方抵抗的非常顽强,师长王吉文亲自前去督战却被敌人的炮弹碎片击中而牺牲。
王吉文,时任3纵8师师长
王吉文是许世友在军中的挚友,在红军长征期间就相识,听到了这个噩耗之后,他勃然大怒,下令:用炮轰!立即调来了大量的榴弹炮,对着电报大楼以及楼内剩下的数百名整编七十四师的残兵发动了连续轮番的攻坚作战!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讲述一下八师师长王吉文牺牲的过程,以及王耀武在济南战役当中手留下的嫡系部队是如何被华野全部歼灭,为王师长展开复仇之战的惨烈过程...
(原创不易,欢迎各位发财的小手点点赞和关注呀,蟹蟹)
王吉文师长是湖北黄安人(今天的红安),乃华野老资历的优秀指战员,一路凯歌之际,却不料在济南遇到了华野的老对手整编74师余部...王吉文出生于湖北黄安(今天的红安),他生于贫苦农家,从小性格坚毅。
幼年的王吉文,命运格外艰苦,父亲被地主迫害早早离世,留下他与母亲和三个兄妹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个家庭喘不过气,他们甚至不得不沿街乞讨度日。
十一岁那年,年幼的王吉文便开始给地主放牛谋生,稚嫩的双肩过早地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在那段饥寒交迫的岁月里,他深切体会到社会底层的辛酸与无奈...
1929年,命运开始发生了转折,彼时,工农红军的足迹踏入了黄安这片土地,革命的火种播撒下来。
王吉文时年十三岁,这道照进黑暗的光芒点亮了他的人生。
少年王吉文毅然投身革命浪潮,担任起儿童团长的重任,带领一群同样渴望改变命运的孩子站岗放哨,为革命事业贡献着稚嫩却坚定的力量。
就在这一年,他加入了共青团迈出了革命生涯的第一步。
一年后,这个身材高大、力气过人的少年正式成为工农红军一员。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反"围剿"战斗中,王吉文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战斗智慧逐渐崭露头角,1932年他如愿入党,革命信念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愈发坚定!
随着长征到来,他随红四方面军横跨千山万水,亲历了雪山草地的严酷考验,见证了无数同志倒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1935年嘉陵江战役,成为王吉文军旅生涯中最为动人的篇章之一。
面对敌军密集的火力封锁,王吉文率领突击队冒死架设浮桥,即使身中两弹仍咬牙坚持指挥,最终成功掩护主力部队突围。
这次生死边缘的经历,磨砺了他"指挥靠前、身先士卒"的战术风格,也为他日后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指挥官埋下了伏笔。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王吉文随八路军115师东进山东,与侵华日军展开了激烈鏖战,宁阳泗皋镇的遭遇战中,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骑兵突袭,情势万分危急之际,王吉文果断夺过机枪班仅有的一挺轻机枪就地依托一座小土堆作掩护,凭借精准的火力将数日军匹战马击落,打乱敌军冲锋阵型,成功掩护部队安全转移。
这一战后,"王团长单枪退敌骑"的故事在鲁南大地广为流传。
战场上的王吉文不仅勇猛过人,更以出色的战术智慧著称。
1942年盛夏,他精心设计了一场经典的战术行动,剿灭了盘踞孙徐庄的伪军头目张显荣这一地方土顽!
他别出心裁,率部对40公里外的张庄据点发起佯攻,成功麻痹敌人警惕。
张显荣部松懈防备之际,王吉文率精锐部队连夜奔袭炸毁据点石墙,成功活捉这名凶名赫赫的汉奸头目,并乘胜追击,相继拔除周边敌据点,一举歼灭敌伪军1300余人!
