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核电工程师,在设计任务中,他发现同事们常需要处理大量规范版本、术语对齐、经验反馈比对等基础性工作,这些任务既耗时,但对保证核电设备设计质量又有重要作用,“我可能只要完成1、2份图纸文件,但对质量工程师来说,需要校审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借
袁力 上海核工院工程设备所 青年工程师
2024年,袁力从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正式加入上海核工院,怀揣热爱与梦想投身核电工程最前沿。
作为一名核电工程师,在设计任务中,他发现同事们常需要处理大量规范版本、术语对齐、经验反馈比对等基础性工作,这些任务既耗时,但对保证核电设备设计质量又有重要作用,“我可能只要完成1、2份图纸文件,但对质量工程师来说,需要校审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借助AI的能力,让这件事变得更高效、更准确?”
凭借机器人专业训练出的算法思维与编程能力,他迅速构建起了自己的技术路径,使用Python搭建了文档自动化脚本,并逐步开发完成了图纸编号和项目代码差异性检测、引用标准检查比对等一系列文件质量管控的智能化工具。最近,他还和同事们主攻储罐自动计算书生成工具的开发,力求通过标准化模板与参数化输入,让AI工具实现自动生成计算文档,以进一步减少人工编制的工作量。
除了设计流程中的信息结构优化,袁力还积极投身于具身智能方向的工程项目中。在参与“核电厂智能水下运维检修成套设备”项目的过程中,在核电厂里运行的“水下机器人”在他脑海中烙下了深深地印记,“当时我就觉得,这也太酷了吧,它就像一头身手矫健的虎头鲸一样,在深水区完成各项精密的操作。如果未来我也能参与完成更多这样的机器人的研发,那真是太厉害了!”
袁力参与的“核电站水下智能维修成套装备”项目突破了核电站水下放射性恶劣环境缺陷检测和修复成套关键装备,攻克了高精度缺陷检测、激光增材焊接、精密切割成型等关键技术,可远程实现核电水下设备缺陷检查修复等作业,有效降低工作人员受到的放射性辐照风险,大幅提高检修效率。2025年1月,该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度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初入职时的梦想正在慢慢实现,如今作为某个水下智能识别项目的重要一员,袁力不断学习图像处理算法的具体实现原理,前往试验场进行数据采集,不断推动识别系统在实际场景中的精准应用。“我始终觉得,‘具身智能’的核心不是炫技,而是要让AI在复杂的物理环境中,更可靠、高效地完成实际任务,真正成为人类的AI小帮手。我还加入了我们的‘AI+换料’特战队,希望多多积累经验,更好地以AI技术赋能核电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除了技术探索,袁力还致力于科普传播新平台的建设与推广。作为主要讲解员参与了《手搓核电站》专题节目的制作,通过3D打印与可视化手段,生动诠释了核电燃料运输小车的本质安全设计理念,向公众传递核电知识,拓宽了核电科普的传播渠道。
主编 丨 刘柏汝
素材 丨 科数部
编辑 丨 刘雪红 郝程
来源:国家电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