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3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岁月不饶人,但我们也不能饶了病毒。”
这是我在门诊里最常说的一句话,尤其是面对年过半百、身体还硬朗的叔叔阿姨们。看起来一切都好,但只要带状疱疹来了,分分钟能把人从“能跑马拉松”打回“痛得睡不着”。那么问题来了:50 岁以上的人,到底要不要打带状疱疹疫苗?这疫苗保护期有多长?值不值得打?
别急,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话题掰开揉碎讲清楚,专业不失幽默,严谨不失温度。如果你已经年过五旬,或你家里有这样的人,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到最后。
你可能听过带状疱疹的另一个名字——“缠腰龙”,但它比这个名字听起来更“凶”。它不是新病毒,而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在你体内“潜伏多年”的老朋友。小时候出过水痘?恭喜你,病毒已经“入住”你的神经节,准备一有机会就“复出”。
那什么时候会复出?
答案是:当你的免疫力开始走下坡路时。这通常发生在50岁以后,尤其是:
权威数据显示: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1年发表的数据,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高达每千人年8.6例,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更可怕的是部分人患上后,会发展成一种叫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情况 —— 疼痛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连衣服擦过皮肤都会“钻心痛”。
这不是广告,而是实打实的科学建议:疫苗,是目前预防带状疱疹唯一有效的手段。
目前全球主流疫苗有两种:
减毒活疫苗(ZVL):效力一般,适用于60岁以上人群;重组疫苗(Shingrix,带状疱疹亚单位疫苗):新一代疫苗,适用于50岁以上,保护效力高达9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CDC、中国疾控中心的建议都一致:
推荐50岁以上健康成年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优选Shingrix。
而且,即使你以前得过带状疱疹,也建议接种,因为病毒不会“仁慈”,它可能二次发作。
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
Shingrix的接种方式是:两针,间隔2-6个月。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1年的研究,Shingrix的保护效力在接种后4年仍保持在85%以上,至少可保护7年以上,目前尚无明确的“最佳加强针时间”,但研究正在进行中。
也就是说,打一套疫苗,至少能保你一个“七年之痒”。而且相比起一次发病可能造成的痛苦和费用,这笔“免疫投资”几乎稳赚不赔。
说到疫苗,很多人脑子里先冒出三个字:“会不会?”
放心,Shingrix不是活病毒疫苗,不会造成病毒感染,即使免疫力低的人也可以接种。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发热、头晕、乏力;少数人可能有短暂肌肉酸痛或轻度过敏反应。但大多数症状在1-3天内自行缓解,且远低于带状疱疹带来的痛苦。
虽然疫苗推荐给50岁以上人群,但以下几类人群尤其建议尽快接种:
有家族史的人:带状疱疹有一定遗传倾向;患有糖尿病、慢阻肺、心脏病者:免疫力下降,风险更高;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曾经得过带状疱疹的人。如果你属于这些群体之一,请不要再观望了,越早接种越好。
这是门诊常见问题:
吃药可以打吗?一般药物不影响疫苗接种,但若在使用免疫抑制类药物,建议咨询医生。感冒了能打吗?
建议等感冒痊愈后再打,避免影响免疫反应。打完疫苗能洗澡吗?
可以,只要注射部位保持清洁干燥。
这个问题,咱们得说实话:目前Shingrix疫苗属于二类疫苗,价格较高(约1600-1800元/两针),部分城市纳入医保或单位体检福利中,但大多数情况下需自费。
但请你算一笔账:
一次带状疱疹发作的医疗费用+请假损失+可能几个月的神经痛,远超这点疫苗费。
更重要的是,健康不打折,预防永远比治疗划算。
打不打疫苗,最终是你自己的选择。但科学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
如果你已经年过半百,不妨认真问问自己:
“我能承受一次带状疱疹的痛吗?”
“我愿意用7年的安心,换一次简单的接种吗?”
答案,其实已经写在你心里了。
①.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技术指南(2023年版)》.
②. Lal H, Cunningham AL, Godeaux O, et al. Efficacy of an adjuvanted herpes zoster subunit vaccine in older adul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 372(22): 2087–2096.
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与免疫》2022年第28卷第3期.
④.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50岁及以上人群带状疱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1.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师浅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