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中国人的印象中,佛教是自西方印度传过来的,这似乎早已成为“定论”。然而,成为“定论”的东西,就一定是“历史真实”吗?很多时候,有时候“也未必”。提出观点容易,但是“求证不易”。这也往往是造成“历史谜团”原因。
近日,尼泊尔学者阿木汉松一语惊人,他说:佛祖“释迦牟尼很可能是中国人!”
观点一出,原来的“定论不定”,“定论成悬疑”,立马震动东南亚,印度反应强烈、怒斥表示不从,在中国也犹如“巨石激水”,引起热烈讨论!
在我们中国人的印象中,佛教是自西方印度传过来的,这似乎早已成为“定论”。然而,成为“定论”的东西,就一定是“历史真实”吗?很多时候,有时候“也未必”。提出观点容易,但是“求证不易”。这也往往是造成“历史谜团”原因。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估计还得从历史和考古中去寻找“答案的真实”!
阿木汉松
一、阿木汉松何许人也?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阿木汉松是尼泊尔的一位学者。他的主要观点是认为“释迦牟尼是中国人。”支持依据是认为:尼泊尔人自古属于华夏神农族后裔、古羌人后裔,祖籍在中国甘肃凉州;释迦牟尼出生在尼泊尔,远古时代尼泊尔就是华夏领土,忽必烈将尼泊尔纳入元朝版图,明清时尼泊尔是中国的藩属国,明清皇帝也确认尼泊尔是释迦牟尼的故乡;DNA检测,尼泊尔主体民族尼瓦尔人基因57%属于汉藏基因,43%属于雅利安基因;释迦牟尼与尼泊尔人都属于Y单倍型基因,巧合的是这种基因恰是典型的东亚人基因;佛教的起源点在达旺附近,达旺又恰是古代黄种人集结聚居的地方;释迦牟尼提出的“中道思想”与中国儒家“中庸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与道家哲学思想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阿木汉松对中国古代汉语深有研究,认为释迦牟尼的名字“悉达多”,在古汉语中具有特殊含义,或许在历史传承中被“误译”,才使得他失去了与华夏文化的联系。同时,阿木汉松还认为:古印度在历史上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古印度只是一个“文化标签”和“符号”;认为尼泊尔脱离中国华夏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入侵才造成的结果。
二、“释迦牟尼是中国人”观点,来自中国的佐证是什么?
阿木汉松的观点,言之凿凿,认定“释迦牟尼是中国人!”当然,在学术界也存在很大争议。那么,中国有没有历史依据证明释迦牟尼就真的是中国人呢?
1、《后汉书》与历史典籍记载,炎帝部落确有西迁、南迁的说法,为释迦牟尼是中国人提供了可能性
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般认为炎黄部落发源于陕西,主要的迁移路线是东迁,目的在于为了寻找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逐渐来到中原地区,迎面与九黎蚩尤部落相遇,后来炎黄联合,在今天河北的涿鹿之野打败蚩尤,共同缔造了华夏民族。
炎帝神农
不过根据其他典籍记载,炎帝部落最早居住在今天甘青高原的西羌,先是向东迁移,途中遭遇九黎蚩尤部落,在阪泉之战中被蚩尤战败,一部分联合黄帝部落共同攻打蚩尤,一部分被迫南迁,在榆罔带领下来到长江流域,在长沙为王。这支南迁队伍后裔后来从云南出发,经缅甸、印度,最后选择尼泊尔定居,并成为当地统治者。《后汉书》记载,炎帝一部也有向西迁移的,最初迁移到青藏高原,逐渐扩散到喜马拉雅山南麓,他们最终来到尼泊尔定居下来。
无论炎帝部落西迁南迁,都有记载他们最终来到了尼泊尔,这为释迦牟尼是炎黄后裔、是华夏人、是中国人,都提供了可能性。
燃灯佛燃灯道人
2、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是燃灯道人和观音菩萨弟子,在佛教传承上有师徒关系
根据佛教典籍记载,燃灯道人是阐教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以佛教的燃灯古佛为原型,燃灯古佛出生时,身体光明如灯,因此得名燃灯道人,燃灯成佛地点在今天陕西宝鸡的灵鹫山圆觉洞。传说释迦牟尼前身是善慧童子,曾花500钱买来5支花献给燃灯佛,还曾脱下衣服、散开头发铺在地上,让燃灯佛脚不沾泥从上面走过。燃灯佛深受感动,亲自为善慧童子授记,预言他91劫后的贤劫将成佛,号为释迦牟尼。有人说燃灯佛先于释迦牟尼成佛、是释迦牟尼的老师、辈分比释迦牟尼高,所以在“竖三世佛”中,燃灯佛代表过去,释迦牟尼佛代表现在,弥勒佛代表未来,他们共同构成了“三世佛系”。
