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约4200字,阅读约9分钟说起“国际标准化组织”,你可能第一反应是:“这听起来可太高大上了,和我有什么关系?”但如果我告诉你,其实你每天吃的饭、穿的衣服、开的车、用的手机,甚至你打疫苗、上网购物、住的房子,都和它有关系——你会不会有点惊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芊佳
本文约4200字,阅读约9分钟
说起“国际标准化组织”,你可能第一反应是:“这听起来可太高大上了,和我有什么关系?”但如果我告诉你,其实你每天吃的饭、穿的衣服、开的车、用的手机,甚至你打疫苗、上网购物、住的房子,都和它有关系——你会不会有点惊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看起来有点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的家伙——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叫ISO。
▲上图:ISO的大红logo。图源:ISO官网
ISO三个字母,很多人可能在电器说明书、矿泉水瓶底、手机配件上都见过。它到底是干啥的?其实说白了,它就是给全世界订“规矩”的。什么规矩?就是“标准”。
别小看这两个字,标准可不是政府发个红头文件那么简单。
比如你去超市买一瓶水,你可能没注意看瓶子上写着什么“食品级塑料”、“ISO 22000认证”,但正是这些字眼,才保证你喝的不是一瓶“地沟水”。再比如你去买家电,有“通过ISO质量认证”的产品,不管你在哪个国家买,至少大概率不会买到“三无”产品。要是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商家想怎么生产就怎么生产,那我们可就成了“小白鼠”了。
▲上图:一只小白鼠。©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那么,这个ISO是怎么来的呢?咱得从二战之后说起。二战打得天昏地暗,全球经济一片狼藉,各国都在想着怎么重建。而在这个时候,大家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各国标准都不一样,合作起来特别麻烦。你这边说电压是220伏,那边说是110伏;你这边螺丝口径是公制,他那边是英制;你发一个产品过去,到了那边用不了。那贸易怎么搞?质量怎么保障?久而久之,就有人提议,咱能不能搞个组织,把大家都叫来商量商量,定一个全球通用的标准?就像开个“世界村村民大会”。
于是,在1946年,25个国家代表在英国伦敦聚了一次会,最后大家一拍板:好,我们成立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ISO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成员国现在已经超过170个。
▲上图:布拉格一座建筑上的纪念牌匾。该牌匾是为了纪念1928年在此地成立的国际国家标准化协会联合会(ISA),该组织是现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前身。摄影:Luděk Kovář
那ISO都干了些什么事呢?我们来掰掰。
首先,ISO是个“裁缝”,给各行各业“量体裁衣”制定标准。你要造汽车?ISO给你规定发动机材料、测试方法、油耗标准;你要做食品?ISO告诉你怎么做清洁、怎么储存、怎么运输才安全;你搞IT、建网站、做数据安全?ISO也有一整套规范,保护你不被黑客搞瘫痪……它什么都管,管得还特别细。甚至连“会议室的空气要保持多干净”、“电梯按钮的高度”、“儿童玩具的边缘是否锋利”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么说你可能觉得:哎呀,这不是企业家的事吗?跟我们老百姓有啥关系?那我再举个例子。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在国内买了一个充电器,出国旅游的时候发现插不上插座?那是因为不同国家的插头标准不一样。如果全世界都统一了,咱就不用带那么多转换头了。这事听着小,但影响真不小。还有更关键的,比如疫苗。你怎么知道这个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它在哪个车间生产的、怎么运输的、怎么冷藏的,ISO都有一整套标准。尤其像新冠疫情期间,疫苗全球供应,如果没有一套统一标准,运输过程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再比如电商。你在网上买了个进口的空气净化器,如果它贴了“通过ISO认证”的标签,至少可以说明它的生产厂商在质量控制方面是有一套标准流程的。你用起来也更放心。而且这也是一种承诺——你要是出问题了,厂家是要承担责任的。
▲上图:铁轨。©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火车能从北京一路开到广州,甚至还能从中国开到欧洲?中间要换车吗?要拆铁轨吗?答案当然是——不用。这背后的秘密,就藏在一个听起来不起眼的词里:轨距标准。
所谓轨距,就是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在中国,这个距离是1435毫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轨”。看起来只是两根铁轨的距离,但如果各地不统一,会发生什么?火车开到某个地方,轨道宽了,它的轮子搭不上;轨道窄了,车又掉下去。结果就只能在每个地方换火车头、换车厢,光是折腾都够呛,别提高效运输了。
以前确实就是这样。在没有统一轨距标准的年代,每个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铁路公司,轨距各不一样。列车要么走走停停、换车不停,要么干脆各玩各的,不能互通。到了后来,大家才意识到,统一标准的好处太大了,不统一实在太折腾了。于是就慢慢形成了国际上的“标准轨距”趋势。如今,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这个1435毫米的轨距,国际运输的效率也就大大提升了。
所以你看,两根铁轨之间的距离,看起来只差几十毫米,却能决定一个国家铁路能不能全国贯通,一个大洲之间的货物能不能畅通无阻。这就是标准的力量。它就像一条隐形的规则,表面上你看的是铁轨,实际上看的却是全球协作的默契。
▲上图:铁轨就是“标准”重要性的一个良好案例。上图是一个模型。©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还有个大家可能不太留意但很重要的事:ISO不是强制性的。也就是说,它不像警察发的罚单那样,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罚。但它厉害的地方在于,影响力巨大。尤其在国际贸易中,如果你没按照ISO标准来,很多国家可能就拒绝你的产品进口。因为他们要保障自己的消费者安全。久而久之,不管你想不想遵守,你都得“自觉”跟着来了。不然你就卖不出去。
也正因为这样,ISO才被称为“看不见的经济语言”。你看不见它,但它在背后影响着全球商品的流动。你可以说,ISO帮世界说了一种“统一的语言”。一旦有了这套语言,跨国企业、供应链、技术协作,才能更高效地运转。
那ISO标准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可不是哪几个官员拍拍脑袋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非常民主、专业的过程。
比如你想给“电动滑板车”制定一个国际标准,ISO会组织一个技术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全球各个相关国家的专家组成,他们来自政府、企业、大学、实验室……大家开会、讨论、实验、反复修订,整个流程可能要几年。然后再让各国标准机构去投票,票数通过了,才算是正式的国际标准。
