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岁泼彩山水大师侯北人仙逝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2:44 1

摘要:侯北人先生(1917—2025),祖籍辽宁海城,早年师从黄宾虹、郑石桥等书画大家,深得中国传统绘画精髓,后开创“泼彩山水”新风,融汇中西艺术,成就卓然。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与传播,早年旅居美国,仍心系故土,多次捐赠作品支持中国艺术事业,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

北京时间5月21日晚,昆山市侯北人美术馆通过官微发布讣告:著名美籍华人画家侯北人先生于当日在美国加州寓所与世长辞,享年108岁。

侯北人先生

讣 告

著名美籍华人画家侯北人先生,于北京时间2025年5月21日在美国加州寓所仙逝,享年108岁。

侯北人先生(1917—2025),祖籍辽宁海城,早年师从黄宾虹、郑石桥等书画大家,深得中国传统绘画精髓,后开创“泼彩山水”新风,融汇中西艺术,成就卓然。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与传播,早年旅居美国,仍心系故土,多次捐赠作品支持中国艺术事业,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2004年,先生将毕生创作的300余幅精品力作及珍藏无偿捐赠予中国昆山市人民政府,促成侯北人美术馆的建立。该馆坐落于昆山市中心,已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艺术地标,常年陈列先生代表作及收藏珍品,向公众展示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厚底蕴与创新精神。先生亦多次亲临美术馆指导,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广受赞誉。

先生艺术生涯近百载,笔墨苍润、意境超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等国内各地美术馆及美国主流艺术机构收藏,《国画大家侯北人》在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播出,深受海内外艺术界敬仰。

遵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设公开追悼仪式。谨定于昆山市侯北人美术馆老杏堂内设置悼念花台,社会各界人士如致哀思,可联系治丧委员会(邮箱:330774231@qq.com),或前往昆山市侯北人美术馆(地址:江苏省昆山市西街66号)参观缅怀。

特此讣告。

侯北人先生治丧委员会

2025年5月21日

江南文化牵起侯北人与昆山的情缘

侯北人祖籍河北省昌黎县,1917年生于辽宁海城,幼承家学,1943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先后师从李仲常、黄宾虹、郑石桥研习中国画。1956年由香港移居美国加州,1979年创立“美国中华艺术学会”,大力推介中国文化艺术。他与张大千、傅抱石、傅心畬、朱屺瞻等中国文坛、艺坛文化名人过往甚密,收藏了许多书画作品及珍贵的文献资料。

“在建馆之前,侯北人先生从未到过昆山。”众所周知,侯北人先生生于辽宁、留学日本、旅居香港、定居美国,这些人生轨迹中,是如何与昆山产生联系的呢?

侯北人先生在晚年表达了将他的代表作品及所收藏珍品共300件捐赠祖国的意愿。获此消息后,辽宁省、安徽省等地都与侯先生有过接触。

一次偶然的机会,侯北人观看了《水乡周庄》的纪录片后,对江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昆山优雅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蓬勃强劲的经济活力以及昆山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深深感动了侯北人先生,2002年,他决定将这批珍贵的艺术品无偿捐赠给昆山人民。

“最终打动侯老先生的,正是这座城市的‘昆山速度’,政府和领导的服务意识,刻在骨子里的契约精神和前瞻的全球观念。”侯北人美术馆名誉馆长赵宗概说,那天上午10点送上的一份汇报报告,昆山市委下午2点就给了批复,正是这样的“昆山速度”,让昆山获得了落地侯北人美术馆的机会。

“祖家昌黎,生在辽海,浪迹域外,情埋昆岗。”这是侯北人先生在2008年请友人刻制自己最后一枚印章的印文,讲述了他一生的踪迹。

自2004年侯北人美术馆落成开馆后,昆山市委、市政府于2021年启动二次提升工程,2023年10月新馆落成,交付使用。提升工程通过设计改造,梳理展陈流线,进一步凸显侯北人美术馆的现代性,重塑了美术馆的核心精神空间。2024年3月18日,在侯北人先生107岁生日之际,侯北人美术馆举行开馆展暨新馆启用仪式,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对市民开放。

