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月其迈,时盛岁新。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局之年,四川林草系统紧紧围绕“三个三”工作总体思路和“两业并举、双轮驱动”总体战略,以“天府森林四库”建设为总抓手,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总牵引,秉持育林兴绿之志,融汇和谐共进之魂,在巴山蜀水间描绘出生
文/张学敏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局之年,四川林草系统紧紧围绕“三个三”工作总体思路和“两业并举、双轮驱动”总体战略,以“天府森林四库”建设为总抓手,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总牵引,秉持育林兴绿之志,融汇和谐共进之魂,在巴山蜀水间描绘出生态文明美丽四川的林草新画卷。
厚植生态本底 绘就绿野丹青
“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翠云廊300余里的古道上,1.2万余株郁郁葱葱的柏树傲然挺立,宛如一条绿色的长廊,穿越时空,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勇气。
每一株古柏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为了守护这片珍贵的绿色遗产,广元市政府制定离任审计与交接制度,将植柏护柏的传统智慧制度化。绵阳、广元、巴中、南充等地建立协同保护机制,共同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在一任接一任的守护中,古树愈发茁壮葱茏,“三百长程十万树”成为了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在翠云廊的守护之外,四川省林草系统全面发力,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迈进。省政府调整设立了省绿化委员会,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全面建设,一系列国土绿化规划和防沙治沙规划出台实施。在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不断推进,退化草原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同时,四川省不断扩大森林可持续经营,范围达到33个单位。完成草原健康和退化评估,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成效评价,实施人工种草、天然草原改良、封育围栏建设等措施,有效提升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数据显示,近年来,四川省完成了人工造林58.6万亩、退化林修复118.8万亩,义务植树近9千万株。综合治理沙化土地55.7万亩、石漠化土地18.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600余万亩。这些数字背后,是四川省林草系统的不懈努力,也是全省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守护的成果。
冬日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静谧的山林中,偶尔传来野生动物踏雪而行的细碎声响,那是大自然最原始、最动人的乐章。在这片被雪覆盖的天地里,野生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正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它们宁静而自由的生活。
△大熊猫国家公园
这一幕折射出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优越,更体现了四川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不懈努力。为了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四川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举措。
2024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成效评估工作顺利完成,一系列专项实施方案和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方案相继出台。在栖息地修复方面,四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共修复大熊猫栖息地9万余亩,设立界碑界桩3646个,有效扩大了大熊猫的生存空间。
此外,四川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工作,修复自然保护地182万亩,建设生态廊道4.8万亩,为野生动植物的迁徙和繁衍提供了更多可能。
生态本底不断夯实,绿色底蕴愈发深厚。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这是巴蜀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也是建设大美四川看得见的未来。
奏响发展乐章 驱动绿色引擎
走进乐山市沐川县大楠镇白云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一座座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赤松茸破土而出。基地负责人邓春燕一边忙碌,一边分享着丰收的喜悦:“现在这片土地20多亩,每天都有500多斤的采摘量,预计今年总产量能达到8万 多斤。”
赤松茸以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市场上备受青睐。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不仅盘活了白云村的闲置土地,还带动了村民就近务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真正实现了“一地生多金”。
在广元市青川县石坝乡,中药材种植同样风生水起。三台村黄连种植基地内,工人们正忙着管护黄连,一片繁忙景象。“黄连生长喜冷凉、湿润、荫蔽,石坝乡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黄连。”基地负责人李福兵介绍说。
如今,以石坝乡中药材种植为代表,青川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8.1万亩,年产量1.8万吨,年产值达13亿元,带动2.9万余人直接从事林下中药材种植,助农人均年增收4500元以上。
不论是抢占“鲜”机的山中“菇”事,还是“乡村振兴协奏曲”的金色旋律,都是四川解锁森林宝库、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
2024年,四川勇立潮头,在全国率先提出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四库”、高水平打造“森林四库”示范省目标。全省林草系统积极推进“三绿”并举、“四库”联动、“三效统一”,努力实现“蓄水于山、摇钱于树、藏粮于林、固碳于木”,释放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巨大潜能。全省林粮产量高达1450万吨,产值超1700亿元。
