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解开地名的文化密码,九江市史志办公室通过解读历代志书,探源九江市县地名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以飨读者。鉴于地名的变更历久漫长,本文只取现用名最早时间及来源寓意,其他述略。
编者按:为解开地名的文化密码,九江市史志办公室通过解读历代志书,探源九江市县地名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以飨读者。鉴于地名的变更历久漫长,本文只取现用名最早时间及来源寓意,其他述略。
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印记,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气质与底蕴。它与时间对话,刻度历史,讲述乡愁。要了解一座城市,地名是钥匙,打开地名,就开启了一程文化之旅。
九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下辖13个县(市、区),很多地名沿用了千年以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九江开始建县,其中从豫章郡分设的有6县:柴桑县(今九江中心城区、瑞昌、庐山市)、彭泽县(今彭泽、湖口、都昌和安徽东流的一部分)、历陵(今德安)、艾(今修水、铜鼓)、海昏(今永修、安义、奉新、靖安、武宁)、鄡阳(读“qiāo”)(今都昌、鄱阳县部分)。另外,从庐江郡分设寻阳县(部分区域在九江)。
这些地名,可能源自当地最典型的自然特征。九江北临长江、南傍庐山,环抱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如此名山大川会于一城,使得很多地名都源于山川。比如“九江”,源自“众水汇集”;比如“修水”,源于“七百里修江”;比如“彭泽”,源自“彭蠡泽在西”;比如“湖口”,因地处鄱阳湖入长江之口而得名;比如“庐山市”,以庐山命名;比如“柴桑区”,因境内有柴桑山得名。每一个名字都与自然地理紧密相连,成为地域风貌的生动写照。
这些地名,或源自当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比如“武宁”,得名武则天,取“武后亲政、寓居安宁”;比如“濂溪区”,为纪念周敦颐而得名;比如“德安”,源自“德所绥安”,寓意“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比如“共青城”,源于胡耀邦的题词。
这些地名,还可能来自本地的人文价值追求和希冀向往。比如“瑞昌”,得名“赤乌之瑞”,寓意祥瑞昌盛;比如“永修”,得名“泮临修水,永蒙其利”,表达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与对长久福祉的期盼;比如“都昌”,因此地有都村,昌为嘉名,取名都昌,寄寓繁荣兴旺的美好期许,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一处地名,是一部高度浓缩的地方志。很多地名,因历史原因多有变迁,历经时光淬炼,见证岁月沧桑,但无论如何更迭,始终是九江的文化基因,镌刻着城市的前世今生,诉说着历史文明的传承与生生不息。
九江人文地图
九江:众水汇集之地
九江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在秦代,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国,分设三郡,其中之一为九江郡。两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仍设九江郡。
关于“九江”一词的最早记载,出自中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尚书·禹贡》:“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即这个地方水流汇集,且河道宽广,还曾向中央进贡大龟。
千百年来,九江地方行政建置经常变更,名称也随之变化。其中使用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名称有浔阳、湓城、柴桑、江州、德化和九江等。但是使用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并沿用至今的地名就是“九江”。
“九江”得名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九条江汇集的地方”,这九条江分别是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和彭水。二是这个“九”不是实数而是虚数,在古代,数字“三”指数量多,而数字“九”指的是最多。两种解释都说明,九江是一个众水汇集的地方,用“九江”命名恰如其分。
