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天津市举办2025年防汛抗旱和地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培训会,专家深入分析水旱灾害特点、规律,结合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等典型案例,从责任落实、机制完善、预案优化等方面提出工作思路。该市市、区、镇三级指挥体系责任人200余人参加。
近日,天津市举办2025年防汛抗旱和地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培训会,专家深入分析水旱灾害特点、规律,结合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等典型案例,从责任落实、机制完善、预案优化等方面提出工作思路。该市市、区、镇三级指挥体系责任人200余人参加。
天津,九河下梢之地,汛期同时面临洪水、内涝、海潮、山洪等多重威胁。面对复杂汛情,天津市通过落实责任、完善预案、科技赋能等举措,着力构建立体化防汛体系,确保信息到一线、责任到末梢,全力为群众生命财产撑起“保护伞”。
责任贯通末梢 力量直达一线
“大清河从这里到独流镇交界是1722米,这段都是咱们义和村负责。”站在静海区台头镇义和村蓄滞洪区大堤上,该村党支部书记郝禄发指着新加高到8米的堤岸说,“3号桩向东200米要重点巡查,独居的王大爷转移时得格外关注……”作为村级防汛抗旱责任人,郝禄发对辖区风险点了如指掌。
郝禄发还有另一个身份——锣长。电动车、铜锣与小喇叭,是他开展防汛工作时的标配。小喇叭循环播放防汛预警,铜锣声是紧急集合信号。2023年,抗击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时,这套装备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包村干部和锣长的努力下,全村1500余人在规定时间内安全转移。
随着东淀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郝禄发的巡检清单又新增了子堤和排水闸口检查。“堤坝高了,但标准不能降。”他边走边说。
在天津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清晰地显示着全市防汛点位的实时数据。点击河道旁边的重点村庄三角标识,屏幕上立刻弹出对应的行政、管理和技术3位责任人信息,可以一键直联发送信息。
“应急管理‘一张图’防汛专题指挥系统(以下简称防汛专题指挥系统)要实现信息全域覆盖,指令直达基层。”天津市应急管理局水旱灾害救援处处长张东方介绍,依托防汛专题指挥系统,指令传递从逐级通知升级为“一键群呼”,遇有重大灾情可一键覆盖全市3000多名防汛抗旱责任人。
防汛专题指挥系统还嵌入了《天津市防汛重点风险隐患台账》,精准标注了全市346处下沉地道(隧道)的应急排水、交通管控和物理隔离责任人;针对山洪地质灾害等风险,细化了转移责任人、安置责任人、巡视巡查责任人的具体分工。这些责任人的信息每年汛前完成更新,确保“责任到人、响应到点”。
物资保障同样精准落地。天津市针对高风险河段,编制了《2025年重点河段防汛抢险物资保障方案》,将物资清单细化到每个仓库,调运路线精确到乡村小路。
在静海区台头镇防汛物资库,记者看到,编织袋、吨袋、救生衣等防汛物资整齐码放,每类物资的上堤路线,相关人员一清二楚。静海区今年已核定9处物资前置点位,储备10.63万件物资,确定了12个群众转移安置点,5400套折叠床、被褥等应急物资也已全部就位。
“静海区90%的区域都在蓄滞洪区内,物资和人员要提前下沉,下沉到一线。”静海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王志表示,除了充足的物资储备,接下来将开展多轮培训演练,确保每个防汛环节都落实到位。
截至目前,静海区已有125.3吨水面堤岸垃圾被集中清理,1处非法占地和4万余棵阻水高秆作物被清除,并完成了蓄滞洪区入户财产登记工作。
预案织密网 防御有章法
“天津防汛面临‘上防洪水、中防内涝、下防海潮、北防山洪’的复杂格局,防汛是场立体战,每个环节都要有章法。”张东方指着书架上的一摞预案文件说。以防内涝为例,天津从预警叫应、指挥调度、城乡排涝、转移避险四大关键环节入手,制定了9份应急预案,明确了各部门不同阶段的具体职责与任务,而且这些应急预案几乎每年都会修订完善。
在29项天津市极端强降雨应急机制中,针对轨道交通明确:当积水漫至出入口外侧台阶最上一个台阶的下沿时,该站将封闭跳停,线路运营公司可直接下达指令;一旦遭遇积水距离挡水墙上沿10厘米等6种极端情况,运营单位的防汛工作组有权立即下达线路停运指令,并同步向市交通运输部门和市应急管理部门报告。
“按照交通运输部门预案要求,线路停运后,必须在8分钟内完成将乘客疏散至地面的工作。这些单位部门可以直接采取措施,无需层层上报等待反馈。”张东方说。
类似的扁平化措施在天津的学校、景区、地下商业设施、在建工地等20余个重点领域场所同步推广实施。这种“关停限避”自启动机制,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应对大汛巨灾、超标准洪水的能力。
作为应急责任人,河西区应急管理局自然灾害防治科科长崔彦兵的手机里有一个置顶工作群,群成员由交管、道桥、排水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组成。“积水深度达到10厘米,我们启动管制,深度达到20厘米则禁止通行。”崔彦兵介绍,河西区32处下沉地道(隧道)均建立了“一地道一预案”。
今年新修订的《天津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进一步优化启动条件,完善响应措施,提升预案效能,统领全市防汛抗旱工作,运行中的30个专项预案,让“防内涝、抗洪水、抵海潮、御山洪”各有章法。
“现在不是‘雨催人’,而是‘人等雨’。”张东方介绍,预警前一天要完成风险排查、启动物资调度,每个环节大家都心中有数。
开发指挥系统 决策智慧联动
天津承担着海河流域75%的洪水宣泄任务。为给汛期监测预警、指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天津市应急管理局设计开发防汛专题指挥系统,将防汛资源、防汛视频、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多个板块有机整合,构建起全域防汛数据中枢。
防汛专题指挥系统可以实时接收显示水位变化、降雨强度等自然要素,将雷达、卫星云图、防汛重点部位等监测数据和视频一图显示、一屏统观,方便进行风险分析研判。此外,同步更新防汛物资储备、救援力量部署等应急资源信息,并集成预报预警、通信保障等应急关键数据。
当10分钟内出现5毫米以上强降雨或河道水位超警戒水位时,防汛专题指挥系统自动触发分级预警,智能关联周边居民区、村庄、下沉道桥等重点防护目标。其核心决策模块依托大数据分析,可实时监控风险点,并制定辅助救援力量调度、物资调配等应急处置方案。
张东方介绍:“当河道水位异常上涨时,系统能推送受影响区域内的危化品企业、重要基础设施等关键防护目标,辅助指挥部制定综合应对措施。”
防汛专题指挥系统集监测预警、应急资源、会商决策、信息交互等多项核心功能于一体,搭建起市级“三委三部”成员单位以及全市各区、镇街之间的视频互联互通平台,实现多地点、多场景实时线上联合会商。目前,该系统已接入17个部门的75类防汛数据,数据总量超30万条,全市各防汛重点点位“关停限避”的动态情况也能及时反馈至指挥中枢。
近期,天津市天气冷热交替,变化迅速。为应对复杂天气,该市加强抢险队伍值班备勤与应急演练,及时启动“叫应”和应急响应机制,全力降低强降雨不利影响。
编辑/制作:邓博雅
审校:唐远东
审核:刘春祥
来源:天津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