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 向勇:冷热交锋下文化产业破局——结构转型、数智赋能与生态重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0:03 3

摘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经历深层次结构性变革,呈现出显著的“冷热不均”。传统业态持续承压,面临市场需求收缩、资金投入下降与技术迭代迟滞的风险挑战;而以沉浸式体验、智慧文旅、数科融合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则强势崛起,成为驱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风口”。结合2025年一季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经历深层次结构性变革,呈现出显著的“冷热不均”。传统业态持续承压,面临市场需求收缩、资金投入下降与技术迭代迟滞的风险挑战;而以沉浸式体验、智慧文旅、数科融合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则强势崛起,成为驱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风口”。结合2025年一季度数据来看,全国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2%,文化新业态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高达83.5%,印证了新旧动能转换已从局部突破迈向系统性重构,标志产业正以创新范式突破传统增长边界。

结构转型:从传统承压到新兴引领的动能转换

第一,传统业态:压力倒逼下的价值重构。近年来,传统文化产业面临市场需求结构性萎缩、技术应用滞后、同质化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以文化制造业为例,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仅为1.6%,显著低于文化服务业的9.7%。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倒逼下,部分传统业态已积极迈出转型步伐,通过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实现从“资源依赖”到“价值再造”的跨越。从统计数据来看,一季度新闻信息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5%,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第二,新兴业态:数智驱动下的边界拓展。近年来,新兴业态的爆发式增长为文化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沉浸式体验、在线演艺、数智文旅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沉浸体验项目数量已突破3.2万个,创造近90万个就业岗位,市场规模已达千亿元。文化新业态通过“数智化+体验化+场景化”的多轮驱动,重构内容生产、渠道传播与消费体验的价值链条,满足年轻群体对个性化、互动性体验的需求。新兴业态不仅开辟了市场新空间,更推动了文化产业从“内容供给”向“体验共创”升级。

第三,政策协同:红利释放与路径优化。文化政策在文化产业结构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从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到组织开展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加速文化产业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型。

数智赋能:从工具应用到价值重塑的深度变革

第一,技术重构生产与传播范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入产业全链条。2025 年哔哩哔哩跨年晚会融合AI创意与虚拟偶像,打造跨现实、跨代际的文化体验。2025年4月,成都高新区法院对《哪吒之魔童闹海》著作权案的宣判,彰显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版权保护生态成效。各地积极举办元宇宙艺术展,发展虚拟现实游戏等新业态,重塑了消费者与文化内容的互动模式。

第二,文创园区的科技生态构建。科技赋能推动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湖南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北京郎园Station、江西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等文化产业园区已形成“内容创作-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的全产业运营模式,实现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为构建“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数智技术在内容生产、渠道传播、场景消费等环节中的深度应用,探索出有效的创新发展路径。

微短剧产业招商引资及推介活动(图源: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

第三,数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技术赋能的关键在于文化和科技复合型人才的保障。2025年一季度文化装备生产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反映出数字创意人才短缺制约了文化装备生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因而,推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打通人文、艺术、技术与产业边界,将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生态重构:从同质竞争到差异化发展的系统升级

第一,IP运营与品牌化战略。充分发挥文创IP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作用。敦煌文旅培育出敦煌印局、敦煌书局、九色鹿鸣、莫高学堂等文创IP,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与现代、时尚、科技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打造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华文化IP样板。陕西袁家村以“关中民俗第一村”定位,构建了“地域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体系,实现了从“游客依赖”到“品牌驱动”转型。

第二,绿色发展与跨界融合。文化产业发展要积极响应“双碳”目标,加速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的协同推进。打造绿色景区、低碳园区,推广低碳文旅与循环文创,减少过度包装。拓展“文化+教育”“博物馆+戏剧”“文化+健康”等跨界业态,建设研学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释放融合发展乘数效应。

第三,协同治理与长效机制构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启示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践行“慢工细活”的长期主义,注重艺术品格与匠心制作。要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创意者潜心、专注、务实的工作生活环境,优化政策生态,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小微文创企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专注创作的营商环境,激发文化原创力和市场活力。建立全国/区域性文化创意协作平台,推动资源共享、跨界联动,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内容共创与价值共享。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正处于突破性发展的关键阶段。传统业态的转型阵痛与新兴业态的蓬勃生机相互交织,科技创新与生态重构同步深化。未来,文化产业应以“数智化驱动、体验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为导向,构建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驱动力、以数智科技为技术基石、以文创IP为载体的新型文化生态,推动我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跃升,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竞争力的双重突破。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向勇)

责编:勾晓庆

来源:文旅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