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轰隆隆——”2020年推土机的轰鸣惊醒了沉睡的滩涂。老李记得施工队队长捧着图纸比划:“我们要在您这些虾池上种花。”他嗤笑着摇头,却没想到三年后,自己会站在改造一新的民宿庭院里,教天南海北的游客们辨认潮汐纹路。那些曾用来计算鱼汛的皱纹,此刻正随浪花的节奏舒展。
齐鲁晚点·齐鲁壹点 郑玥 厉昕月 邹杰 张宏磊 日照报道
晨曦微露时,68岁的船老大老李总会到日照阳光海岸绿道上散步。
“轰隆隆——”2020年推土机的轰鸣惊醒了沉睡的滩涂。老李记得施工队队长捧着图纸比划:“我们要在您这些虾池上种花。”他嗤笑着摇头,却没想到三年后,自己会站在改造一新的民宿庭院里,教天南海北的游客们辨认潮汐纹路。那些曾用来计算鱼汛的皱纹,此刻正随浪花的节奏舒展。
5月的日照绿茵初浓,风暖昼长,一踏上这条阳光海岸绿道,就会有呼吸畅快、自在悠游的清新感。目之所及,一边是蓝天、碧海、金沙,另一边是交织如画的松林与花海;沿线还有万平口景区、海洋美学馆和尽显东夷文化的沿海民俗村。
28公里的绿道南起日出东方灯塔广场,北至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从过去的虾池子、烂泥潭,到如今平整蜿蜒的绿道,这条风景大道不仅串联起山海、松林、村居,也串起日照的生态蝶变、文旅升级、民生幸福。
生态为基:一条绿道里的“自然哲学”
晨雾未散,骑行爱好者孙立已踏上绿道起点,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松香扑面而来,蜿蜒绿道宛如一条翡翠丝带,将碧海、金滩、黑松林、湿地与礁石串成流动的诗篇。这条绿道的诞生,不仅是一场生态修复的实践,更是一次对自然的敬畏与妥协。
“不动一棵黑松,不动一块礁石,不动一片沙滩”——这是绿道建设者的铁律。20世纪50年代,日照海岸还是一片风沙肆虐的盐碱地,黑松林的种植曾是一场与自然的艰难博弈。如今,这片松林早已成为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而绿道的修建则选择“遇树绕路”,甚至为此增加成本、延长工期。
“每当车轮碾过第17公里处的老船木栈道,总能听见不同年代的涛声交响——20世纪90年代渔船的汽笛、千禧年游客的欢笑,还有如今智能驿站播报生态数据的机械音。”像孙立一样的骑行爱好者们最爱的还是黄昏时分,落日把影子拉得老长,像是要给28公里的光阴刻度添上诗意的注脚。
“以前,这里是闲置多年的水产育苗厂,现在改造成了景点,还建了酒店、咖啡馆还有书屋。”孙立说,如今,他与骑行爱好者们飒然畅行在绿树环绕的绿道上,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一幅生态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这样的自然生态,维护和保持是重中之重。2025年初春,在离张家台村不远的海域上,山东煤田一队海洋地质院士工作站的高晟远和他的同事们正在进行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他们需要对捕获的水生动物进行测量、记录,然后通过科学计算,来推测这片海域的生态情况。海洋生态系统十分复杂,他们要对海水、海沙、海底的岩石和地形进行细致调查,持续形成报告,为日照的海洋生态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
“我们就是海洋修复工作的第一线,这次取样,我们发现了海蜘蛛,只有达到一定量级,取样才能取到,这些小生灵是海洋生态的晴雨表。”高晟远说。
绿道的生态智慧不止于此。绿道串联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两城河口湿地等生态节点,让78%的森林覆盖率成为鸟类的天堂,灰喜鹊的啾鸣与海浪的节奏在此共鸣。一位摄影爱好者感叹:“十年前这里还满是滩涂虾池,如今却成了候鸟迁徙的中转站。”
民宿经济:从渔家乐到“诗与远方”的蜕变
绿道的延伸,激活了海岸线上沉睡的村落。海蓝墙绘,原木门窗,繁花似锦,海浪轻拍。在山海天卧龙街道张家台村,民宿小院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海岸西侧。来自济南的游客陈静一家刚刚办理完入住手续,已是第二次来此小住的她颇有心得:“半个月前就要网约,不然根本订不到。逛海边、游森伯,泡绿茶、数星星,如此诗意的生活,客房不抢手才怪。”
民宿作为绿道的亮点,也发挥着带动群众致富之效。“禁渔期打工,我们俩月入六千;现在改造老屋做民宿,五一四天赚八千。”六月小筑的主理人秦霞擦拭着贝壳风铃,笑意比院子里花儿更浓。
