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使用一种结合电刺激和按摩的新型精液采集方法,将濒危鸮鹦鹉(Kākāpō)的生育率从 29.4% 提高到了 70%。摘要:随着全球鸟类种群面临严重危机,新西兰的一项新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线希望。根据 2024 年的一项研究,由于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和入侵性捕食者,预计未来 200 年将有超过 1300 种鸟类灭绝。
鸮鹦鹉西罗科(Sirocco)的特写镜头。鸮鹦鹉(Strigops habroptilus)是一种极度濒危的夜行性、不会飞的鹦鹉。
随着全球鸟类种群面临严重危机,新西兰的一项新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线希望。根据 2024 年的一项研究,由于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和入侵性捕食者,预计未来 200 年将有超过 1300 种鸟类灭绝。
其中最濒危的是鸮鹦鹉,这是一种原产于新西兰的大型不会飞的鹦鹉。但现在,一组研究人员使用先进的人工授精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增加了该物种的生存机会。
一个由德国吉森尤斯图斯・李比希大学(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 )的保护主义者、动物学家、兽医学专家,以及新西兰保护部、鸮鹦鹉复苏项目组和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的人员组成的团队,利用一种改良的人工授精方法成功繁育了野生鸮鹦鹉。
鸮鹦鹉是世界上最大的鹦鹉之一,也是少数不会飞的鹦鹉品种之一。这些鸟类曾经在新西兰各地大量繁衍。但自从欧洲人到来,以及他们带来的诸如老鼠、黄鼠狼和白鼬等入侵物种后,鸮鹦鹉的数量急剧下降。
如今,鸮鹦鹉现存数量不足 250 只,每一只雏鸟都至关重要。
鸮鹦鹉天生繁殖速度也很慢。它们遵循一种罕见的求偶场繁殖系统,雄性会挖出碗状的洞,并对着洞口大声鸣叫。
鸣叫声在山谷中回荡,以此吸引雌性。但包括被捕食和基因库有限在内的现代威胁,扰乱了这个物种本就脆弱的繁殖过程。
帮助鸮鹦鹉人工繁殖的努力始于 2009 年。到目前为止,由于精液质量差和胚胎死亡率高,成功的案例仍然有限。在最近的一次尝试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更为有效的人工授精方法。
该团队使用了一种新的精液采集技术,将腹部按摩与电刺激相结合。他们从 20 只雄性鸮鹦鹉身上采集精液,并对其质量进行筛选。然后,他们挑选出最佳样本,为 12 只雌性鸮鹦鹉进行授精。
这种方法显著提高了成功率。受精率从第一轮的 29.4% 上升到了第二轮的 70%。繁殖季节出生的 4 只雏鸟被证实是人工授精的直接成果。
使用电刺激采集鸮鹦鹉精液。图片来源 - 《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PLOS One Journal)
这一成功标志着漫长的保护之战迎来了充满希望的转折。“这些结果让我们备受鼓舞,” 该团队在已发表的研究中表示,“这种方法为提高像鸮鹦鹉这样的濒危鸟类的生育率提供了可行途径。”
科学家们计划完善这项技术,并在接下来的繁殖季节再次使用。如果成功,它可能会成为全球鸟类保护的标准工具。
虽然鸮鹦鹉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如果没有人类干预,它们的生存仍然不确定。最近的这一突破表明,有针对性的繁殖援助可以带来改变,即使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也是如此。
随着全球鸟类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日益增加,像这样的方法在扭转物种灭绝趋势方面可能会发挥关键作用。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来源:航业讯息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