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文化 赓续文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07:30 2

摘要:近年来,河南各地牢记嘱托,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努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游客在安阳殷墟博物馆参观游览。 刘肖坤 摄

中学生在黄河博物馆参观。 黄河博物馆供图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习近平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念兹在兹、亲自擘画,多次亲临中原大地,并就涉及文化传承发展的诸多不同领域作出重要指示。

近年来,河南各地牢记嘱托,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努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黄河文化代代传

□本报记者 曹萍

“欢迎来到黄河博物馆!在黄河流域,不仅有我们熟悉的炎黄二帝、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更多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明遗迹。”5月21日,在位于郑州市惠济区的黄河博物馆内,该馆社教部主任张笑蕾正在为一群中学生进行讲解。

这两天,在工作之余,张笑蕾密切关注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的消息,不禁也回想起5年前的情景。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河博物馆参观,张笑蕾就是现场讲解员。

“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张笑蕾说,几年来,自己和同事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全面提升业务素质,助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

每天穿梭于展馆之中,张笑蕾也深刻感受到了很多变化: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于黄河的历史、文化都抱有很大热情,怀有深深的敬畏。

“2019年9月下旬至2024年年底,黄河博物馆参观人数共42万余人次、团队近6300批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大学生团体走进博物馆,这里成了他们的‘第二课堂’。”张笑蕾说。

张笑蕾和同事们深知,作为黄河文化的传播者,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讲解,带给观众更多收获和感悟。“现在讲解中会更多地将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同时融入了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等内容。”张笑蕾说,除了讲黄河的历史变迁,希望把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韧顽强、生生不息的精神传达给大家。

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黄河博物馆不仅在讲解上下功夫,近年来还通过组织编写科普图书,组织讲解员进社区、进学校宣讲等,唤起人们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意识,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去年新增了‘幸福黄河’展厅,系统梳理展示近年来黄河的治河实践与成效,还持续开展黄河航运史等专题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借助全球水博物馆联盟平台,不断扩大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力。”黄河博物馆馆长张怀记介绍。

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洛阳、郑州考察调研时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张怀记深受鼓舞,更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他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进陈展提升,并通过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等进一步深挖黄河文化价值,加大研学课程开发和推广力度,积极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让更多人走进黄河博物馆,深入了解母亲河,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代代相传。”

传承殷商文化“上新”出彩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古都安阳,洹水悠悠。河畔的殷墟遗址,封存着殷商王朝的辉煌记忆,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阳市,考察了位于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

“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遗址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此次他考察洛阳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让我深有感触。”5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何毓灵对记者说。

何毓灵介绍,两年多来,安阳工作站考古人员在殷墟王陵区、宫殿宗庙区、洹北商城宫殿区及周边区域不断有新发现,通过考古发掘,进一步揭示、呈现、还原出全面鲜活的商代文明。

“殷墟考古成果丰硕。比如,宫殿宗庙区新发现大型池苑及与之相关的建筑遗迹;洹河北岸发现多条大型道路;‘安阳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获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洹北商城遗址’获2023年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何毓灵说。

“目前,在殷墟大邑商布局、方国考古、甲骨文、以商为代表的中国文明早期发展源流与内部驱动力等课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何毓灵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对殷墟遗址开展主动性、精细化田野考古,深入挖掘殷墟文化内涵,并将考古新发现及时转化为准确、生动的知识,传播给大众,为殷墟保护、展示、利用、活化等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龙门石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体现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安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阳说。

“要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研究、利用,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自信成为民族自信的强力支撑。”李晓阳说。

李晓阳介绍,近两年来,安阳在传承发展殷商文化方面不断“上新”出彩。其中,最受关注的是2024年2月26日对外开放的殷墟博物馆,该馆全方位展示了殷墟近百年的考古成果和殷商文明,深度阐释了商文明蕴含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截至目前,进馆参观人数已达230万人次。

