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广州白云鹤龙街赴廉江和寮镇开展专题调研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22:05 2

摘要:5月15日,广州市白云区鹤龙街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叶颖带队赴廉江市和寮镇,紧扣广东“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围绕产业提质、民生帮扶、机制创新等议题展开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专题调研,通过共建产业基地、资金捐赠、机制创新等形式,推动两地协作向精准化、长效化迈进。

5月15日,广州市白云区鹤龙街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叶颖带队赴廉江市和寮镇,紧扣广东“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围绕产业提质、民生帮扶、机制创新等议题展开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专题调研,通过共建产业基地、资金捐赠、机制创新等形式,推动两地协作向精准化、长效化迈进。

产业提质增效 注入发展动力

当日下午,调研组一行实地调研廉江津竹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广州白云・廉江(共建)津竹农业产业基地”揭牌。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详细了解公司种植规模、经营模式、品牌建设等情况。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廉江津竹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麻甜笋和水果笋种植,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参与竹笋种植。目前,“公司+农户”种植规模共约2000亩,产品主要为竹笋的初加工产品。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郑作泉介绍,白云区派驻和寮工作队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背靠广州大后方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协助引进相关产业技术,助力公司推进深加工产业链拓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升竹笋的附加值,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深加工产品;同时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振兴当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联农带农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调研组实地调研廉江津竹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随后,调研组实地调研广东顶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水柠檬种植园,调研组详细了解产品特色和产销情况,公司负责人介绍,广东顶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品种,集中采收销售,形成产销一体化。

为贯彻“百千万工程”“双百行动”精神,驻镇工作队积极协助公司对接广东海洋大学,充分借助海洋大学的智力资源与高校优势,以智慧赋能产业发展,为柠檬产业的技术升级与规模扩张提供专业指导,为“高产优品”打下坚实基础。目前种植超1500亩,亩产2000多公斤,已与多家茶饮连锁店签订供货合同,预计2025年总产值超1800万元。

同时通过联农带农模式,开展柠檬种植培训班和免费果苗发放,2025年预计为本镇农户免费发放柠檬树苗2000余棵,提供播种、田间管理、采摘等全程技术指导,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让柠檬产业在和寮镇遍地生花,把柠檬产业做大做强,打造镇域品牌名片,激活特色农业“新引擎”。

调研组实地调研广东顶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帮扶服务保障 夯实民生基础

据悉,此次活动共捐赠65万元专项资金,精准对接“百千万工程”民生提质任务。其中,作为派驻单位牵头单位的鹤龙街所捐赠的25万元,将与另外三个派驻单位所捐赠的资金用于当地自来水厂改造升级项目。

和寮镇镇委副书记罗劲秋介绍,该项目将全面更新供水管网,增设智能化净水设备,解决当地水质不稳定、供水不足等问题,预计将惠及和寮镇近1.5万名群众。“通过这项惠民工程,将有效完善和寮镇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寮镇群众的生活品质,让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体验感和幸福感。”

另外,鹤龙街联边经济联社、黄边经济联社和鹤边经济联社共同为党建共建单位和寮镇和寮村、凤飞村、长吉埇村和西埇村4个村委捐赠了40万元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专项资金,采用“一社帮一村”“多社帮一村”模式,预计为村集体年增收约2万元。

“光伏发电项目收益稳定,受益范围广、时间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罗劲秋表示,和寮镇将坚持党建引领,将光伏产业发展与促进群众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紧密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深化协作机制 共谋长远蓝图

座谈会上,两地干部围绕“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协作路径展开研讨。叶颖提出“三个强化”合作建议:强化产业联动、强化人才交流、强化消费帮扶。鹤龙街道将充分发挥广州设计之都、跨境电商等平台优势,通过产业赋能、资源共享、人才培育等路径,精准对接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同时持续深化“党建强基、产业造血、民生固本、消费活血”的“党建引领、多方联动、群众受益”立体振兴路径,搭建长效对接机制,推动鹤龙与和寮镇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发展,以“落地见效”为导向,不断扩大帮扶“朋友圈”,实现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共赢的升级跨越。

郑作泉表示,两地协作要紧扣“百千万工程”要求,做实做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产业延链补链、人才交流培养、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深化党建结对共建机制,以产业帮扶、民生帮扶为重点抓手,深化产业协作和民生帮扶长效机制。帮扶工作不仅要着眼于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更应注重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输出到协作共赢的范式升级,为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注入活力。

文|记者 符畅 通讯员 云鹤宣图|通讯员提供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