绿水青山间,“天府森林四库”多元价值不断展现。计划到 203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2.65亿亩,森林蓄水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2.2万亿元,“林粮”经营面积达到1亿亩,森林碳储量达到10亿吨,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资源和重要支撑。
△剑阁县林下养殖土鸡产业园
筑牢安全屏障 守护绿水青山
清晨阳光穿透薄雾,洒向凉山州盐源县洼里乡新街子村的防火卡点,两名机动巡逻队的成员正进行换班交接。身旁摩托车上搭载着的喇叭和音响,持续不断地播报着防火知识与口号,一面印有“森林草原防灭火军警民联合巡逻队”的旗帜在风中猎猎 飘扬。
在凉山的各个乡镇,防火工作正以一种深入肌理的方式展开。“老乡,你家里有没有张贴明白卡、责任书……”各包村干部爬山入户入院,一对一地进行防火提示,开展巡查、督导、摸排等工作。
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役。通过防火巡护,四川织就了严密的防火安全网,全年共排查并整治了2.1万个风险隐患,严厉查处了3000余起违规野外用火行为。上山入户的宣传活动,让防火意识深入人心,反面典型的持续曝光,敲响了警钟。
在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方面,四川同样不遗余力。防治林业有害生物691.9万亩,除治病(枯)死松树128万株,6个县级松材线虫病疫区和33个乡镇疫点被成功撤销,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被控制在1.56‰的低位。同时,响应中央环保督察的整改要求,构建起行业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的全链条责任体系。全面排查风险隐患点位,及时整改相关隐患问题,确保了行业安全生产稳定的大局。
林草火灾的阴霾被有效驱散,有害生物防治的战役取得了显著成效,四川绿色家园的安全屏障正愈发坚实,林草资源的健康防线更加稳固。
改革激活潜能 创新赋能未来
在绿意盎然的成都平原,一场关于林草建设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林业职业经理人小李正忙碌地穿梭于市郊的一片林地,指导着合作社成员进行科学林木管理。
近年来,成都紧紧抓住明晰产权、盘活资源的根本任务,以集体林地“三权分置”为突破口,深入推进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市公园城市局创新构建的“林业共营制”2.0新模式,让林地股份合作社、林业职业经理人以及多元经营主体紧密合作,共同为林业生态资源的盘活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系列创新改革加持,成都市生态改革红利正加速释放,推窗见景、步步见绿的优美城市形态正绽放夺目光彩,成为探路都市现代林业改革的新实践、新样板。
2024年,四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浪潮持续涌动。四川省委办公厅与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四川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系统部署了集体林改的八项重点任务。持续聚焦“林改四问”和“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守正创新,将集体林改的新蓝图加速转化为生态与富民并进的生动实践。
金融机制创新的春风,同样在这一年里吹绿了林地。“生态项目可以融资了!”近日,四川省剑阁县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得全省首笔GEP质押贷,贷款金额为490万元。该笔“生态价值贷”的成功落地,是四川省践行“两山”理论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金融资本的精准滴灌下,四川林草建设生态文明事业的引擎被全面激活。省林草局携手6家金融机构出台支持“天府森林四库”的政策措施,一系列林草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中央财政专项项目等资金的落实与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如春风化雨,资本的进山入林,为盘活林地资源、林农致富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的火花在巴蜀大地上不断涌现。四川林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批成立,科技示范样板行动、林木种苗保障行动启动实施。10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新建9个省级林草创新平台,共同加速了林草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让科技之智成为提升发展之质的关键力量。
△开江县普安镇红花山油橄榄品比园林下育苗
夯实基石柱梁 护航绿色征程
“现在办业务是越来越方便了!以前要跑好几个窗口,现在排一次号、跑一个窗口就能全部办完,省时省心!”在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正高效协助群众快速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引得众人纷纷感叹。
数字桥梁搭建起林业服务的快车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每一份便捷都是对民生的深切关怀。2024年,四川林草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服务重大项目、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等方面,积极服务大局和企业群众。通过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一网通办”“省内通办”等创新模式,高效办理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
机构建设与服务保障并驾齐驱。德阳市恢复单设林业局,14县恢复单设林草主管部门,各地恢复设立乡镇林业站490个,全省林草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绿色治理的新篇章也在“林长制”的高效推动下畅意书写。“三单一函”工作机制的完善,考核结果应用的强化,让林长制不仅停留在文件上,而是真正落地生根。2024年,全省首次实现林长制专项督查全覆盖,各级林长累计巡林超370万人次,解决林草问题6.6万余个。“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不断深化,正义之盾更加坚实。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再扬帆。展望2025年,四川林草将以“天府森林四库”建设为总抓手,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总牵引,奋力谱写四川林草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贡献四川智慧和四川方案。
《绿色中国》 A(上半月) 2025年02月号
来源:绿色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