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6日,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内,一场以“爱之歌”为主题的音乐分享会拉开帷幕。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携手古典吉他演奏家刘宪绩、手风琴演奏家许可卿,共同分享专辑《我的太阳|意大利歌曲》的幕后故事,引领观众感受意大利民谣的纯粹热情与诗意。
5月16日,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内,一场以“爱之歌”为主题的音乐分享会拉开帷幕。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携手古典吉他演奏家刘宪绩、手风琴演奏家许可卿,共同分享专辑《我的太阳|意大利歌曲》的幕后故事,引领观众感受意大利民谣的纯粹热情与诗意。
以声为桥:意大利民谣的质朴诗意
活动特邀国家大剧院合唱团驻团指挥焦淼主持。焦淼以“音乐旅人”为喻,将石倚洁的艺术生涯娓娓道来。他曾多次闪耀于国家大剧院歌剧舞台,无论是《军中女郎》中令人叹为观止的“19个High C”的惊艳演绎,还是在《茶花女》《法斯塔夫》《风流寡妇》《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等经典剧目中塑造的动人角色,都让观众回味无穷。乐迷亲切地称他为“石神”。
谈及新专辑的创作初衷,石倚洁坦言:“意大利歌曲是声乐学习的基石,这次希望打破传统编排,用室内乐的细腻织体赋予经典以新生。”专辑中的很多歌曲的编配令人耳目一新,前奏响起的时候或许大家根本听不出来是哪首歌。
说到最推荐的曲目,艺术家不约而同点到了《香槟》。许可卿说,在这首歌中有很多飘在上面的“小音符”,让人陶醉。石倚洁戏言这是一首上班之歌,谐音梗来自法语“香槟”的发音听起来就像“上班”。
许可卿谈及专辑录制的幕后故事:“手风琴天生属于流浪者。录制《缆车》时,我们幻想自己是那不勒斯街头的艺人,石老师脱帽鞠躬,观众往琴盒扔硬币——艺术需要这种‘烟火气’。”
刘宪绩从技术回归情感:“吉他呼吸与声乐呼吸同频时,音乐就有了生命。”
现场三位艺术家共同演绎了色彩丰富的《罗马的吉他》。
谈到演唱艺术歌曲与歌剧咏叹调的差异,石倚洁说:“歌剧像是高速公路上的疾驰,而艺术歌曲更像是在山间小路的漫步,需要用更加稳定的气息与共鸣的配合。”
器乐呼吸:古典与现代的浪漫对话
手风琴演奏家许可卿以一曲《通奏低音》揭开器乐篇章。他即兴式以键钮式巴扬手风琴演绎摩尔多瓦民歌《黑皮肤的姑娘》,风箱开合间流淌出流浪诗人的苍茫与不羁。“手风琴是‘会呼吸’的乐器,它的气息与歌者的胸腔共鸣天然契合。”石倚洁如此评价。
古典吉他演奏家刘宪绩以《米修内拉舞曲》展示琴弦上的现代音乐作品,指尖流淌的琶音如潮汐般起伏。三位艺术家坦言,专辑录制历经两年磨合,从首演的生涩到今天的默契,每一次排练都是艺术家们在“声音画布”上的即兴创作。
音乐是时光的琥珀
在“音乐与人生”对谈中,石倚洁回忆起19岁留学海外时的岁月,坦言那时候反复聆听的民谣CD成为精神支柱。“音乐是时光的琥珀,多年后重听,所有苦涩与坚持瞬间复活。”他以此解释专辑中的“私人曲目”《黎明》:“它像东京凌晨四点的天空,灰蓝中透着一丝光。”
说到与国家大剧院的缘分,石倚洁回忆,一开始也有一些机会,比如说《灰姑娘》《塞维利亚理发师》,因为档期原因遗憾错过。后来,他与意大利经纪人沟通,下一次有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就把其他项目全部推掉。2013年,他第一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出了《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之后陆续在这个舞台上出演了十几部戏,与剧院、与观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检查作业式练兵:与观众共唱《缆车》
活动尾声,石倚洁邀请全场观众共同演唱《缆车》。“Funiculì, Funiculà!”钢琴、手风琴的欢快节奏与吉他扫弦交织,观众席中,白发老者与年轻乐迷击掌相和,歌声朗朗。
“音乐的本质是共享。这一刻,我们不再是表演者与听众,而是共乘缆车的旅人,在旋律中触摸彼此。”
——石倚洁
通过对话,彼此又碰撞出了新的创意火花,更期待一起为观众们带来更多美好的音乐享受。
——焦淼
我旁边的观众真的唱得很大声。我问他怎么这么会唱,他说在家循环播放,就等着来这儿请老师检查作业了。
——现场观众
在国家大剧院看过很多次歌剧,这是第一次看访谈版的石神,领略了石老师的幽默和亲和力。
——现场观众
大家一起合唱的氛围太美好,希望多一点儿这样的现场教学。现在有点儿想学意大利语了。
——现场观众
访谈实录
Q:许多年轻观众称您为“石神”,并表现出对歌剧和民谣的浓厚兴趣。您如何看待这种审美需求群体的变化?是否趋向年轻化?