——昆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传玉 姚启文 阮欣悦 钱月 苏报驻昆山记者 朱新国 周函 占长孙

千年泼墨一挥间

——读侯北人泼墨山水画

□霍国强

在中国绘画史上,浙江天台曾出现过项容、厉归真、钟隐等书画名家,其中唐代项容在画史上影响较大。据五代荆浩《笔法记》记载: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亦恨无墨”。时已将其与画圣吴道子相提并论,足见项容绘画艺术地位之显赫了。项容有一弟子,名王洽,师承和发扬项容山水画之长,其人游于江湖,性情疏野,作画前必先饮酒,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水洒,或笑或吟,脚蹙手抹;或挥或扫,随其形状,于观者莫名之间山石云水顷刻跃于绢素之上……因王洽善作泼墨,时人称为王墨,后被誉为泼墨画创始人。然而遗憾的是如此创作的渐入佳境与令人陶醉的山水画作,现只能在经史故事中借以个人的想象加以揣摩和意造。因为千年以后的今天,根本无法目睹王墨原迹之玄机万变的风采了。

但这种千古绝唱的绘画形式,在昆山侯北人美术馆的侯北人山水画作品中得以再现和确证,实在令人惊奇和激赏。

侯北人先生晚年的泼墨泼彩画是现代绘画史上少见的艺术佳作,他是当代中国画坛上崛起的一位泼墨山水画大师。

侯北人《雪山丹霞》

所谓泼墨,就是用笔与其他工具将墨落于纸或绢等材料上,水墨渗化,干湿兼施,然后审视形象,略施几笔勾提,使之完成。泼彩画就是在泼墨画的基础上,用墨彩交融手法或直接用色泼晕而成。泼墨山水画自唐以降,几乎绝迹。后经一代宗师张大千拈出重提,但泼墨山水仍被画家视为畏途,后继者唯刘海粟、朱屺瞻等几人而已。而侯先生自1956年结识张大千以后,艺术上一直保持亦师亦友之谊,他们于美国老杏堂栽花种竹,吟诗饮酒,兴之所至,挥毫终日,尽情享受创作的愉悦达十年之久。得天独厚的艺术环境且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孕育并开启了侯先生的法性和悟性,也促使他在绘画上更快更早地走上了求新求变的归途。如今,大千、海粟、屺瞻皆化鹤仙去,侯北人先生健笔独扛,挥洒如志,不能自已。水到渠成把泼墨画这一古老的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尽管侯先生的晚年作品读来是那么天马行空、诡丽奇谲,不过这种高度自由的绘画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画家在长期的艺术生活和艺术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纵观侯先生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阶段(40-60岁之间);2.中期阶段(60-80岁之间);3.晚期阶段(80岁以后)。三个阶段的作品既有单独的艺术理趣,又有一脉相承的风格关联,细细品来自有荡气回肠,一气呵成之感。

侯北人先生早期作品受中国传统绘画熏陶至深,自幼年起,他严格接受中国传统课徒式绘画的传授,山水自清四王入手,渐入绘画堂奥。弱冠后,经黄宾虹拔引,画技大进。三十以后专从绘事,于明清山水烂熟于胸,犹对石涛画法颇为心折。从其40岁所作《山村晚晴》图来看,笔墨章法均有清湘遗意,画中屋舍和竹林的画法还一直延续至晚年作品当中。现代绘画史上有一位也受石涛影响的重要人物傅抱石的作品亦是侯北人情有所钟的。可能是性相近之故,侯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秋山图》,散锋破笔,将山水画披麻,解索、荷叶、卷云、乱柴、折带等皴法融于一笔,大似抱石气度。并题曰:“用墨之法分浓墨、破墨、积墨、淡墨、泼墨、焦墨、宿墨,各法均可巧妙运用画面。倘能极其自然,则纸上云烟,即可得生动之奥秘也。”他对中国传统墨法优良法乳的认知无疑构筑了其绘画底蕴,不断滋养了其日后风格蜕变的资质和耐力。