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也称观自在菩萨,是佛教中大慈大悲菩萨,与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在《西游记》记载孙悟空称“观音菩萨是七佛之师”,“七佛”指“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摩尼佛”。传说观音菩萨协助释迦牟尼救度众生,践行佛教慈悲救世精神。这样看,说观音菩萨是释迦摩尼的老师,也是没毛病的。
3、释迦牟尼的肤色形象更多带有东亚黄种人特征,而不是印度种族特点
在尼泊尔出土的早期佛像中,释迦牟尼往往被塑成身材高大、肤色白皙、面容秀美的形象,在佛教经典描述中常常述以“紫磨金色身”,象征佛陀的庄严、殊胜和超凡脱俗,而这些和印度雅利安白人与本地土著较深肤色、从外部迁来的远古非洲和原始澳大利亚人暗黑与深褐肤色,都有很大不同;从尼泊尔保留的最早佛祖像面孔看,也不像白种人;整体来看释迦牟尼肤色形貌都更接近东亚黄种人特征。
4、道教故事传说,老子与释迦牟尼的关系 化胡说与传教说
在我国道教故事传说中,有“老子化胡”的传说,和释迦牟尼有着密切关系。传说老子和孔子论道后,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在弟子关伊子邀请下,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后,前往西域化身释迦牟尼佛,对西域人、天竺人进行教化。也有说是老子将佛法传给释迦牟尼的,释迦牟尼感念老子传法之情,临死前对他的继承者交代,将来一定要把佛教再传回中国去。直到六世佛中国西汉初年,佛教被传到中国。大概这也算是佛教重新“回归故土”吧。
5、佛教与中国道教、儒教思想的关系
已故国学大师曾仕强坚信:佛教不是外来宗教,佛教是老子传给释迦牟尼的,佛教是中国“外传回归”。佛教和道教、儒教都是中国本土思想、我们自己的东西。他分析道:“儒道释”排序“道”排中间,中国人讲“中”,认为中国人在中间中国人最大,儒佛都是为了行道,整个思想就是以“道”为中心进行传播。老子说:“有就是无,无就是有”,孔子说:“阴就是阳,阳就是阴”,佛说:“不要有分别心”,讲的都是一个道理。
事实上,佛教一来到中国就“落地生根”,和道家、儒家融合发展,就充分说明佛家思想与道家、儒家思想有着很高的相通性、契合性和互补性,互相借鉴补充完善,又各自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比如:对世界的认识上,道家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儒家强调“心即是理”,佛家禅宗认为“心即是佛”。在修行目标上,儒家追求“内圣外王”,道家追求“个性自由与长生久视”,佛家追求“生死轮回解脱”。在修行方法上,儒家重视“自行修身”,佛教重视“禅定观心”,道家重视“坐忘守静”。在社会功用上,儒家以“礼”为核心规范社会等级与人际关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佛教重视通过“因果报应”规劝人心向善。
由此来看,儒道释三家无论对世界的认识,还是在思想追求目标、修行方法和社会作用发挥上,三家本就是相通的。如此看来,说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和联系,这一点也不过分吧。
三、综合总结
阿木汉松的观点和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传说,毕竟都是推测。尽管也有比如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学者,部分认同阿木汉松的观点,承认有可能“释迦牟尼是中国人”,但缺乏有力证据也是真的。有时候,某种观点虽然不一定完全真实,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和判断的视角,至于释迦牟尼到底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现在一般观点,还是认为释迦牟尼是印度人。至于最终结果是什么?那只能教给历史探索和考古发现了。
大家怎么看呢?
来源:智慧与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