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移动支付行业数据,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有率已突破60%,明显领先于支付宝。在街边小摊、夜市等非正规零售场景中,微信支付的使用率高达78.3%,而支付宝仅为18.5%。此外,微信支付在日常消费场景的渗透率已经达到94.6%,而支付宝为81.
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移动支付行业数据,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有率已突破60%,明显领先于支付宝。在街边小摊、夜市等非正规零售场景中,微信支付的使用率高达78.3%,而支付宝仅为18.5%。此外,微信支付在日常消费场景的渗透率已经达到94.6%,而支付宝为81.3%。
支付宝作为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从 2004 年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 21 年。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支付习惯,从菜市场买菜到跨境购物,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最近几年,关于 “支付宝还能撑多久” 的讨论越来越多。
有人唱衰,有人力挺。那么,支付宝还能撑多久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先看一组接地气的数据:到 2024 年,咱国内每10笔手机支付里,5 笔多是支付宝付的(54.5%),微信支付占近 4 笔(38.8%),剩下那点零头才是其他平台。虽说微信支付靠 “发红包”“转账” 在日常小额支付里挺火,但支付宝在网购、理财、办社保这些事儿上,还是稳稳的 C 位 —— 你淘宝买东西总得用它吧?查公积金、挂号看病,好多城市都得走支付宝小程序。
再看用的人多少:每个月有 8.9 亿人打开支付宝,比去年多了 5%。这增速比整个手机互联网行业平均水平快了一倍多。而且现在老外也爱用!过去半年,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用支付宝消费的人数翻了一倍多,70 多个国家、800 万境外商家都能扫咱的支付宝,买奶茶、逛景点全搞定。
钱袋子方面也没拉垮:2024 年,支付宝背后的蚂蚁集团赚了 383 亿,比前一年多赚了 61%,一下子把前几年利润下滑的坑填上了。虽说年底花钱搞技术投入,利润稍微降了点,但整体还是赚得盆满钵满,说明这买卖依旧能 “生钱”。
1.微信支付:靠聊天顺手把钱赚了
微信支付最大的优势就是 “自带流量”—— 谁不天天刷微信啊?朋友间 AA 吃饭,群里发个红包就分清楚了;线下买个煎饼果子,打开微信 “扫一扫” 就行。但它的毛病也明显:大家打开微信主要是聊天,支付只是 “顺手用”,不像支付宝,很多人是专门打开来理财、查账单的,用户粘性差点意思。
2.云闪付:国家队下场,靠 “薅羊毛” 拉人
云闪付背后是中国银联,跟各大银行往来密切,安全性没的说,而且很多银行的优惠活动只能在这儿参加,比如满 100 减 20 啥的。它还有个 “碰一碰” 功能,没网也能付钱,在公交、地铁这种场景挺方便。
3.数字人民币:央行发的 “电子版现金”,来势有点猛
这大哥可是国家推的法定货币,最大的特点是 “支付即到账”,而且支持双离线支付 —— 你手机没信号,碰一下对方的手机也能付钱。现在数字人民币能用来坐地铁、交校园卡,甚至企业之间借钱也能用它走账。2025 年,它还在爆发式的增长。虽说支付宝现在也能绑数字人民币,但以后可能得从 “收钱的渠道” 变成 “技术打工的”,赚的钱可能没以前多。
1.监管越来越严:合规花钱如流水
这几年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管得紧。2023年蚂蚁集团的相互宝已被要求关停,还交了 71亿罚款。余额宝规模已比之前缩水厉害。2024 年出的新规要求加强跨境支付监管,转 3000 块以上就得接受风险检查。
