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扎鲁特旗:“血缘”公益志愿服务队的坚守与传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10:34 2

摘要: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广袤的草原上,有一群身着红十字马甲的志愿者,他们用热血点燃生命希望,用行动传递人间温情。自2018年成立以来,“血缘”公益志愿服务队始终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的宗旨,在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器官捐献登记等领域深耕细作,并积极投身于帮扶助困

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广袤的草原上,有一群身着红十字马甲的志愿者,他们用热血点燃生命希望,用行动传递人间温情。自2018年成立以来,“血缘”公益志愿服务队始终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的宗旨,在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器官捐献登记等领域深耕细作,并积极投身于帮扶助困、环境治理、政策宣传、情绪疏导等多元化志愿服务,谱写了一曲曲守护生命的动人篇章。

生命接力,点燃希望之光。“血缘”服务队的诞生,源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队长王志龙回忆,2018年当地一名白血病患者因缺乏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不幸离世,这一事件深深刺痛了团队成员的内心。他们意识到,唯有凝聚更多爱心力量,才能为生命垂危者架起“生命桥梁”。自此,服务队将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作为核心使命,通过进社区、入嘎查村、办讲座等方式,普及相关知识,消除群众疑虑。

2024年7月,服务队与通辽市中心血站联合举办的为期四天的无偿献血活动,成为服务队公益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345名干部群众在志愿者的动员下踊跃参与,累计献血12.52万毫升,为临床用血提供了坚实保障。活动中,牧民巴图乌力吉的言行令人动容:“我们献出的每一份血,就是给陌生人一次重生机会。”这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服务队“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的初心。

双向奔赴,诠释生命意义。在“血缘”服务队中,队员赵春茹的故事堪称传奇。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她,常年依赖输血维持生命,却从未放弃对公益的热爱。她不仅坚持参与志愿服务,更带动丈夫加入献血行列,形成“夫妻共献热血”的感人画面。“别人用热血挽救了我的生命,我也愿以绵薄之力回馈社会。”这种“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的角色转变,使得公益精神得以实现闭环传递。

截至2024年,服务队累计组织无偿献血及血小板1780余人次,献血总量超9万毫升;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加入中华骨髓库158人,器官捐献志愿登记115人。2020年10月,队员史坤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外地白血病患者带来新生。捐献当天,史坤在回忆时说道:“在采集室的四个小时,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等待。然而,想到自己能够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这一切便显得格外值得。”

爱心传递,凝聚社会力量。“血缘”服务队的行动,不仅挽救了个体生命,更激活了整个社会的公益基因。在队长王志龙的推动下,服务队逐步拓展服务领域,将帮扶助困、环境治理、政策宣传等融入日常。他们为孤寡老人送去生活物资,组织青少年开展环保净滩行动,在农村牧区宣讲医保政策……这些多元化服务,让“红十字精神”在草原扎根发芽。

鲁北镇镇兴村居民姚成兰是血缘公益志愿服务队的帮扶对象。日常里,服务队志愿者隔三差五来到老人家中,打扫卫生的同时记录下老人生活所缺,下次来到补齐米面粮油等生活用品,不忙的时候还与老人唠家常宽心解忧,时刻用行动告诉老人,遇到困难可以联系他们帮忙处理。

“你瞅瞅,我家屋外那两吨煤,都是志愿者送来的,他们已经连续送四年了。冬天烧这些煤,屋里暖和多了。家里缺什么,我自己没注意到的,他们却都看在眼里……这些年,多亏了这些孩子的帮助,我的生活变得轻松了许多,真的非常感谢他们。”姚成兰满怀感激地说道。

2023年,“血缘”公益志愿服务队获评“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队长王志龙也被授予“通辽市道德模范”称号。荣誉背后,是团队对公益事业的极致坚守,无论严寒酷暑,他们每月至少开展两次志愿服务。

传承不息,续写生命篇章。展望未来,“血缘”服务队已制定清晰的规划。他们计划建立“生命救援数据库”,整合献血者、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信息,提升救援效率;开展“公益接班人”培养计划,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同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扩大公益影响力。

从2018年的6人小队到如今拥有127名注册志愿者的组织,“血缘”服务队用七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公益并非一时的热情,而是持之以恒的坚守。在扎鲁特旗的蓝天绿草间,这群平凡人的善举,正汇聚成守护生命的璀璨星河。(王呼斯冷、周万东)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