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业经理张煌向记者介绍说,小区1100户居民中70%为上班族,智能柜日均使用超百次、复购率达 80%。社区与物业联合引入设备,物业不定期抽查、运营方自查临期商品,保障食品安全。重力感应、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应用,让这个 “微型超市” 成为社区智慧化改造的亮眼实践。
社区作为城市基本单元
正在成为消费升级与治理创新前沿
今天我们聚焦多地实践
看一看“一刻钟便民圈”
如何升级社区消费新场景
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湖南湘江新区
24小时自助购物柜
成便民新场景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湖南湘江新区的多个社区,真切感受到小区里的智慧化新场景已渐入佳境。
物业经理张煌向记者介绍说,小区1100户居民中70%为上班族,智能柜日均使用超百次、复购率达 80%。社区与物业联合引入设备,物业不定期抽查、运营方自查临期商品,保障食品安全。重力感应、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应用,让这个 “微型超市” 成为社区智慧化改造的亮眼实践。
清晨送孩子上学的麓谷街道金雅社区居民卢丽华,下午5点收到社区志愿者接回孩子并送至 “四点半” 公益课堂的提示。通过微信群,她能看到湖南第一师范志愿者辅导孩子做作业的场景。
居民陶文则通过社区智慧平台的“友邻市集”免费获得了一个闲置书架。“这个平台功能强大,给生活带来不少便利。”他向记者演示了平台操作。记者发现,该平台整合了16项便民服务,包括物业缴费、维修报修、访客管理、二手交易、社区活动,甚至还有“脱单交友”功能。
金雅社区党支部书记龚亚平介绍,社区70%居民为35岁以下年轻人,这促使服务向智慧化、便捷化转型。目前社区已构建集智慧安防、智慧停车、智慧党建等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与万科物业智慧服务系统深度对接,以 “科技 + 服务” 模式重新定义现代社区生活方式。
湖南湘江新区的社区智慧化改造不仅提升了生活便利性,更重塑了社区文化。科技设施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温暖邻里的纽带。未来,随着更多智慧场景的落地,这样的社区或将成为城市生活的新标杆。
成都武侯区
城市边角地
变身社区公园
每天清晨,95 岁的吴大爷都会乘坐电动轮椅,在成都市武侯区晋阳巷晋康运动健身角的健身步道上锻炼。这个由城市边角地改造而成的社区公园,已成为设施齐全的社区公园,成为老年人社交、锻炼的好去处。吴大爷的日常,正是武侯区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建设给居民带来切实改变的生动写照。
4月中旬,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成都市武侯区通过盘活边角地、植入智慧适老设施,打造嵌入式服务网络,既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生活痛点,又催生银发消费新业态。晋康运动健身角绿树成荫,配备健身步道和多种先进器材,自去年竣工后,成为周边居民锻炼休闲的热门地。彭大爷表示,下楼即达的便利让健身变得轻松。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武侯区聚焦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及拆违腾退空间等空间更新,已打造“金角银边”点位103处。这些健身角、微公园不仅丰富老年人生活,还带动运动装备、茶饮等周边消费,为社区注入新活力。
老旧小区改造同样成效显著
位于武侯区望江路街道老马路社区的丰泽苑小区,是25年的老小区。改造中保留音乐文化特色,加装楼道折叠座椅等适老设施。如今小区智能门禁、快递柜等设施齐全,“十五分钟生活圈导视图”“服务力量公示图” 一目了然,“家门口服务社” 让居民享受便捷服务。据老马路社区党委副书记胡海焘介绍,丰泽苑小区还荣获了 “2024 年第四届中国幸福社区范例奖——范例社区” 称号。
武侯区将适老化服务向居家延伸,已完成 3000 余户特殊困难老人家庭改造,安装智能手环、烟雾传感器等设备,依托智慧物联平台提供 24 小时安全守护,推动智能家居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引入专业力量建设社区嵌入式康养中心,以 “医疗 + 养老” 模式,为老人提供全周期养老服务,实现 “家门口” 安享晚年。
武侯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优质的生活服务,更通过智慧化、人性化改造,重塑了社区消费新场景,让社区消费潜力无限。
北京麦子店街道
CBD 延伸带与使馆区交会点