2.技术安全容不得马虎:用户信任比啥都重要
现在支付场景越来越复杂,技术出点问题就麻烦了。比如支付宝用区块链技术做商品溯源,要是链上数据被篡改,用户买的 “正品” 变 “假货”,谁还敢用?还有 AI 客服 “支小宝”,要是推荐理财时 “偏心” 某个产品,或者泄露用户信息,口碑立马就崩了。
3.年轻人太 “花心”: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
现在的 Z 世代(95 后到 10 后),用支付工具跟换手机壳似的,啥新鲜用啥。数字人民币的 “碰一碰” 支付,他们觉得比扫码酷;云闪付有新优惠,立马下载薅一波。要是支付宝不隔三差五出点新功能,比如更智能的理财助手、更方便的生活服务,年轻人可能转头就跑了。
1.死磕技术:用 AI 和区块链建起壁垒
支付宝这几年在 “黑科技” 上砸了不少钱。比如 “蚂小财” 这个 AI 理财助手,现在每月有 7000 万人用,能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推荐买基金、存钱,比人工客服还贴心;蚂蚁链技术能追踪商品从生产到你手里的全过程,比如你买的进口奶粉,扫码能看到啥时候装船、啥时候清关,买得更放心。这些技术不光能留住个人用户,还能帮企业解决信任问题,比如用区块链给中小企业做贷款,效率高不少。
2.杀向海外:从 “中国支付” 变 “全球支付”
现在出国旅游,在日本便利店、东南亚商场,都能看到 “支付宝扫码” 的标识,还能实时退税,不用排队换现金。另外,支付宝在东南亚搞了个 Alipay+,当地用户能用自己的钱包通过它付款,就像咱用支付宝一样方便。2024 年 3 月,境外游客在国内用支付宝花的钱,比前一年涨了近 10 倍,老外也开始习惯咱的支付方式了。
3.抱紧自家生态:绑死电商和生活服务
支付宝背靠阿里,和淘宝、天猫、饿了么这些平台天生 “血缘关系”。你在淘宝下单,付款时默认跳支付宝,还能用花呗 “先买后还”;交水电费、查违章、预约疫苗,直接在支付宝小程序里搞定,不用来回切换 APP。这种 “一站式服务” 让用户觉得,手机里留一个支付宝,能办一堆事儿,自然懒得删。
1. 未来 1 - 3 年:老大位置暂时丢不了
凭现在的用户量、技术储备,还有数字人民币的红利(毕竟支付宝早早接入了),短期内微信支付、云闪付想超车不太现实。而且蚂蚁集团兜里有钱,能继续砸钱搞研发、铺场景,比如在更多城市接入 “刷脸支付” 地铁,用户体验一好,自然接着用。
2. 未来3 - 5 年:竞争白热化,就看谁能 “抢新地盘”
微信支付可能通过视频号直播卖货,把电商支付的蛋糕切走一块;云闪付靠银行资源,在企业支付、政府项目上发力;数字人民币可能在发工资、交税费这些 “官方场景” 里普及。这时候就看支付宝能不能在企业服务(比如帮餐馆管理收款、对账)、跨境贸易(比如解决跨国转账手续费高、到账慢的问题)上打开新市场。
3. 未来5 年以后:要么进化,要么淘汰
如果支付宝能搞出像 “AI 帮你自动规划每月开支”“区块链跨境秒到账” 这种颠覆性功能,那它就不再是个 “支付 APP”,而是变成 “数字生活管家”,用户离不开它。但要是一直吃老本,年轻人觉得 “就那样吧”,新兴平台又抓住某个痛点(比如更安全的隐私保护),那支付宝真可能慢慢 “边缘化”。
说白了,支付宝现在就像个 “家大业大的老大哥”,底子厚、人脉广,但周围全是想超车的小弟。它不会说垮就垮,至少未来 5 - 10 年,咱日常用它付钱、理财肯定没问题。但要想活得更滋润,得放下 “老大架子”,多琢磨用户需要啥 —— 年轻人觉得转账备注麻烦,能不能搞个 “语音备注”?商家觉得对账难,能不能出个 “自动生成报表” 功能?
一句话:只要支付宝不躺着不动,继续折腾新玩意儿,撑个十年八年没啥问题;要是哪天懒了,被取代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就目前看,它的求生欲还挺强,咱普通用户就安心用着,看它接下来还能玩出啥新花样吧!
来源:z荒年自渡d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