所以这些标准,是全世界最懂行的人、花了大量时间精力讨论+制定出来的,不是拍脑袋的结果。标准背后,其实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上图: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一个全球性的机构,致力于制定并发布涵盖技术、管理和制造几乎所有方面的国际标准和其他交付物,目前已发布超过25826项。该组织由来自174个国家或地区的成员机构组成,每个国家或地区仅有一个代表成员。为了负责标准的开发工作,ISO设立了822个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截图来源:ISO官网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标准”的约束下。我们每天的生活,其实都被“标准”悄悄托举着。早上起床,定时响起的闹钟用的是统一的时间标准;出门刷地铁卡,是按统一通信协议在运行;买一瓶矿泉水,它的瓶盖尺寸、水质检测、包装标签全都有国家或国际标准;甚至我们手机充电器的电压、电流,也是依靠标准才能全球通用。这些规则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保障了我们的安全、便利和秩序。可以说,标准就像空气一样,虽不显山露水,却是现代生活得以顺畅运转的“隐形力量”。
退一步讲,若是回看历史,其实,我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一句“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就是中国古代标准思想的生动写照。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意识到统一制度、规范行为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无论是《周礼》中对度量衡的详细规定,还是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的统一措施,都是为了让人们在共同的规则下生活、交流、交易,减少混乱,提高效率。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早就蕴含了“标准化”的智慧,早于“ISO”千年,就已懂得标准之于社会,如骨架之于身体,虽不显眼,却支撑全局。
▲上图:云冈灵岩寺的古道车辙,是云冈石窟景区内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其来历与北魏时期的交通、商贸及佛教文化传播密切相关。这里是北魏时期的交通要道。这条古道自汉代起便是大同(平城)通往内蒙古的重要通道,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期间,成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干线之一,承载了佛教东传、商队往来和军事运输的功能。车辙由古代铁轱辘车(如运货马车或战车)长期碾压而成,经考证为金代以前的痕迹,部分可能追溯至北魏。车辙间距约1.3米至1.5米,反映了当时车辆的制式标准。©摄影:Shouy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有人会问,那ISO是不是全世界最牛的标准组织?其实还有其他的,比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主要管电气方面的,国际电信联盟(ITU)负责通信技术,ISO更多是“跨行业”的“总管”。而且ISO跟它们也不是竞争关系,经常合作,搞“联合标准”。
说到底,ISO的目的很简单:让产品更安全,让交易更方便,让世界更信任彼此。这看起来很理想主义,但正是这种理想,才支撑起了如今全球的协作模式。没有标准,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就没有全球化。
那么未来,ISO还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可以肯定的是,会越来越重要。现在人类面临的难题,一个比一个复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网络安全、人工智能、老龄化社会……这些都不是一个国家能独立解决的。要想真正应对这些问题,光靠法律不够,标准是底层的“操作系统”。ISO已经在这些方面开始发力,比如它正在制定关于AI伦理的标准、碳足迹计算的标准、可持续采购的标准……这些看起来离我们有点远,但其实迟早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上图:就拿养马来说。ISO 9001是一项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也可以应用于马匹养殖场的管理运营,以确保流程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提升运营效率,确保马匹得到一致且高质量的照料,降低运营风险,并最终提高客户(如马主、骑手等)的满意度。©摄影:曾政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你或许还会问:那我们国家也在制定标准吗?答案是:对。中国也有自己的国家标准机构——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我们简称“国标委”。它是ISO的正式成员。我们国家的很多专家、工程师、科研人员,也都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如果你是某个行业的专业人士,也是可以有机会被提名参加技术委员会的。哪怕你只是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建议。所以,标准并不是“高高在上”,它也需要我们普通人的声音。
说到底,ISO不是在管你,它是在帮你。它不是来设障碍的,它是来扫清障碍的。它不是来压缩自由的,它是让自由有序地实现。就像交通规则一样,有红绿灯,大家才能安心过马路。你不觉得烦,反而觉得安全。标准就是这个“红绿灯”。
一言以蔽之——ISO让我们的世界更靠谱。它可能不是你生活中的主角,但绝对是背后的英雄。
所以,下次我们再看到“ISO认证”这几个字的时候,别再一脸茫然了。你可以自豪地说一句:“哦,这是国际标准,靠谱!”然后心里默默点个赞。因为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小小的几个字,是全球几代人智慧+国际合作的成果。
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文 | 王芊佳
编辑 | Linda Wong
排版 | Tammy Xu(绿会国际部实习生)
【本文参考资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Organization_for_Standardization
2 https://www.iso.org/home.html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你知道吗?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将于2025年6月9日至13日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加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旨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会议将汇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私营部门等利益攸关方,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渔业、海洋污染治理、蓝色经济等关键议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将组建代表团派代表团赴法国参会。封面©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