这场战役不仅彻底肃清了邹东地区的匪患,更开创了"声东击西、长途奔袭"的战术范例,被后人视为游击战争的教科书式战例。
1943年寒冬,王吉文率部围剿"刘黑七"刘桂棠。
这位在华北地区流窜作恶18年之久的地方巨匪,已投靠日军成为伪军师长,祸害一方百姓。
王吉文亲自率领突击连抵近侦察东柱子据点,敏锐地发现敌人外围防御薄弱环节后,当机立断采取多路突破战术。
总攻发起后,部队仅用短短半小时便连克两道围墙,他麾下通信员更在混战中一枪击毙了刘桂棠,这场战役彻底铲除了鲁南地区的顽固土顽,当地百姓敲锣打鼓庆祝了整整三天,足见民心所向。
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泗水战役中,王吉文率部奔袭百余里将伪十军残部与其日军顾问围困城内,经过一昼夜的激烈攻坚,成功击毙伪军头目,歼灭日伪军大部,这场战役被称为"山东敌后攻坚典范",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战士气。
同年12月的滕县战役中,王吉文肺部不幸中弹,经手术切除一叶肺后,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仍坚持重返前线,继续指挥作战。抗战结束后的洛阳战役中,面对城墙高厚、防御森严的古城,王吉文提出了"爆破快、突击猛、钉钉子"的三项作战原则,亲自指挥部队连续进行了14次爆破,最终从西门突入城内,全歼守敌2.8万人!
那些亲历过战斗的战士们回忆说,王师长总是站在距离火线不足百米的地方指挥作战,炮弹掀起的泥土常常落满他的军帽,却丝毫不影响他冷静果断的指挥。
然而,就在王吉文挥师一路凯歌之际,1948年的济南战役到来了。
这是华野第一次尝试围攻国民党军占据的大城市,战略意义颇大,第8师接到攻坚商埠电报大楼的艰巨任务,却在此遭遇了华野的"老对手"整编七十四师留下的千余人残部!
王耀武的部署态势显然还是比较倚重他的嫡系部队,包括83师和重建后的74师整编七十四师?这支部队不是已经被歼灭了吗?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曾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全歼了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黄埔四期毕业的中将师长也在那场战役中被击毙。
而如今,那支被击溃部队的残余力量,竟在此时此地与王吉文部再度短兵相接...这又是怎么回事?
1948年济南战役之前,王耀武作为第二绥靖区司令官,他深知济南这座孤城面临的危险。
蒋中正坚持"重点防御"战略,将济南划分为内城、外城、商埠三大防御圈,构筑了工事网络。
内城核心区域有接近10米的城墙,外城与商埠则以商埠区的高层建筑为支撑点,形成交叉火力覆盖。
王耀武将10余万守军加上地方的5个保安旅分散部署,东线由中央军主力整编73师和整编2师把守,西线则交由吴化文的整编84师负责防守机场,城郊的茂岭山、砚池山等制高点被视为外围屏障。
尽管工事坚固,王耀武对兵力不足的担忧却挥之不去。
他曾多次向南京求援,请求至少增派整编83师与整编七十四师增援。然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的拖延,导致最终仅有整编83师19旅及整编七十四师约千人抵达济南。
七十四师援军被命令"轻装上阵",竟未携带武器,只能在辛庄仓库临时装备,这一细节充分暴露了国民党内部的指挥混乱与派系倾轧。
然而,吴化文的临场改变牵动了王耀武对济南整体防御体系的巨变...尽管王耀武对这位曾为伪军出身的将领心存疑虑,却因缺乏确凿证据而继续委以西线防御重任。
殊不知,吴化文已经和华野建立了秘密联系,战役前夕吴化文甚至借占卜之名试探王耀武的态度,而后者仅以"警惕内奸"的含糊言辞回应,对吴化文的异常表现充耳不闻。
战役打响后华野采用"牛刀子战术",东线九纵绕过外围据点直扑茂岭山、砚池山。仅一夜激战,这两处被视为"铜墙铁壁"的制高点便告失守,王耀武错误判断主攻方向为东线,急调西线预备队回援,导致西线兵力空虚。
这一决策成为战役的转折点,预备队在反复调动中消耗殆尽,而吴化文起义的导火索也就此点燃!