“殷墟博物馆不少文物正在北京参加‘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专题展览,受到游客追捧,这也是我们传播商文明的具体举措之一。”李晓阳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瞄准把殷墟博物馆打造成世界一流博物馆目标,做好文物陈展和解读工作,开发更多更新颖的文创产品,积极参与国内外优秀展览,使殷墟博物馆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让中医药文化绽光彩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曾倩

医圣祠是医圣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千百年来,无数群众和中医药界人士来此焚香祈祷、寻根问祖,既为怀念,也为祈福。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阳调研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医圣祠。

“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南阳市医圣文化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仲景文化学者刘海燕说,为弘扬好中医药文化,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中医药文化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先行者,讲好中医药故事、讲好仲景故事,4年来,南阳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医圣祠为中心,融园、院、祠为一体,深入挖掘仲景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全球中医圣地、世界中医之窗和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医圣文化园。

“目前开放的医圣文化园为一期项目,是文化传承区,主要展示张仲景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刘海燕介绍,其展览体系涵盖了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张仲景博物馆、融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学功能的仲景书院、身临其境的中医药体验馆、记录中医药疾病防治贡献的中国抗疫史馆、汇聚了全国2000余种中药材的中药标本馆、重现医圣当年治病救人的大堂行医馆,以及仲景国医馆、朝圣广场、医圣山、医圣廊桥等十八大景观,与医圣祠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医圣文化传承脉络。

一墙一园一祠间,仲景文化绽光彩。自去年5月医圣文化园正式开园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发祥于中华大地的中医药,正变得“国际范儿”十足,还有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这里学习中医。

“医圣文化园二期项目是以产业发展为主的规划区域,主要业态有国际会议会展、中医药产业孵化、中药材贸易、康养旅游等。”刘海燕说,目前,占地368亩的二期项目已开始规划建设。

文化与产业并举,以文化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反哺文化传承,是医圣文化园建设的一大亮点。该园也是南阳在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医药产业道路上找到的答案,必将继承和发扬好“中医祖庭”这块金字招牌。

“5月19日至20日,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对我们文化工作者来说,更是备受鼓舞。”刘海燕表示,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下一步,我们将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医故事,传播仲景好声音,用现代语境阐释中医智慧,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原理,在传承中守正,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探索石刻艺术活化之路

□本报记者 陈学桦 肖遥 王雪娜

“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伊水河畔,两山对峙,历经1500多年岁月雕琢的龙门石窟如同一颗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初夏,行走洛阳,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三项六处”的世界文化遗产,处处彰显着千年古都的恢宏气象。

从北魏的斧凿声声,到今日的科技脉动,龙门石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者。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龙门石窟,察看了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并同我们亲切交流。总书记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5月21日,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与遗产检测中心副主任马朝龙难掩激动心情,“作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我们一定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

马朝龙介绍:“20世纪70年代,龙门石窟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修复,主要针对围岩崩塌、石窟风化、洞窟渗漏等问题进行抢救性保护。卢舍那大佛历经15年修缮,为石窟整体保护奠定了基石。”

50多年后,科技为文物保护注入新动能。2021年,奉先寺修缮工程成为焦点。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高校,运用探地雷达探测、红外成像技术、3D扫描测绘数字化技术等,对洞窟含水率、风化程度进行全面“体检”,为石刻定制“健康手册”。

除了本体修复,龙门石窟还在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持续探索。自2005年起,技术人员借助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手段,为龙门石窟建立“数字档案”。

在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之间,龙门石窟探索出一条文物活化之路,让古老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研究院推出的10门研学课程,将泥塑、彩绘、拓印等传统技艺融入教育实践。”龙门石窟研究院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副研究馆员王青茹介绍,洛阳一些学校还开发“龙门诗韵”“石刻里的中国”等课程,让文化传承扎根校园。

夜幕降临,伊阙灯光璀璨,游客在光影交织中感受“石刻博物馆”的别样魅力。

延长开放时间、打造沉浸式夜游体验……龙门石窟不断增加消费新场景、发展文旅新业态。数据显示,2024年,龙门石窟全年游客接待量达770.5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31%,游客总量和门票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表示,“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持续加强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利用,深化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做好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这颗石刻艺术的明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编辑:陈梦伊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