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看背景,这次拉马福萨19日抵达美国展开了访问,而就在20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公开表示,美国将不会出席由南非主办的G20峰会——无论是总统层级还是外长层级,理由是“南非与美国在重大政策立场上严重不一致”,这对南非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政治信号。
白宫再现激烈争吵,特朗普对来访的南非总统“贴脸开大”,后者双手一摊,回击“我可没有飞机送你”。那么,这场争执究竟怎么回事?特朗普的举动又有怎样的用意?
当地时间5月21日,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走进白宫时,他大概还没预料到,这趟原本希望能缓和双边紧张关系的访问,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政治上的公开“贴脸开大”。
先看背景,这次拉马福萨19日抵达美国展开了访问,而就在20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公开表示,美国将不会出席由南非主办的G20峰会——无论是总统层级还是外长层级,理由是“南非与美国在重大政策立场上严重不一致”,这对南非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政治信号。
在此背景下,拉马福萨21日在白宫见到了特朗普,可以说是“承压”赴宴——他需要劝说特朗普“回心转意”,毕竟,美国不参加的G20,堪比“五常”缺席的联合国安理会。只不过,拉马福萨这次承担的“压力”,确实有点过于令人意外。
会晤初始,双方展现礼节性友好,然而当记者提及美国近期将南非白人列为“难民”的争议政策时,气氛骤变。特朗普突然指示工作人员播放了一段视频,内容包含暴力画面和“割喉”“枪击白人”等描述,声称南非白人农民正面临“种族灭绝”。特朗普还展示了一叠新闻剪报,强调“成千上万的故事”证明南非白人遭受系统性迫害。
拉马福萨当场反驳,称这些视频不代表南非政府立场,并强调“所有种族都受暴力影响,黑人受害比例更高”。拉马福萨明确指出,“我们实行的是多党民主制度,所有人都有权利表达诉求,不存在国家层面的针对白人行动。”他还说:“特朗普先生,你需要听听南非人民真正的声音,而不是靠几段视频来判断我们国家的现状。”
争执中,特朗普多次打断拉马福萨的解释,指责南非《征用法案》“没收土地”“歧视白人”。拉马福萨则重申法案旨在纠正历史不公,并非“没收工具”,并且南非宪法保障财产权。他举例称,随行代表团中的南非农业部长和两名高尔夫球手均为白人,反驳“种族灭绝”指控。
这场现场交锋中还插入了一个意外“插曲”。在记者问特朗普,是否收到了像卡塔尔送飞机一样的礼物时,特朗普半开玩笑地说:“要是南非送我飞机,我也会收的。”拉马福萨听罢立马双手一摊回应道:“我可没有飞机送你。”全场顿时哄笑,但笑声背后,无疑是一次有来有回的政治交锋。
事实上,这场会谈的“火药味”并不是突然爆发的。从今年年初开始,美国和南非之间的关系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2月,南非推出新版《征用法案》,计划推动土地改革,引起美国方面不满。特朗普迅速发声批评南非“没收白人土地”,称这是“逆向歧视”,还一度下令暂停对南非的援助。
3月,南非驻美大使拉苏尔公开表示,特朗普正在引领全球白人至上主义浪潮,随即被美国政府驱逐。返回南非后,拉苏尔发表声明称,“我们不能以牺牲国家尊严和主权为代价去换取与美国的所谓和解。”这段外交风波直接导致美南关系陷入冰点。
至于特朗普为何如此执着于“南非白人受害”这个议题,分析来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人政治主张的延续;二是对南非现政府政策的正面挑战。在历史上,有关“土地归属”和“种族公平”的争议由来已久,就从1913年《原住民土地法案》来说,黑人限制在7%的土地上,白人却占据了87%以上的资源,这种不公自然要逐步进行修正。
然而,这场改革并不容易,南非政府虽然已尽力提出改革方案,并在实际执行中非常谨慎,以避免引发经济不稳定和社会冲突,但这一过程却还是被部分外国媒体和政客夸大、歪曲,指责南非在搞“逆向种族主义”。
美国国内一些右翼势力长期支持“白人农场主受害论”,马斯克就是其中一位代表,虽然他已移居美国多年,但在涉及南非土地政策时,多次公开表示,“白人正遭到系统性迫害”,他的言论也与特朗普的立场高度一致。
除了“个人观念”外,特朗普此举还带有明显的政治动机。他借助舆论工具将复杂的社会结构问题简化成政治标签,一方面可以制造话题,争取保守派支持,并为某些特定利益集团争取话语权;另一方面,其举动也旨在削弱南非在非洲的领导力,遏制其与中俄的合作。
但此举却再一次暴露出美国的双重标准——其以“白人受迫害”为由高调介入南非事务,却对加沙冲突中数万巴勒斯坦人伤亡保持沉默;以“人权”为名施压南非,却对自身系统性种族问题视而不见。这无疑是更进一步反映出,特朗普的“发难”只是他一贯的政治工具,他的目标并不只是南非,而是通过南非来服务于自己国内的政治目标。
这场争执也让外界更清楚地看到,当前的美南关系已不仅是贸易上的分歧,更是价值观、历史认知和国际叙事权的角力。特朗普试图用“白人受害”的叙事撬动更多国际支持,而南非则努力维护国家主权与历史尊严。
总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外交插曲,可以说,这是全球政治格局下,小国如何在强势大国面前坚持自己道路的一个缩影。但无论如何,霸权主义的胁迫外交难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唯有通过对话与公平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来源:任驰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