智能POS机支持38种货币结算
在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道,作为 CBD 延伸带与使馆区交会点,这里常住外籍人口占比超20%。近年来,街道以 “文化共融 + 服务升级” 为核心,通过 “语言桥梁”“智慧商圈” 等场景,探索中外居民 “零障碍” 生活消费路径。
每周二、四上午,麦子店街道市民活动中心的汉语学堂座无虚席。意大利籍居民安东尼奥表示,通过学堂 “情景模拟 + 实用技能” 的公益课程,他已能熟练应对购物、就医等日常场景。该课程覆盖移动支付、交通出行等高频需求,吸引数百名外籍居民参与。
据麦园社区党委书记董卫民介绍,麦园社区正打造 “舒亭小筑(OASIS)” 便民空间,提供咖啡、Wi-Fi 等服务,兼具休憩社交功能,成为汉语学堂的课后延伸站点。
在麦子店街道,文化交融的图景随处可见。社区邻里节上,中外居民共同参与飞盘、匹克球等运动;非遗手作体验区里,扎染、螺钿胸针等传统技艺吸引外籍友人尝试。国际社区文化季、中外居民过大年等活动都颇具国际范儿,每年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中外籍参与者众多,真正实现了邻里无国界。
国际化社区离不开精细化服务支撑。2024年4月,麦子店蓝色港湾商圈成为全国首个 “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配备多语种服务岗、外币兑换点,智能POS机支持38种货币结算,商圈实现外卡支付全覆盖。
麦子店街道综合办公室经济专班工作人员曹家玮告诉记者,街道数字化便民设施完善,还为老年群体配备“零钱包”等现金服务。同时,强化移动支付宣传、增设双语指引标识等措施,提升外籍人士消费体验。朝阳公园社区党委书记丁建光向记者介绍,社区正在制作便民地图,服务站也配备了双语指南。去年中秋更联动商户推出特色展销,便利居民生活。
从汉语学堂的朗朗书声、棋牌室的多元碰撞,到商圈的支付创新,真正的国际化不是简单的外语标识和跨国连锁,麦子店街道正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都能便利地生活,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
杭州葛巷社区
养老食堂解决老人吃饭难题
过条马路就是医院
“社区配套特别贴心,养老食堂解决了吃饭问题,过条马路就是医院,步行几分钟就能买菜、看病。”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葛巷社区居民任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这个融合型社区的生活温度。
葛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创新构建“5—10—15分钟”服务圈,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便民生活场景。4月17日,记者走进葛巷社区,实地探访这个便民生活圈的生动样本。
在葛巷社区
各类便民服务场景亮点纷呈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婴幼儿成长驿站开设早教课程,;
⏩喜马拉雅数字书房提供免费阅读与有声学习;
⏩老年食堂为 70 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还推出惠民套餐与骑手特惠餐;
⏩“浙里找零工” 区域依托数智就业一体机提供 AI 面试、政策解答等功能;
⏩技能培训室开设热门课程,直播带岗教室已举办17场招聘活动。
社区深度融入数字化元素,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智慧指挥中心实时监测民生数据,独居老人异常情况可自动预警。在支付宝“葛巷未来社区”小程序上,居民可以通过平台一键获取生活缴费、小区运动、在线课堂等市场化生活服务。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探索创建未来社区,于2023年2月印发《关于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未来社区全域覆盖,打造共建共享品质生活的浙江范例,葛巷社区正为共建共享品质生活提供鲜活范例。
在葛巷社区,通过“便民服务+商业运营+数字赋能”的创新模式,“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也在重新定义社区消费场景,为城市商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你身边还有有哪些
宝藏“便民生活圈”
欢迎留言区分享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余知都、刘铭、王小月、施本允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