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柱凌云,蘸长江之墨,写就人间正典。”初夏山城,毓秀钟灵。在西南政法大学的毓才楼前,镌刻着“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法治之光与巍巍学府辉映。
“法柱凌云,蘸长江之墨,写就人间正典。”初夏山城,毓秀钟灵。在西南政法大学的毓才楼前,镌刻着“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法治之光与巍巍学府辉映。
5月19日至20日,“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来自司法实务界的西政校友与满怀热忱的在校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聆听来自上海法院实务专家团带来的精彩授课。
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现场
5月19日下午,系列巡讲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正式启动。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维,副校长周尚君出席活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理秋介绍“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项目和巡讲专家。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张震主持启动活动。
作为本次系列巡讲活动授课的实务专家,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一级高级法官王宇展,上海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高级法官单素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申诉审查及审判监督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罗健豪,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徐俊出席活动。
王理秋、周尚君共同启动西南政法大学站巡讲活动
现场,王理秋、周尚君共同启动“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西南政法大学站巡讲”活动,推进司法实务与法学教育、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度衔接,共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
西南政法大学作为新中国党和国家布局设立的五所政法大学之一,有着深厚的红色法治基因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上海法院与西南政法大学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聘任了西南政法大学22名教授为上海法院特聘教授,并挂牌成立了“陈亮教授工作站”。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定期接收优秀法学生参与上海法院实习法官助理项目进行实习锻炼,并共同见证西南政法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的揭牌成立,已形成坚强有力的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
启动活动后,4位实务专家携多年审判经验与典型案例,为师生们带来精彩纷呈的审判实务授课。
王宇展
《刑事审判“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党组成员、副院长,一级高级法官
王宇展现场授课
此次西南政法大学系列巡讲活动,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一级高级法官王宇展领衔首讲。作为本次系列巡讲活动授课的实务专家,王宇展具有丰富的刑事审判工作经验,审理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案件。他立足实务立场,深入浅出地讲授了刑事审判“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司法理念和审判实践。本场讲座由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张震主持。
讲座伊始,王宇展便开宗明义,希望发挥审判实务专家优势,通过第一手案例,展示刑事审判“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浓厚法学研究的实务氛围。“‘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作出正确裁判的必然选择,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王宇展阐释了“三个效果”的丰富内涵及内在联系。“刑事审判绝不能是机械司法的过程”,王宇展结合典型案例,以坚守法律底线、坚持政策导向、兼顾情理法、实质化解矛盾、做好“后半篇文章”五组关键词,重点阐释了做深做实刑事审判“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实践探索及相关思考。
在随后的与谈环节中,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梅传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张吉喜表示,本次上海法院实务专家走进西南政法大学,王宇展副院长带来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高水平讲座,为研究形成扎根中国大地的法学理论,为学生训练实务思维提供了重要帮助。“刑事审判办的不仅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需要特别注重“三个效果”有机统一,这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需要深刻理解法律背后的精神,坚持常识、常情、常理,用“显微镜看案例本身”,用“望远镜跳出案件看案件”,提供符合老百姓需求的司法服务。
单素华
《金融司法理念在审判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上海金融法院
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高级法官
单素华现场授课
第二讲的主讲人是上海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高级法官单素华。作为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单素华长期从事金融审判工作,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她结合上海的金融司法实践,阐述了新时代金融司法的理念以及法官创新金融审判规则背后的司法方法和裁判考量。本场讲座由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教授陈治主持。
“金融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司法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助推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部分”。讲座开始,单素华介绍了金融司法的重要性及金融司法理念。当前,金融司法面临多种多样的内外部挑战,单素华结合上海法院审判的众多全国首例案件等典型案例,重点阐述了人民法院如何通过合理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准确认定交易合同效力、发挥裁判规则规范引导作用、保护金融消费者、投资者合法权益等裁判原则和方法,引领规范金融交易行为、促进金融市场发育。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邓纲,副教授刘志伟、赵莹在与谈中表示,本次讲座展现了上海法院一线法官的裁判思考,对于让法学研究“活起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创新实践的思维具有重要意义。金融司法的理念与裁判对于进一步化解金融领域的平衡保护矛盾、实现金融司法与监管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从案例中梳理金融司法理念的嬗变、合理处理金融监管规则导入司法裁判的边界等新问题的研究。