(作者霍国强,1964年2月生于江苏昆山巴城,祖籍河南永城。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画专业,一级美术师,入编原江苏省文化厅《江苏文化名人录》。)

原文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06年6月22日

侯北人《李白诗意图》

幻化群山 发人震撼

——访国画大师侯北人并试论其山水画艺术

□于复千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自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出这项造型、设色的原则以来,历代画家都把它奉为中国画艺术的铁定“法典”。

十多年前,我就闻说美国有一位中国画坛上的前辈,是张大千国画大师的挚友,叫侯北人,画风奇特,极富盛誉。今年初,朋友给我送来一本《侯北人画集》,展开画册一看,着实令我吃惊,看那山不似山,而更像山;看那水不像水,更似水,墨彩奇幻,发人震撼。从画面上寻求,没有多少“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可言,全画洋溢着强劲的现代韵味,但在他作品的“意象”里,依旧是传统的,依然是遵循着唐朝张躁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理。他应是中国画界的千军万马中又一位巨匠。

侯北人

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的典范,与西方绘画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情感习俗、美学风格、创作技法上都有着很多不同。西方绘画是表现的,是表象的,他们所画的是事件本身,是自然的本体,最早是很真实地表现艺术客体的本源面貌,是写生的,突出的是自然的真实,有着更多现实外在“美”的因素。西言绘画追求具象,即使是“抽象”起来,也是直观写实的,是极具个性外向张扬的奇谲表现。而中国书画这是个人的理想“意象”,是写意的,是哲辨的,是禅悟的,是静定恬淡的,是深邃内涵的,是“与道冥一”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把自然景象人格化了,强调的是东方人的本性精神。

历史在发展,人文在进步,我也是年届古稀的画者,经历过一甲子的绘画实践,早已懂得“笔墨当随时代”不能因循在千年固有的模式中,我也一直刻意追摩,现代中国画应当是如何一种面貌?

我的恩师是李苦禅大师,大师的画风古拙、洒脱、磅礴的气势是我终身不能企及的。我也受过潘天寿大师的点拨,他将中国山水画和中国花鸟画,非常和谐地相融在一起,将自然深化为更为完美,诗一般的境界,是我终身都在追慕的。还有一位近代在艺术理论与实践上建树很高的花鸟大师郭味蕖先生,我在他的门下受业逾五年,他为门生讲述山水画、花鸟画的理法,在中国画的源流上,为我这个在中国画的长河中,矢志泛舟的学子把定了舵柄。

侯北人《赴九华山道中图》

我自信,我所选择的“发扬传统,展示现代”的志向是正确的,我渴望在深悟前人画理精绝技艺的成就下,确定我自己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境界。但是,每当我重读历代经典佳制,再品位当今风云际遇,或可传世的作品后,我的愚钝仍然会让我心存很多疑惑,仍然冲不出笼罩在我自己面前的阴霾,见不到我日月向往的灵光,形与神、色与墨、理与法、技与艺、画里、画外、主体、客体、往往纠缠在一起,我想达到“人人心中所有,而他人笔下且无”的个人艺术面貌,谈何容易?

然而当我看到侯老师画册中的作品时,我好像见到在我艺业路途的前方迷雾中,透出了一道璀璨的彩虹,或许这就是我几十年在艺海中为之际搏击求进的彼岸吧。

2006年仲秋,我来到了美国加州,在旧金山“老杏堂”,有幸拜见到了这位年届耄龄,旅美的中国画界泰斗——侯北人大师。吾之所以恭称侯老为中国画坛大师,绝非佞言。我绝不是看到他耄耋之年的童颜鹤发,更是钦佩他的画既是现代中国画的精粹之作,放到传统中国画宝库中也应是传世的圭臬极品。

我与侯老神交弥久,从未谋面,见到侯老谦和、友善、持重、安静,非常慈祥,令吾感佩。侯老师待我特别亲切,我很高兴。我们在“老杏堂”,执手相谈,情同师生。侯老领着我等进他的画室,看到侯老那些或悬挂在壁、或铺陈在案的画作,或大或小、皆为赏心悦目的佳作,无不让我眼前为之一亮。