九江市鸟瞰图
修水县:源自七百里修江
七百里修江,五千年古邑。修水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活。几千年来,修水行政建置时有变更,名称也随之变化,先后有分宁(中唐前属武宁县,寓意“分自武宁”)、宁州、义宁等地名。
修水作为县名,始于1914年,此前叫“义宁县”,因与广西义宁县同名需要更名,便以境内著名的河流修江命名。关于“修水”一词的最早记载,源自《汉书·地理志》:“修水东北至彭泽入湖汊,行六百里。泉冽流长,蟠旋周折,故谓之修水。”由此可知,修江蜿蜒流经660里汇入鄱阳湖,因其修远,故名修水,古称建昌江,又名修江。
修水县城区
武宁县:武后亲政 寓居安宁
武宁用作县名,始于唐长安四年(704),从建昌分出单设武宁县。在商代为艾侯领地,故有古艾之称。自东汉建安四年(199)建西安县,为武宁建县之始,迄今有1800余年历史,此后县域、县名多有变更,曾名豫宁、建昌等。
“武宁”县名源自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创立武周政权后,为了显示其统治的安宁昌盛,先后在全国命名了如武兴、武隆、武昌等27个与武周兴盛有关的地名,武宁是其中之一,寓意“武后掌朝、天下安宁”,见证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
武宁县城区新貌
瑞昌市:赤乌之瑞
瑞昌作为地名,可以追溯到汉献帝十三年(208),据清雍正《瑞昌县志》记载:“程普驻兵瑞昌,忽有赤乌飞集军中,千百成群,以为祥瑞,已而得捷,始号赤乌镇。”孙吴大将程普在此驻军,忽见赤乌鸟群集盘旋军营,程普认为这是祥瑞征兆,不久之后果然收到了赤壁之战的捷报,于是把这个地方命名为赤乌镇,又叫瑞昌镇。
南唐升元三年(939)在此地设县,沿用瑞昌作为县名,寓意祥瑞昌盛。此后历经一千多年,名称从未改变。1989年12月,撤县设瑞昌市。
瑞昌市长江岸线
都昌县:县有都村配“昌”嘉名
都昌作为县名,始于唐武德五年(622),“江州都昌县:以县北有都村,配以‘昌’字,取嘉名也”(《元和郡县志》二卷),并沿用至今。
都昌建县有2200余年历史,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刘邦派灌婴追杀淮南王英布于泗山,在此建鄡阳县。后因鄱阳湖水不断南侵,鄡阳县被淹入水中,历史上曾有“沉鄡阳、浮都昌”之说。
都昌县城区
湖口县:在彭蠡湖之口
湖口用作县名,始于南唐时期,因地处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得名,彰显其地理位置重要。据清康熙《湖口县志》载:“湖口,以在彭蠡湖之口故名。”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在鄡阳镇设湖口戍,隶属彭泽县。南唐升元二年(938),升湖口戍为湖口县,至今一千多年从未更名。
湖口县城区
彭泽县:彭蠡泽在西
彭泽建县,始于汉代。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分淮南国之一部分为豫章郡,辖18县,其中就有彭泽县。关于“彭泽”的最早记载,出自中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尚书·禹贡》:“彭蠡(今鄱阳湖)泽在西,因以县名。”讲的是彭泽在古彭蠡泽的东边,以此作县名,并沿用至今。曾名龙城等。
鄱阳湖,古称“彭蠡”。有说法称“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也就是说大泽的水面像葫芦瓢一样。鄱阳湖的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先秦时期,彭蠡泽范围很大,被长江截为南北两部分。后来,由于长江主泓道的南移,北部演变为今安徽湖北的大官湖、龙感湖等,南部则由于地面下沉,吞没了汉代设置的鄡阳县,隋唐时期湖水抵达今天鄱阳县境内的古鄱阳山,因而叫鄱阳湖。
彭泽县城区
永修县:泮临修水 永蒙其利
永修用作县名,始于1914年,因与四川建昌道同名,改名永修,取其“泮临修水,永蒙其利”之意,希望居住在修河两岸的人民,世代都能享受到修河带来的福利。
永修建县有2200余年历史,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在此设海昏县,又设建昌县。后因地壳运动,湖水由西向东扩展,海昏县城被湖水淹没,就有了民谣“沉了海昏县,浮起吴城洲”之说。后随朝代更迭,先后析出武宁、奉新、靖安、安义等县,建昌县名延续1400多年。
永修县城 夏宝国摄
德安县:德所绥安
德安用作县名,始于唐五代吴乾贞元年(927)。传说吴睿帝杨溥亲赐“德所绥安”四字,寓意“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从中取“德安”作为县名,并沿用至今。