A: 这些意大利民谣虽然诞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但经典音乐的美是永恒的。就像《我的太阳》《缆车》这些作品,流传已久,它们承载的情感,无论是爱、乡愁还是对生活的热情,都能跨越语言和国界。年轻观众可能最初被旋律吸引,但深入体会歌词的诗意,会发现更深层的共鸣。音乐本就是世界的语言,追求美好的心是共通的。看到年轻人走进剧院,正说明经典从未与时代脱节,只是需要以更贴近当下的方式被唤醒。
Q:您的新专辑采用室内乐的形式,与钢琴、吉他和手风琴合作。与传统歌剧用交响乐团伴奏相比,这种小编制的合作对您的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提出了哪些新挑战?
A: 歌剧演唱需要强大的声音穿透力,比如面对庞大的交响乐团,要用饱满的腔体支撑高音,甚至牺牲一些细腻度去配合戏剧张力。但这次与小编制乐器的合作截然不同。比如钢琴和吉他伴奏时,声音的强弱变化必须更精准——举重若轻,强音不能盖过乐器的呼吸感,弱音又要保持声线的清晰。像《柔声倾诉》,需要用近乎耳语的音量,让每个音符都带着倾诉感。艺术歌曲像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三五分钟内要有起承转合,细腻度要求更高,这种“收”比“放”更难,这正是艺术歌曲的魅力所在。而歌剧咏叹调像电影中的“定格瞬间”,比如角色突然停下来唱出欢乐、悲伤、愤怒或嫉妒等情绪中的某一种心情,所以咏叹调的情感指向相对集中或单一。
Q:您近年来积极推广中国艺术歌曲,此次回归意大利民谣,未来您是否也会寻找中西方音乐表达的共同性,创造出新的诠释?
A:这正是我最近在做的尝试。中西方音乐在情感表达上存有共通性,比如旋律的抒情性、歌词的诗意等。但具体融合方式需要重新思考并创作,可能需要一些时间的打磨,才能呈现给大家。今天和焦淼指挥也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呈现世界音乐之旅。之前不熟悉的语言不敢轻易去触碰,但是还是要尝试。未来也想尝试西班牙语、法语、英语歌曲等。
Q:今天您带着观众合唱《缆车》,气氛鲜活热烈,观众戏称这是“石神练兵”。您怎么看这个互动环节?
A: 其实这源于我自己的观演体验。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两小时,鼓掌都要精准把握节点,观众会感觉到紧绷。最后带领大家一起唱首歌儿,能释放那种小心翼翼的情绪,更加酣畅淋漓地享受音乐,融入音乐。我希望《缆车》的欢快节奏能打破“第四堵墙”,让大家不那么含蓄,从聆听者变成参与者。刚刚有观众开玩笑,说以为是学声乐的学生在这儿团建呢,观众里怎么这么多人会唱意大利语,其实这就是音乐的感染力。我们也能感受到现场的这种默契和欢乐。
之前反复看过一个视频,艺术家在海边演唱。我也期待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开一场这样的音乐会。唱歌的人是享受,听歌的观众也是一种享受。
来源:国家大剧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