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建邺区:培育“四新居民”,江心洲变江“新”洲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1:21 2

摘要:经过16年的开发建设,在建邺区江心洲,一座“生态科技城 低碳智慧岛”正在加速崛起。同时全岛1.8万原住民完成拆迁安置,江“新”洲面临开放环境与封闭居住、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产业发展、特色文旅、打造全国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这些重大机遇对基层治理提出

经过16年的开发建设,在建邺区江心洲,一座“生态科技城 低碳智慧岛”正在加速崛起。同时全岛1.8万原住民完成拆迁安置,江“新”洲面临开放环境与封闭居住、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产业发展、特色文旅、打造全国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这些重大机遇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江心洲街道党工委打造“江岛红舟”党建品牌,实施“四新居民”培育工程,即“参与新实践、学习新本领、开展新创造、乐享新生活”,推动“岛民”的文化素养与全岛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江心洲治理新实践。

聚力“四新”,从原住民到新市民

4月26日晚7时许,洲岛和园社区和顺苑小区居民张渝准时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加青年夜校的冥想课。当晚的课堂上,二十多位居民在老师带领下,闭目静坐、调整呼吸,实现身心的彻底放松。

去年9月,为满足青年居民自我成长和社交拓展需求,洲岛和园社区党委开设了江心洲首个青年夜校。张渝原本与社区联系不多,通过参与手机摄影、健身操等夜校课程,她不仅找到了兴趣所在,还与社区建立了密切联系,主动承担起和顺苑3栋楼栋长的职责。

这是江心洲“四新居民”培育的生动实践。街道党工委通过开展系列文明实践活动,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提升“岛民”的文明素养。在洲岛和园社区,青年夜校课程场场爆满;在洲岛家园社区,公共区域循环刊播公益短片,倡导文明晾晒、文明祭扫等。多种形式引导居民争做“四新居民”,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在江岛逐渐形成。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立足特色资源禀赋,聚焦江岛治理需求,持续深化“江岛红舟”特色党建品牌,打造出“江岛格韵”网格化治理、“江岛暖蜂”服务新就业群体、“江岛启航”培育党员干部等治理子品牌,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奋楫扬帆。“四新居民”培育便是其中重要一环,通过推动原住民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升级,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与全岛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进一步提升江岛治理实效。

文化润民,从陌生人到一家人

江心洲全岛呈现“哑铃型”人口结构,一头是岛上拆迁后就地安置的原住民,另一头则是来岛安居、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岛民”。

如何实现从“陌路相逢”到“邻里相亲”的情感跨越,街道党工委构建“党建引领+文化纽带+文明实践”三轮驱动模式,成立“文艺先锋”江岛志愿服务队,以党员骨干为主要力量,以志愿服务为桥梁,以文化浸润为黏合剂,实现“1+1+1>3”的治理效果,推动“四新居民”从“盆景”变为“风景”。

洲岛紫园社区紫艺花文化艺术团凝聚了近百名党员和志愿者,在日常文化活动与志愿服务间“无缝切换”,每逢重阳节,他们都不忘去养老院送上慰问演出。洲岛绿园社区党总支打造“志愿红绘就乐享社区”服务项目,文艺先锋们将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延伸到了社区服务中,从文明养犬劝导、文明骑行引导到垃圾分类指导,处处可见他们活跃的身影。

文化润民带来的治理效能正在悄然显现。曾困扰商品房小区的“陌邻困境”得到有效破解——过去因噪声扰民、遛狗纠纷等引发的矛盾,如今在共同的文体活动中自然消融。

4月16日的池杉林畔,紫艺花文化艺术团与洲岛和园合唱队在春日暖阳下同台献艺,原住民在文化浸润中完成了向现代市民的转型,“新岛民”则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打破社交壁垒,共同绘就了“新老岛民一家亲”的生动图景。

共建共治,从农业岛到新典范

为进一步延伸“四新居民”治理触角,街道党工委引领社区“把支部建进小区”,构建小区党支部引领下的联动机制,整合党员楼栋长、党员志愿者等力量,形成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物业协同治理模式。

4月18日,一场汇聚多方力量的网格协商议事会在洲岛家园绿洲苑小区广场召开。绿洲苑网格党支部的党员代表们与街道职能部门、社区党委、社区民警、物业负责人、居民群众等近百人齐聚广场,围绕社区治理难题展开深度对话。

通过“网格党支部议事—社区党委统筹—多方参与治理—居民群众评议”这一模式,近两年来,洲岛家园社区党委已根据居民提出的需求完成智慧云诊室打造、廊架延伸、停车库楼梯改坡道等各类事项20余件。

越来越多的江心洲居民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江心洲街道党工委开展“江岛新‘栋’力”项目,洲岛和园社区党委按照街道计划通过自荐、推荐等方式选聘了党员楼栋长,他们已成为移风易俗宣传、高空抛物劝导的主力军,邻里纠纷由本乡本土的“和事佬”调解。洲岛紫园社区党支部将居民自治推向新高度——桦园小区七彩驿站建设时就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成后则由居民自我管理、协商使用,运营以来从未发生一起场地纠纷。

从阡陌农田到生态科技岛,江心洲用十余年完成“蝶变”:城市面貌上,长江淤积岛变为中新合作新典范;人口素质上,传统农民转型成现代化城市新居民;治理模式上,从行政主导升级为共建共治共享新范式。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