罗健豪
《再审视角下的法律适用错误及相关问题探讨》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申诉审查及审判监督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
罗健豪现场授课
第三讲的主讲人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申诉审查及审判监督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罗健豪。罗健豪长期从事民商事审判和监督管理、诉讼服务等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务经验。他围绕“新时代如何依法再审纠错提升人民满意度、厚植党的执政根基”作了深入浅出的讲授。本场讲座由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毋爱斌主持。
“再审案件是公正审判的最后一道闸门、最后一个关口。”罗健豪通过数据、形势及案件反映出的常见疑难问题,揭示了司法实践对诉讼法学理论指导的迫切需求和再审依法纠错与维护裁判权威的辩证关系。罗健豪详细讲授程序法定、事由法定、方式法定、对象法定、后果法定等再审依法纠错工作要求,强调要依托数字改革赋能,依法主动再审、依规严肃问责,推动新时代再审工作取得新实效。罗健豪结合典型案例,就如何适用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法律适用错误”等再审事由进行重点阐释,建议法学院与法院携手奋进,共同做深做实审判监督程序相关理论研究和公正审判工作。
与谈环节中,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丁宝同、副教授谷佳杰表示,本次讲座深刻展示了再审理论“书本中的法与实践中的法”的张力以及研究中的“实践裁判”等新视角。讲座中展示的再审案件办理,展现了法官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重大再审案件办理的价值衡量方法。推进再审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实务蕴含的理论命题,加强法社会学等新研究资源的引入。
徐俊
《文化创意产业版权司法保护》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
徐俊现场授课
第四讲的主讲人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徐俊。作为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徐俊长期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他结合文化产业版权纠纷的形态和主要特点,讲述了版权保护的司法实践。本场讲座由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孙山主持。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纠纷形态多样,法律问题与技术问题交织,对版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徐俊梳理了近年来上海法院审理的相关案件中,反映出的文创产业纠纷新形态及诉讼现象新特征。“新时代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应当坚持面向国际竞争、面向产业规律、面向社会治理的司法导向,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和激励创新。”徐俊以“卡牌游戏规则”“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足球赛事直播节目”“动画形象”“同人作品”等典型案例,重点阐述司法实践如何坚持严格保护、依法准确认定文创产业版权侵权的裁判逻辑和审判思路。“要秉持开放视野,注重‘三个效果’有机统一,加强版权保护范式创新。”讲座尾声,徐俊还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版权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回应。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邓宏光、副教授易健雄在与谈中表示,本次讲座为同学们了解个案背后的裁判思路,澄清模糊认识,展示理论的力量,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本场讲座也为同学们思考文创产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之问”提供了深刻启迪。关于文创产业版权保护,要把握个人情感表达和产业化的张力,合理处理司法实践的新问题,回答好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时代命题”。
“如何评估“三个效果”统一的实现程度?有没有量化标准?”
“在金融司法中如何裁判群体性纠纷?”
“再审听证的适用范围如何把握?”
“博物馆馆藏作品数字化是否属于版权保护范围?”
......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前沿的司法实务议题与鲜活的典型案例不断激发在场同学们的思维火花。在互动环节,现场学生竞相举手,踊跃提问,实务专家们结合审判实践对每个问题进行了专业细致的解答。
听课现场
听听讲课现场的他们怎么说?
何倩南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2024级硕士研究生
”
以公正的情理展现司法的良知
”
司法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将三个效果有机统一,以严谨的法律彰显司法的理念,以公正的情理展现司法的良知,才能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不断前行。王宇展副院长在讲座中还强调,刑事法官应当保持职业素养和政治品格,这也使我很受启发。法律人在面临案件压力时,应当充分考虑处理方式对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努力使其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2024级本科生
”
通过每一起个案传递法治的理性与温度
”
单素华副院长的授课,揭示了金融司法不仅是纠纷解决工具,更是价值引领的“指南针”。金融司法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每一起个案传递法治的理性与温度。金融司法常需在“法律空白”中主动填补规则,既要尊重监管逻辑,又要以个案裁判传递公平信号。作为经济法学院的学生,我们既要锤炼从合同文本中识别真意的专业能力,更需保有以裁判引领向善的价值追求。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2023级本科生
”
要有对社会矛盾的深刻理解和化解能力
”
罗健豪庭长的讲座,让我认识到司法不仅是单一独立的环节,而是真正深入社会矛盾,充满人生智慧的过程。再审中,司法者不仅要有深厚的法律功底,更要有对社会矛盾的深刻理解和化解能力。这场讲座不但让我体验到校友之间交流的亲切,也开拓了我的视野,鼓励我们在实践中思考法律问题,真正切身处地感受法律的力量。
李研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2022级硕士研究生
”
司法裁判需要深入理解技术变革与商业模式
”
徐俊副庭长的讲座让我感受到,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不仅是对法律条文的精准适用,更是一场平衡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社会价值的智慧实践。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独到的见解,展现了司法既守护创作者的智慧结晶,又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司法裁判需要深入理解技术变革与商业模式,才能在新业态中作出既符合法律精神、又推动社会进步的判决。
来源: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