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焕新 生生不息丨把古建筑“搬”回家 我们都是传统文化传播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0:51 2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广泛开展非遗的多元化传播,光明网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策划推出“非遗焕新 生生不息”记录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短视频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广泛开展非遗的多元化传播,光明网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策划推出“非遗焕新 生生不息”记录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短视频,聚焦非遗的活态展示与跨界融合,讲述好非遗人的传承故事与匠心精神,展示好中国非遗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2008年,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华贵精美、壮丽辉煌的故宫建筑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参观赞叹。而来自浙江温州文成的90后传统文化传播者苏清吾,花费150天的时间,将故宫亭“搬”回了家。

“我在复刻故宫亭之前,对建筑是不懂的。我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好看在哪儿。”苏清吾坦言,反而是在复原故宫亭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了解古建筑的结构、色彩,“从雕花细节到明清大梁,你仔细看,原来有这么多门道在里面。”以榫卯结构为例,苏清吾介绍道,两块木材的凸起和凹陷部分通过巧妙对接实现紧密扣合,这样建筑就能不借助钉子或粘合剂牢固地连成一体。

在故宫亭之后,苏清吾开始借鉴佛光寺东大殿外檐的七铺作斗拱,仿制唐风亭。“这相当于从一级的难度直接跳到了六七级的难度,所有的力学结构、美学结构都要考虑进去。”苏清吾不断地查资料、看视频,精准计算着每个构件的尺寸、反复推敲着每个框架的步骤。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终实现了完美的契合效果。“在看到成品的那一刻,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我希望能在这些公共空间里度过一年四季:春天的时候用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夏天的时候看荷花琼林,秋天的时候赏文人松景,冬天的时候吃一顿老北京火锅。”苏清吾描绘着自己向往的生活。

这几年,苏清吾回到老家文成,专注于古建筑复原、非遗手工艺和传统文化传播。她复刻故宫亭的视频播放量超过300万人次,介绍活字印刷术、蓝夹缬技艺、甲胄复原的视频也引发大量网友的点赞讨论。“以前我们能接触到非遗的途径非常少,现在因为互联网的传播,大家能了解不同的传统文化。你会发现,每一项非遗都非常美,值得我们传承发展。”苏清吾说。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杨亚楠 张诗奇 金昱希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