侯老作画善使重墨、重色,在色、墨的强烈对比中,呈现着和谐的亮丽景象。赋色、着墨,点点缀缀、积墨、积色,以稳健、苍劲的笔触和匠心独具、流淌幻化的色块合成了每一幅朴厚、沉静、优雅、含蓄令人陶醉的绚丽画面。这些画看似现代的,又是传统的,浓厚的传统功底及强烈的现代意识,在他的画面上是对立统一的,是交融互补的。在侯老领着我浏览他的大作时,师母韵琴夫人端着香茗让我们坐下来细谈,我也正好再用心详读,细品侯老画里之“三昧”。

侯北人《白居易诗意图》

有一位侯老入室的高足称:“老作画,先构思一个大体,或山、或树、或舟楫、屋宇……便着手用一种特殊之方法,在宣纸上泼墨、泼色、勾勾、点点完全是用中国传统的骨法挥洒。”我也能看明白,侯老一定是在宣纸上获得墨、色泼洒、渍漫的效果以后,挂在墙上静静地观察、揣摩,随着色、墨的迹痕浓淡、干湿、再置陈布势,按层次先后、高低,再确定树、石、溪、山的部位与形质。留在纸面上已有的墨、彩动人之迹,正是画面上墨、色“肌理”赏心悦目的“神来”之笔,这也是清人郑板桥所谓的:作画得“胸有成竹”又要“胸无成竹”,所谓“胸有成竹”正可泼发灵性“出奇兵制胜”,跌宕、自然、流畅、疏落,得意之笔有若神助。

从技法运用上说,这好像是现代绘画的一种制作手段。事实上早在二千余年前,顾恺之就在“论画”中谈过“迁想妙得”,这正是艺术所以能为艺术之不二法门,正说明浪漫的艺术原不是自然本体。

侯北人《庐山锦绣图》

中国画讲究“写”,西方画讲究“做”,中国画家经常讲“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大胆落笔就是要取得画面的“气势”,细心收拾就是修理、润色,就是“做”。而这种“做”,中、西不同。西方绘画的“做”是现代意识的“做”,是独具“个性”、是“猎奇”的“做”,是凭借着科学、科技、工具、颜色的尝试。而中国画的“细心收拾”是仪仗着画家的文化修养、品味、情理去“做”,或粗、或细、或轻、或重、黑白、繁简仍然离不开中国式文化的学养的取舍标准。

静逸、苍浑、含蓄、隽永的美学气韵,每每洋溢其间,是人们对中国画艺术内在美的通常品鉴要求。侯老人的大作亦不乏有“做”的成分,在画面上反复点缀、泼洒,侯老注重书法陶养,几十年笔墨的实践,是勾线、是赋色、是涂、是画,实则是“写”,濡笔勾皴、重复运墨,或横向行笔、抑纵向行笔,无论表现多么滋润、凝练、多少层次、空间,都用书法“写”的“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的精髓,表现的是物象的骨象、骨质,表现的是物象的内在精神。侯老所使用的笔,基本上都是中国式笔尖为圆形的“毛锥”,“毛锥”可以“锋走八面”,以书法运行,入纸,笔力劲健、沉雄、朴厚。侯老的“制做”是在中国书画美学修养下的施为。赏析侯老的大作,他的构思、构图、运笔、濡墨、使水、用色都是在中国文化积淀中育成的,体现了中国画民族风格的生动气韵。

观者欣读侯老的大作潇潇洒洒、淋淋漓漓、飘逸绚丽,似若不经意而奇峰突起,恣肆豁达中云霭安闲,完全是一派现代绘画所表现的新思想、新意识、新审美、新科技的示衍于嬗变。再细细品赏,他在千变万化中并没有悖离中国画的艺术传统。他在作画时用的是中国画特定的纸,中国画特定的墨,中国画特定的色和中国画“书写”的笔法、墨法和水法,亮丽而沉静,没有丝毫的俗艳。他所采用的是中国画的构图、中国画的形、神画理和中国画的思维方法。侯老的作品于生机盎然之现代精神面貌下,深含着优秀中国画的美学功底。

