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有一个美好的记忆:邮递员骑着自行车驶来。他穿的衣服是绿色的,自行车也是绿色的,挂在车架两边塞满了报刊和信件的袋子还是绿色的,这是邮政标志性的颜色“邮政绿”。车子驶近,邮递员做了一个漂亮的滑翔动作,到了面前……
文 | 叶生华
我有一个美好的记忆:邮递员骑着自行车驶来。他穿的衣服是绿色的,自行车也是绿色的,挂在车架两边塞满了报刊和信件的袋子还是绿色的,这是邮政标志性的颜色“邮政绿”。车子驶近,邮递员做了一个漂亮的滑翔动作,到了面前……
他们是专门跑乡村邮路的投递员,所以又称为“乡邮员”。乡邮员,曾经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发挥了特殊的上联下通作用,及至信息畅达的今日,乡邮员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信息传递者。
乡邮路上,送信也送信任
口述者:徐水章,1944年4月出生,1966年2月入职澉浦邮电支局任乡邮员,1998年12月退休。
我在24岁那年到澉浦邮电支局当乡邮员。上班第一天,要离岗的师傅带着我走了一圈,让我熟悉投递线路,也算是交接班。我要把近百封信和报纸放在投递点上,满满的有三四十斤重。
我每天早上七点钟从镇上出发,下午三点钟回到邮电支局,中午回家吃饭。一路上要送11个大队,其中有三个大队走山路,要从山脚下绕过去。每周送六天,周日休息一天。
每天回到邮电支局后,对已收到的报纸与信件按村和投递点进行归类整理,为明天的投递做好准备,整理完后回到家里大概四点钟。
△20世纪20年代嘉兴船只运送邮件的场景(来源于网络)
到了大概1968到1970年之间,邮电支局给邮递员配了专用脚踏自行车,脚踏车漆成绿颜色的,这是邮政统一的标志性颜色,很好看。当时到乡村的路都是泥路,脚踏车很难踏,最担心下雨下雪天,也担心路特别小的地方。
有一天下雨,路过一座小石桥,桥石板比较狭小,桥面又滑,我脚踏车轮子一歪没控制住,我跳到了桥下的船里,好在没受大伤,抬头看见脚踏车挂在桥石板的边沿上,差一点点就要掉进河里,要是掉进河里包里的报纸和信件就全泡汤了。我连忙走上桥,拎起脚踏车继续赶路,总算完成了这一天的投递任务。不过经常在小路上踏脚踏车,倒是练成了快车慢车都能踏的本事,后来我参加县邮电局举办的骑脚跳车慢车比赛,得了奖。
△徐水章和他的邮政自行车
邮路上走得时间久了,沿线上的人都信任我,有汇款单需要去镇上邮局取款,会让我帮他们代领。我也乐意帮他们忙,为了防止弄错,我把领出来的钱的数额记录下来,与汇款单上的数额相匹配。我尽量做好服务,邮路上的人对我也很好,到了投递点上总有人请我坐坐,喝点水再走,采桔子时节也有人要送我桔子,这是他们对乡邮工作的一份心意。
35年风雨乡邮路
口述者:肖丰,1963年8月出生,1984年7月入职西塘桥邮电支局担任乡邮员,2021年7月退休,曾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肖丰推着装满信报的邮车从邮政局出发
1984年7月我21岁,去西塘桥邮电支局做乡邮员,当时我负责全镇9个村投递。天晴骑自行车,雨天步行。每个村的投递点有加工厂、村委会、小店、学校,以及沿路小队长家里。信件一般放在人员往来多的单位,比方说村小店。如果有挂号信要由小店里的人代签,通知收信人来取。电报直接送到收报单位或者个人家里,路再远也要送到。
△肖丰保存的邮政制服
1985年1月,我调到了元通,每天要送37.5公里路程。1992年8月,我又调到海盐邮电局,负责富亭和官堂两个地方的乡村投递工作,一天的里程数一般在37公里左右,投递点有六十三个。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陆续开始有摩托车投递。骑摩托车投递效率提高后,投递深度也增加了,我一天要跑到80公里,投递点增加到将近二百多个。
△邮政摩托车(来源于网络)
1997年夏天,我县遭遇特大台风,海塘都被吹垮了,海水倒灌进来。官堂有一户人家的孩子考大学上线了,但录取通知书迟迟未到,家人经常守在路上问我有没有通知书。那天我看到有他们家的录取通知书了,但正在下暴风雨。一般出于安全考虑,这样的天气是停止投递的,但想到那户人家正在焦急等待,我就开着摩托车出发了。风太大雨衣穿不住,我的衣服全湿透了,在考生家里流了一大摊水。考生一家人特别激动,给我泡茶,让坐,连声说谢谢。看到他们高兴的样子,我也很满足。
(作者叶生华,系嘉兴市文史馆馆员、县广播电视台退休职工、县十届政协文史研究员)
来源:正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