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女士,46岁,原本是个精神抖擞的中年女性,爱吃酸梅猪手,喜欢跳广场舞,生活有滋有味。可两个月前,她开始咳嗽,起初以为是普通感冒,吃了点止咳药却时好时坏。后来,事情变得不简单了——发热、下肢水肿、肾功能异常,甚至连最爱的美食都咽不下去。医生们查了一圈,胸片提示
黄女士,46岁,原本是个精神抖擞的中年女性,爱吃酸梅猪手,喜欢跳广场舞,生活有滋有味。可两个月前,她开始咳嗽,起初以为是普通感冒,吃了点止咳药却时好时坏。后来,事情变得不简单了——发热、下肢水肿、肾功能异常,甚至连最爱的美食都咽不下去。医生们查了一圈,胸片提示肺部炎症,用了抗生素却不见好转。黄女士急了,医生们也蒙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她丈夫无意间的一句话,揭开了隐藏的“真凶”……
这场病魔的追逐战,堪称一场医学侦探剧。黄女士的经历不仅让人捏把汗,更揭示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病例,聊聊发热、水肿背后的秘密,以及如何防患于未然。
黄女士的病程开始得很普通——干咳,夜间更明显,痰不多。她起初没当回事,以为是受凉,去诊所拿了止咳药,断断续续吃了一个月,效果却像坐过山车。到了当地医院,胸片提示轻微肺部炎症,医生诊断为肺炎,开了抗生素。黄女士却纳闷:肺炎不都该发烧吗?为啥我没烧?
医生的解释让她半信半疑:肺炎不一定都有发热,尤其是非典型肺炎,比如肺结核或间质性肺炎,可能表现得没那么“教科书”。这话让黄女士心里一咯噔,肺结核?那可是大事!当晚,她竟然真的发烧了,体温飙到39.4°C。她拍拍胸口,心想:这下总算“正常”了,肺炎的症状齐全了。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胸片有炎症,咳嗽加发热,医生信心满满:细菌性肺炎没跑了,继续抗生素!可五天后,剧情急转直下——发烧反反复复,咳嗽没缓解,黄女士还出现了肌肉关节酸痛、腰痛、乏力,甚至连干活的劲儿都没了。更吓人的是,她发现自己的小腿和脚背水肿,按下去一个坑,半天回不来。这下,医生也慌了:肺炎怎么还带水肿的?
凹陷性水肿的出现,让医生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肺炎是肺的事,水肿却可能是全身性问题。医生开始怀疑:是抗生素惹的祸?还是黄女士身体里藏着更大的“秘密”?
水肿的常见原因不外乎几个:心衰、肝功能异常、肾脏疾病,或者其他像低蛋白血症、静脉回流障碍等。医生先从心脏查起,毕竟心衰会导致血液淤积,引起下肢水肿。黄女士没有心脏病史,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都正常,心脏这条线被排除。
接着是肝脏。黄女士提到小时候得过乙肝,医生心里一紧:万一是慢性乙肝发展成肝硬化,那水肿就说得通了。肝硬化会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液渗透压降低,水分渗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可检查结果却让医生松口气:肝功能正常,腹部B超没发现肝硬化或腹水。不过,一个细节引起注意——黄女士的血白蛋白只有25g/L,远低于正常值(35-50g/L)。这说明要么肝脏制造白蛋白少了,要么白蛋白丢得太多。
白蛋白从哪儿丢?答案指向肾脏。肾脏像个精密的过滤器,正常情况下会把白蛋白留在血液里。如果肾小球或肾小管出问题,白蛋白就会漏到尿液中,造成低蛋白血症,进而引发水肿。果不其然,黄女士的血肌酐高达250μmol/L(正常尿蛋白(++)和尿隐血(+++),肾脏问题板上钉钉。
肾内科医生被请来会诊。黄女士的症状——水肿、肾功能损害、尿蛋白、尿隐血,高度提示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但还有个问题:她的发热和咳嗽怎么解释?肾脏疾病一般不会引起肺炎,肺炎也不会直接导致肾损害。医生们开始怀疑更复杂的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肿瘤,因为这些病可能同时累及肺和肾。
一轮检查下来,风湿免疫指标和肿瘤标志物正常,排除了SLE和肿瘤。医生提出做肾穿刺,通过病理明确肾脏损伤类型,但黄女士一听要“扎肾”,吓得坚决拒绝。没办法,医生只好先用抗感染、补充白蛋白、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可效果依然不理想:发烧依旧,下午潮热明显,水肿稍有缓解但没根治,血肌酐居高不下,白蛋白甚至降到20g/L。
这时候,有人提出一个新思路:黄女士的咳嗽和发热可能是肺结核或肾结核引起的。结核病常表现为午后低热、咳嗽,还能引起肾损害。医生赶紧查痰抗酸杆菌、结核抗体、结核菌素试验,但五次痰培养都阴性,结核相关检查也没异常。医生们又一次陷入迷雾。