德安建县,始于西汉初年设历陵县,距今有2200多年。历史上县域、县名多有变更,先后有历陵、蒲亭、楚城、蒲塘等地名。
德安县城
共青城市: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
共青城是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其名字来源于1955年上海知识青年的垦荒创业以及胡耀邦的三次题词。1955年,胡耀邦来到德安九仙岭,专程看望从上海来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员,队员们请他为垦荒队创办的合作社起个名字。他欣然答应,因没有毛笔,胡耀邦用筷子夹着棉花,蘸着用锅灰调成的墨汁,题写了“共青社”三个大字,这就是共青城的乳名。2010年9月,正式成立共青城市。
历经七十载的筚路蓝缕,这座城市实现了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到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再到共青城市的历史巨变。共青城的名字,承载着新中国初期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垦荒拓土的历史印记。
共青城市城区
庐山市:得名庐山
庐山市以庐山得名,前身是星子县,设立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2016年,星子县撤县与庐山管理局合并,设立县级庐山市。将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庐山风景名胜区全部纳入庐山市行政区划,实现山上山下统一管理,全面提升庐山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关于庐山的最早记载,始于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庐山开始广为传播,为人们知晓。
庐山市城区
柴桑区:因柴桑山命名
柴桑用作县名,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因境内有柴桑山得名。关于柴桑山的最早记载,出自《山海经》:“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桑。”可见,早在汉代,此地资源丰富,生活富足。
此后,柴桑区行政建置时有变更,先后有彭蠡、湓城、浔阳、德化、九江县等地名。2017年,九江县撤县设区,恢复古柴桑的名号,更名为柴桑区。
柴桑区城区
浔阳区:“寻水之阳”
浔阳,最初用作县名“寻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设立该县,因地处寻水之北而得名,县城故址在今湖北黄梅县境内。关于“寻阳”一词的最早记载,出自《史记·武帝纪》:“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
西晋末年(304),寻阳县和柴桑县合并为寻阳郡,郡治故址在今天的八里湖滩。隋朝开皇年间,因水灾淹没,将城址迁移到今天的浔阳区境内。
把六朝时的“寻阳”变为“浔阳”,始于唐武德四年(621),据《新唐书·地理五》记载:“浔阳县本湓城,武德四年更名。”以浔阳名县,主要有三点考虑:
——地理变迁与水文特征强化。原江北寻阳县治逐渐迁移至江南(今江西九江一带),新治所濒临长江、浔水,加“氵”,以突显其临水特性。
——行政调整与地名规范化。东晋咸和年间,江州刺史温峤将寻阳郡治从江北迁至江南柴桑,此后“江南之寻阳著,江北之寻阳益晦”。原江北寻阳县(湖北黄梅)在隋唐时已衰落,而江南寻阳郡逐渐成为区域中心。唐代官方推行地名规范化,改名“浔阳”,与原江北寻阳作区分,避免两地名称混淆。
——文化象征与文学影响。“浔阳”自唐代起成为九江的诗意代称,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李白、刘禹锡等诗人亦多咏及,使“浔阳”更具文化内涵。唐《元和郡县图志》:“浔阳,本汉旧县,属庐江郡。以在浔水之阳,故曰浔阳。”直接将“寻阳”写作“浔阳”,虚构性回溯命名,以延续其旧称逻辑。
1980年,九江市升格为地级市,正式设立浔阳区。
浔阳区
濂溪区:纪念周敦颐
濂溪用作地名,始于2016年,撤销星子县、设立庐山市,为避免重名,庐山区更名为濂溪区,是九江人民为纪念周敦颐而特有的地名。
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因其晚年定居江西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今湖南道县)的“濂溪”为号,世称“濂溪先生”。他在九江生活期间,曾创办濂溪书院,传播理学思想,对本地文化影响深远,九江人民为纪念其贡献,以“濂溪”命名此地。
濂溪区
来源:九江史志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