“像我们张家台村,前些年主要以渔家乐为主,村里大约有20%的家庭参与,近两年我们做精品民宿之后,带动了90%的家庭参与其中,每个家庭年收入提高了70%左右。五一期间,我们村(民宿)入住率达到100%,一房难求,总体收入在120万左右。”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张家台委委员李玲玲介绍说。
20世纪90年代,山海天以“渔家乐”闻名。2023年起,“百家民宿”改造计划启动,将传统大通铺升级为包院式精品民宿,经营模式从“量贩式”转向“体验式”。如今的民宿小院融入山、海、渔、船、茶等当地特色,成为游客心中的“第二家园”。
据统计,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民俗旅游经营户2600余家,其中精品民宿达到1400多家,民俗旅游床位超过5万张,山海天成为全国最大的精品民宿集聚区。
眼下,茶民宿、海民宿、山民宿等主题IP深化,让游客有了更多选择。在云过山丘民宿,废弃渔船化身艺术居所,船舱飘着日照绿茶的清香;一休一宿,以庙山前村为核心,辐射庙山万物艺宿集文旅片区,带动周边非遗传承、手工作坊、直播电商等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民宿+经济。
绿道不仅是交通线,更是“财富线”。村民从“靠海吃海”转向“靠景致富”。转型民宿的渔民们感慨:“过去捕鱼看天吃饭,现在游客来了,我们靠服务也能过上安稳日子。”
文旅融合:场景焕新下的“亲海生活带”
这条被阳光吻过的绿道,像串起珍珠的银链,将散落的故事逐个点亮。骑行爱好者陈欣和他的另一半就相识于这条阳光海岸绿道,两年前的他们在这里骑行、拍照,两年后的他们即将迈入婚姻殿堂。“结婚的外景拍摄我们就选在了这条绿道上,它见证了我们一路走来的幸福时光。”陈欣一脸幸福地说。
清晨,陈欣和男友沿着绿道向北飞驰,海风掠过耳畔,远处的新人在礁石边拍摄婚纱照,咖啡厅飘出拿铁的香气。这条绿道,早已超越“观光”的单一功能,成为多元业态交织的“生活剧场”。
“在绿道上,骑行、健步行赛事比比皆是,‘骑遇日照’系列活动的参与者从本地市民更是扩展到全国骑行社群,我们见到了越来越多的来自四面八方的骑友相聚于此。”陈欣感慨道。
在万平口景区,蜿蜒的海岸线向远处延伸,绵软的金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摄影爱好者宋年升举起相机,按下快门,蓝天、碧海、金沙,一张浑然天成的风景照呈现在眼前,“这整条海岸线,就是日照的一个完美的照片墙。”宋年升说。
走进花屿海婚拍基地,碧海蓝天、金色沙滩、森林绿道等多元景观,为婚拍提供了丰富背景,蔚蓝海岸线上的“LOVE”和“天使之翼”等每一处打卡场景都人潮涌动,等待拍照的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成为人们留下日照记忆的最佳取景地。
“婚拍基地中心开放至今已接待旅拍超6万人次,其中山东省外新人占40%以上,日照市以外占90%以上。”基地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
夜幕降临时,绿道旁的“咖啡与海”点亮暖黄灯光,沙滩音乐派对与星空露营交织成夏夜狂欢。日照还推出“低空游海岸”项目,直升机俯瞰绿道全景,海上航线串联灯塔广场与森林公园,形成“海陆空”立体体验。
“玩了一整天,晚上再来看《东海上人姜子牙》沉浸式演出,不仅是孩子们,更让我们成年人也体验到了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娱乐休闲的完美结合,一年来至少六次是我们家族一直以来坚持的事情!”江苏游客田先生坦言,每次来到日照,就会收获不一样的新体验。
从灯塔景区到森林公园,人山人海的胜景如画一般点缀着日照绵长的黄金海岸。清晨看日出,白天去赶海,金沙滩上徜徉绿道,露营、骑行、喝咖啡、看演出、赏烟花……氛围感十足的海边生活场景,描绘出了属于日照的“松弛感”。
近年来,为了让市民共享生态红利,日照精心打造了亲海近海的生态空间,构建了集生态、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滨海景观公共空间,实现还景于民、还海于民。
从盐碱滩涂到“亲海生活带”,日照阳光海岸绿道不仅是一条物理通道,更是一条发展之道、幸福之道。它证明:当城市以生态为底色、以人民为中心、以融合为路径,便能书写“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篇章。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