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3日,江西乐平44岁的女子彭某在为客户封阳台时,不慎从12楼坠落,因先砸中车棚缓冲,奇迹生还。这本是一个关于生命顽强与幸运的故事,然而,部分网友的评论却让人心寒——“老公白开心一场”“老公很失望”等调侃言论迅速蔓延,甚至登上热搜。
2025年5月13日,江西乐平44岁的女子彭某在为客户封阳台时,不慎从12楼坠落,因先砸中车棚缓冲,奇迹生还。这本是一个关于生命顽强与幸运的故事,然而,部分网友的评论却让人心寒——“老公白开心一场”“老公很失望”等调侃言论迅速蔓延,甚至登上热搜。
图片来自微博
彭女士面对采访时无奈回应:“网友的嘴巴堵不住,只能不去理会。”但她的丈夫却因她的伤势四处奔波筹钱,瘦了十几斤。这场网络狂欢背后,隐藏着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恶意调侃他人不幸,是否构成违法?受害者该如何维权?
5月13日中午,彭女士在协助丈夫安装阳台窗户时,因吊机失控被拖拽出窗外,从12楼坠落。幸运的是,她先砸中车棚缓冲,最终幸存,但右脚粉碎性骨折、左腿骨裂,至今仍在医院接受治疗。
图片来自纵览新闻
然而,她的遭遇被报道后,部分网友的评论却充满恶意:
- “老公白开心一场”
- “这下老公要失望了”
- “保险公司该哭了”
这些言论不仅伤害了彭女士及其家人,更折射出网络环境中对他人苦难的冷漠与戏谑。
图片来自微博
图片来自微博
1. 是否构成“侮辱罪”?
根据《刑法》第246条,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虽然“调侃”通常不构成犯罪,但若言论带有明显恶意,且传播广泛,可能被认定为侮辱。
本次事件关键点:
- 言论是否具有贬损性?“老公很失望”暗示丈夫希望妻子死亡,其实已明显带有侮辱性;
- 是否造成恶劣影响?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对当事人心理造成二次伤害。
2. 是否侵犯名誉权?
《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彭女士可起诉恶意评论者,要求删除言论、公开道歉,并索赔精神损害赔偿。
3. 平台是否需担责?
若社交平台未及时删除恶意评论,可能需承担连带责任。根据《网络安全法》,平台应履行内容审核义务,否则可能被行政处罚。
图为事发车棚 来自纵览新闻
1. 娱乐至死的网络文化
- 部分网友习惯将一切事件“梗化”,忽视真实痛苦;
- 类似案例:癌症患者被调侃“活该”、车祸幸存者被戏称“命硬克亲友”。
2. 法律意识淡薄
- 许多人误以为“网上发言不用负责”,实则可能面临法律追责;
- 2024年浙江一男子因调侃火灾遇难者被行政拘留10日。
3. 受害者维权困难
- 网络匿名性导致追责成本高;
- 受害者往往因“不想惹事”选择沉默。
1. 固定证据
- 截图、录屏保存恶意评论,记录发布时间、账号ID;
- 必要时公证,确保证据有效性。
2. 平台投诉
- 向微博、抖音等平台举报,要求删除不当言论;
- 若平台不作为,可向网信办投诉。
3. 法律追责
- 情节较轻:起诉至法院,要求道歉+赔偿;
彭女士的遭遇提醒我们:在虚拟世界中,每一句轻浮的调侃,都可能成为压垮受害者的最后一根稻草。法律不会纵容恶意玩梗,而作为普通人,我们更应学会敬畏生命,拒绝消费他人的苦难。
记住:你可以不施以援手,但请不要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
来源:熹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