侯北人《峨眉山顶图》

在我和侯老愉快地交谈中,涉及最多的话题是文化与修养,现在有不少作品自誉为“文人画”,可是画面上笔笔皆是“斧凿痕”,或有“放纵”则是浮烟满纸,构架莫名,毫无“内含”,只是摆弄一些“杂技”,鲜有深静之气。

所谓“文人画”者,首先得有文化内质,画家要读书,起码是应具备较高“文化”修养之人。明代董其昌曰:“气韵生动而不可得,也有得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侯老是一位对中国传统学识修养很深的画家,读书、写字、吟诗、作画,在他的作品中诗、书、画、印都有所涉猎。诗、书、画、印综合一体,是中国画作为中国民族艺术的一大优异特质,对于诗、书、画、印的妙悟也是中国画家应有一种学养潜质。

诗言志,诗可以颐养人的性情,扩展和深化中国画逸远的意境。书法可以丰富升华中国画的笔墨“意象”,“书画同源”,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象形”艺术。金石篆刻的图案文字铭镌着中国古老的文化历史。作为中国画,包容着诗文、书法、金石的艺术韵味,是我们中华民族绘画所独有的十分可贵的艺术内涵。

绘画是一项十足的文化行为,作为画家,知识修养和累积,学富五车是不可或缺的蒙养素质,而这种豢养素质必然蕴含在画家的品性和行为之中,他的艺术成就也就必然要倚重他人之情、人性、人品的修为。我和侯老都谈论到作为艺术家作画、做人的谦和、坦诚等等这些中国人立德修身的经典箴言,都融合着几千年中国古老文化的精神。

侯老深谙这个庞大的“根”在中国,培护这个“根”的厚土在中国。侯老虽然早在1939年就赴日本留学,1956年又移居美国,现在是美国中华艺术学会的永久名誉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他主办过个人画展,可是,他一直不忘祖国,身在异邦,乡情弥重。

2002年他将自己毕生创作的绘画作品和珍藏的古今名家书画一共300件,张大千、傅抱石的名作均在其中,都捐赠给了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政府。昆山市人民政府建造了“侯北人美术馆”。这是侯老的爱国义举,人生之大节、大德。“春华秋实盛极归根”,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优秀的中国画艺术。

在我面前安详端坐着的侯老,满头白发,淡淡地微笑着,缓缓地诉说着,当说到开心之处,侯老会露出一脸朴稚的童真,他温文尔雅平和而慈静,无丝毫当代国画大师的派头,洵是望之俨然、既之也温、其言也逊的谦谦老人,竟无异于一般的普通长者,但是,再看他那感人至深的作品时,不难想象侯老一旦提起画笔,挥洒如神、如风似雨、如歌如诗,此绝非某种奇妙才艺的呈现,而是深邃如渊豁的中华文化之流露。

大师心性是恬静的,大师的品行是高洁的,大师的作为是清越的,大师愈平和,愈淡泊,他于我之胸中愈是博大,愈是巍峨,我对他也愈感亲切、愈是崇敬。

我对着侯大师,眼前似有一缕清纯而淡雅的芝兰之馨拂面而来,如沐春风,不由我忆返少年时赐恩于我,对我谆谆教诲、耳提面授的师尊李苦禅、潘天寿、郭味蕖……侯老与他们同辈,吾顿时觉得,如今坐在我前面的长者就是我的师尊,这又令我记起范文正公于“严先生祠”一文中叹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于复千(1938—2007),别名于福谦,擅长中国画。南开大学教授、南开大学艺术发展基金和艺术创作实践中心主任、日本创价大学教授、天津市艺术学会会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中国著名写意花鸟画家。)

原文发表于美国《侨报》2007年5月29日

综合昆山市侯北人美术馆 苏州日报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