为了找线索,医生做了胸腹部CT。结果显示双肺炎症、少量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这些发现让医生更倾向于结核病,因为普通抗生素无效,而结核分枝杆菌对常规抗生素不敏感。医生决定试试莫西沙星,这是一种对普通细菌和结核菌都有效的“广谱杀手”。可三天后,奇迹没发生:黄女士仍在发烧,水肿没消,肾功能继续恶化。
黄女士绝望了,觉得自己“必死无疑”。她和丈夫决定转院,求助更高级的医院。丈夫联系了上级医院的呼吸内科主任,带着全部病历和一颗忐忑的心,踏上了新征程。
转入上级医院后,医生从头梳理病情。黄女士已经瘦了10公斤,血红蛋白从110g/L降到85g/L,出现贫血。复查胸部CT和纤维支气管镜,依然没找到明确病因。医生升级抗生素到亚胺培南/西司他汀(泰能),号称“抗菌核武器”,可感染还是没控制住,黄女士甚至出现轻度缺氧,随时可能需要上呼吸机。
全院会诊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感染科、肾内科、呼吸科、ICU的大佬们齐聚一堂,重新查体、翻病史。感染科主任问黄女士有没有皮疹,她说皮肤干干净净。主任皱眉:很多感染性疾病会有皮疹,没有皮疹不代表没感染,但范围确实缩小了。
就在大家准备散会时,黄女士丈夫随口抱怨:“家里又闹老鼠了,米缸都快被搬空了。”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点亮了感染科主任的思路。他猛地转身,问:“老鼠很厉害吗?”丈夫答:“可厉害了,番薯都快啃光了!”
老鼠!这个细节让主任灵光一现。他立刻想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疾病,常通过老鼠的尿液、粪便或唾液传播。如果黄女士接触了被污染的食物或吸入病毒颗粒,就可能感染。HFRS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肾损害、低蛋白血症、水肿,甚至可能引发肺炎、肺水肿,与黄女士的症状高度吻合。
感染科主任果断要求查汉坦病毒抗体。结果很快出来:阳性!黄女士确诊肾综合征出血热。这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潜伏期可达数周,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后期可累及肾脏,导致急性肾损伤、蛋白尿、水肿,严重时甚至引发多器官衰竭。
明确诊断后,治疗方向清晰了。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但可以对症支持: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白蛋白、保护肾功能。黄女士的运气不错,经过三个月的综合治疗,她终于摆脱了发热、水肿和肾功能异常,重新找回了健康。
黄女士的病例让人唏嘘,也敲响了警钟。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并不少见,尤其在农村地区,老鼠是主要传播媒介。汉坦病毒通过老鼠的排泄物污染食物、水源,或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体后可引发严重后果。黄女士家中的老鼠肆虐,可能是她感染的直接原因。
如何预防?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封堵老鼠入口:检查家中水管、电线管、墙缝等,防止老鼠入侵。妥善存放食物:米、面、果蔬等要密封保存,避免被老鼠污染。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垃圾,避免老鼠滋生。接触后洗手:处理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及时洗手、消毒。尽早就医: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水肿等,及时就医,提及生活环境(如老鼠频繁出没)。黄女士的经历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悬疑剧,从咳嗽到发热,从水肿到肾损害,医生们几经波折才锁定汉坦病毒这个“幕后黑手”。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健康问题有时藏在生活细节中。一句无心的抱怨,可能是破解病因的关键;一只不起眼的老鼠,可能带来致命的威胁。
希望大家从黄女士的经历中有所启发:关注身体的“求救信号”,留意生活中的健康隐患。消灭老鼠、守护健康,从点滴做起!正如黄女士所说:“狠狠把它们全灭了!”愿我们都能远离疾病,拥抱健康生活。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人间传染病防治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张文宏. 《传染病:你必须知道的真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