至20日,华野细线集团已攻入商埠区,国民党守军仅剩邮政大楼一处据点负隅顽抗,王耀武将重建的整编七十四师7个连投入此处。
面对整编七十四师的顽固抵抗,王吉文不幸牺牲,攻城部司令许世友大怒,下令调来重炮!一场复仇之战就此展开1947年5月,七十四师主力虽遭覆灭,但麾下的51旅、57旅和58旅各有一个新兵团因驻防临沂而未卷入那场战役,榴弹炮营与后勤保障部队也幸存下来,更有一批在攻打苏中两淮和涟水地区时负伤的官兵,因在后方医院调养而躲过一劫。
如今,这些曾经侥幸逃脱的伤兵,竟又被推向了济南战役的风口浪尖。
战场从不缺乏戏剧性转折...老蒋亲自下达的严令之下,七十四师副师长邱维达挑以这批劫后余生的士兵为骨干,开始了整编七十四师的“浴火重生”。
美式装备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训练日以继夜地进行,这支"复活的军队"兵力很快膨胀至两万余人,重建后的整编七十四师虽然战力大不如前,但在国民党的中央军作战序列当中仍属于精锐主力。
1948年的秋天,该部七个连约莫一千一百名官兵降落济南。
这支精锐部队由团长刘炳昆率领,他们踏上济南的土地时,空气中已弥漫着战败的气息...
这批来之不易的精锐一抵达,王耀武便立刻将他们部署到最为关键的据点,济南商埠区的电报大楼。
这座德式风格的建筑已然成为西线攻城部队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也是国民党军在济南企图顽抗的最后一个坚固据点...
电报大楼,这座普通人眼中的通信枢纽,在战争的阴影下已悄然变身为一座军事堡垒。
它不仅是"第二绥靖区"司令部所在地,更是王耀武倾心打造的城市坚固点。
楼顶架设的山炮与重机枪构成制高点火力,各层窗口被精心改造成密布的射击孔,外墙经过钢筋加固,足以抵御常规炮火的轰击,而内部走廊堆满沙袋和面粉袋形成层层障碍,每个转角都设有伏击点,整座建筑俨然成为一座立体火力网络的集合体。
为激发守军的死战决心,王耀武亲自为刘炳昆授予"中正剑",同时当着该部的连级军官的面擢升其为少将旅长!
面对上司的期许,刘炳昆举剑刺指,掷地有声地立下军令状:"阵地若失,请给我妻子发电报吧!"这番话语中蕴含的决绝,让在场的王耀武都为之动容。
战场的另一方,负责主攻电报大楼的华野三纵8师,师长王吉文是一位身经百战的铁血战将。
他13岁便参军,躯体上留有十多处战伤,每一道疤痕都诉说着一段历程...21日那个微雨蒙蒙的清晨,由于敌军抵抗极其顽固攻坚进度受阻,他走出了师部指挥所,亲自率领突击小组潜入敌阵前沿,进行最后的战前侦察。
通过望远镜,王吉文发现守军的火力配置异常刁钻,重机枪封锁了每一个街道交汇处,形成交叉火力带,而迫击炮阵地则精确计算了外围所有可能的进攻路线,大楼中的七十四师士兵时刻准备着将手榴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这座看似普通的电报大楼...在加固后宛如一头布满尖刺的钢铁怪兽。
为打破这僵局,王吉文果断调集火炮部队准备抵近射击摧毁大楼外围防御,就在他亲自指导炮位部署时,一发敌军迫击炮弹呼啸而至,炸碎了周围的砖石,锋利的弹片穿透了他的胸膛,重创了他的左肺!
倒下的王吉文,面色苍白却依然镇定,军医慌忙赶来施救,他却微微摇头,用微弱但坚定的声音说道:"别管我了,快去救那些还能战斗的战士!"
这番话成为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遗言...随着这位指挥员的倒下,他也成为济南战役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之一。
王师长牺牲后,惊动了整个攻城集团,尤其是司令员许世友。
他以刚猛著称,曾经与整编七十四师有着解不开的宿怨...就在一年前的孟良崮战役中,正是他率领九纵与七十四师展开了长达数日的殊死搏斗,战况之惨烈,连九纵的炊事员都已握起武器冲锋陷阵!
如今,面对电报大楼内七十四师残部的顽强抵抗,许世友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捏紧拳头沉声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必须消灭这群'顽固的敌人'!为王师长报仇!"随即命令调来了大量的榴弹炮群开始展开了反击!
三纵随即调整战术,集中榴弹炮群对大楼西翼进行密集轰击,将坚固的钢筋水泥彻底暴露出来,工兵分队则冒着枪林弹雨爬到墙根埋设炸药包炸开缺口,而突击队紧随其后手持冲锋枪和爆破筒,如潮水般涌入大楼,展开惨烈的逐层争夺!
守军的抵抗近乎疯狂,他们用桌椅、柜子和沙发堵塞楼梯和走廊,甚至不惜释放储备的毒气弹阻挠进攻。
在一处关键房间内,百余名守军聚集在一起,高呼"忠于王长官"的口号拒绝任何投降的劝告,攻坚部队最终不得不用投送了数十公斤的火药将整个房间夷为平地,那些顽抗者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
黄昏时分,电报大楼已沦为一座残垣断壁中的孤岛,刘炳昆率领不足三十人的最后残部退守顶楼机房,他们用办公沙发和文件柜堵住了仅存的楼梯通道,手持步枪对准每一个试图攀援而上的攻坚突击队。
攻坚部队则另辟蹊径,用绳索从相邻建筑悬吊突入与守军展开白刃格斗,一位亲历这场战斗的战地记者在日记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刀光在空中交织飞舞,嘶吼与枪鸣如同地狱交响曲般轰鸣不绝...不时有伤者从楼高的缺口掉下,像一个个破碎的沙袋砸在街面上,溅起尘埃..."
当攻坚部队冲到楼顶的时候,刘炳昆已坐在椅子用王耀武给他的那一柄剑自刎,气绝身亡多时...而那七个连的整编七十四师官兵竟无一人幸存...
然而,这些士兵死忠的"王长官",此时已换上小贩的粗布衣衫,悄然潜逃。
十天后,王耀武在寿光县城被一名细心的民兵识破伪装,沦为俘虏。
而整编七十四师的"忠勇"也随着主将被俘而彻底瓦解,残余部队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如秋风中的落叶般纷纷溃散...这支曾经拱卫南京、被称为国民党军"御林军"的劲旅,终究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抔尘土。
电报大楼之战,远不止于一场小型城市攻坚战,它已然成为现代城市巷战的经典案例。
该战役验证了炮兵与工兵协同作战的战术,深刻揭示了战场上的一些细微细节。整编七十四师的官兵们个人勇武无可置疑,但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派系与个人...而非人民,华野将士装备虽然简陋,却因为明确的"为谁而战"的信念,爆发出令人咋舌的战斗力。
与此同时,东线战场上整编83师19旅奉命发起绝望的反攻,试图夺回战略要地茂岭山。
他们希望通过这一行动打开突围通道,却不料华野部队早已依托有利地形构筑了固若金汤的阻击阵地。
国民党军队的冲锋队伍暴露在开阔地带,密集的炮火对他们进行了覆盖的轰击,,而缺乏重型火力支援的19旅在这场不对等的较量中付出了惨重代价,伤亡过半后被迫撤回内城。
这个十九旅就是在抗战期间的100军19师,这本是一支湘军部队,在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的时候,这支部队就参加了惨烈的淞沪保卫战。
并在战后的排名当中位列前10,随后该部被划归到了施中诚的100军,而19师师长唐伯寅是湘潭人,在随后的上高会战、长沙会战以及长衡作战当中,该部都表现出了足够的战斗力,特别是在1945年的雪峰山会战当中,该部麾下的三个美械团歼灭了大量的日军,并在芷江一带对日军的残部进行了合围。
抗战结束之后,该部曾经在1946年进攻过苏中解放区,可仅仅在两天时间当中,其麾下的主力就被全部歼灭!
而此时到了1948年,19旅的主力已经所剩无几,但依然装备着全套的美械装备,最终该部被华野全部歼灭,旅长和团长大部分皆战殁。
而王耀武被俘之后,他曾在功德林当中有过回忆,认为,如果徐州方向能够再增加两个师的兵力给自己来参与济南防线,他还可以支撑半个月以上...但是他所说的只是理想状态,因为当时的防线已千疮百孔。
王耀武在拥有10万兵力的情况下,并没有如他开战之前所预料的那样坚守三个月以上,而是在不到10天的时间当中就土崩瓦解...最终进入功德林。
来源:未知之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