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阳光洒满校园,近日,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周活动圆满落幕。从书包整理到田间采茶,从家庭家务到社区服务,六个年级的学生在沉浸式劳动体验中解锁成长新技能,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五育并举" 的生动课堂,书写着新时代劳动育人的温暖篇章。
五月的阳光洒满校园,近日,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周活动圆满落幕。从书包整理到田间采茶,从家庭家务到社区服务,六个年级的学生在沉浸式劳动体验中解锁成长新技能,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五育并举" 的生动课堂,书写着新时代劳动育人的温暖篇章。
一年级:整理书包里的"整齐魔法"
"课本放左边,作业本靠右边,水杯雨伞要归位!" 一年级的整理书包大赛现场,萌娃们跟着老师的收纳口诀快速行动,小胖手在书包里翻飞,不一会儿,凌乱的课本、文具便在分类隔板中 "安家落户"。当看到自己的书包从 "小马虎百宝袋" 变身 "整齐魔法盒",孩子们举着书包原地转圈,脸上洋溢着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以前都是妈妈帮我整理,现在我能自己搞定啦!" 一(3)班张同学的话,道出了 "劳动启蒙课" 的重要意义 —— 让自理能力从 "被照顾" 走向 "我能行"。
二年级:家务初体验的"第一次" 感动
二年级的"家务小超人" 行动中,孩子们用劳动相册记录下人生多个 "第一次":有的蹲着擦地板时摔成 "小花猫",却笑着展示锃亮的瓷砖;有的在妈妈指导下叠出人生第一件 "方形 T 恤",领口歪歪扭扭却郑重地放进衣柜;还有的对着鸡蛋研究十分钟,终于成功剥出完整蛋白时惊呼 "原来要先敲裂缝再慢慢剥"。更令人惊喜的是废旧物品改造环节,酸奶盒变成笔筒,洗衣液瓶化作小花盆,孩子们在 "断舍离" 中懂得 "劳动创造美" 的真谛,家长们纷纷在班级群留言:"孩子主动洗碗时,突然发现他长大了。"
三年级:校园里的"美容师天团"
手持小扫帚、拎着喷壶的三年级"校园美容师" 们,用行动诠释 "责任" 二字。他们分组承包校园绿化带,蹲在草丛里捡拾落叶时像寻找珍宝般专注,给瓷砖墙 "洗脸" 时踮脚擦拭的模样格外认真。"以前觉得打扫卫生是值日生的事,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现在发现维护美丽校园是每个人的责任。" 三(5)班李同学边给桂树浇水边说。当看到自己负责的区域变得干干净净,孩子们蹦跳着在劳动记录卡上画下笑脸,劳动意识正通过亲身体验悄然扎根。
四年级:塑料瓶的"环保变形记"
在四年级"创意改造大师" 课堂,废弃塑料瓶经历了神奇的 "华丽转身"。有的被剪成镂空花篮,缠绕上彩绳变成桌面摆件;有的切开瓶身种上多肉,成为会 "喝水" 的自动浇花器;还有的串联成 "塑料瓶彩虹墙",为教室增添一抹灵动的绿色。最令人叫绝的是用塑料瓶制作的 "水培种植箱",学生们在瓶身钻孔种下绿萝,观察根系生长过程,将劳动与科学探究结合。"同学们举着自己的"环保作品",眼中闪烁着创新的光芒。
五年级:社区里的"双向温暖"
走进社区怡然新村的五年级"社会小公民" 们,上演着劳动与传承的动人场景。小志愿者们兵分两路:一队拿着垃圾分类宣传画,蹲在长椅旁给老人讲解 "蓝绿红灰" 四色分类法,用童趣十足的漫画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另一队围坐在老党员李爷爷身边,听他讲述几十年前"肩挑手扛修南湾湖大坝" 的劳动故事。"爷爷,您手上的老茧就是劳动留下的勋章。" 当孩子们轻轻抚摸老人的手掌,皱纹里的岁月与童真的目光交织,劳动精神在代际对话中完成传承。社区负责人感慨:"孩子们带来新观念,老人们传递老传统,这才是真正的双向奔赴。"
六年级:茶田间的"非遗成长课"
在浉河港茶村的非遗工坊,六年级"成长挑战营" 开启了一场与传统劳动的深度对话。茶园里,采茶少年们腰挎竹篓,跟着制茶师傅学习 "一芽一叶" 采摘法,指尖在茶树上翻飞时,才发现 "轻提慢放" 的技巧里藏着千年茶文化的智慧。手工剪纸课堂上,孩子们对着红纸犯难:"老师,我的花瓣剪歪了!" 非遗传承人笑着鼓励:"歪斜的线条里藏着你们的灵气,这就是最好的创意。" 当看到自己参与制作的手工茶饼贴上 "小小制茶师" 标签,听到剪纸作品被夸 "充满童真拙趣",孩子们真正理解了 "劳动不仅是技能,更是文化传承"。
劳动教育:播下一生幸福的种子
"从整理书包的微习惯,到服务社会的大担当,劳动教育周的每个场景都是育人的活字教材。"学校负责人在总结会上表示,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十个一" 成长计划,构建 "家庭 — 学校 — 社会 — 自然" 四维实践场,让学生在 "做中学" 中培育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淬炼劳动精神。正如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正通过具象化、生活化的劳动实践,让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的观念深植童心,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镜头里的校园光影流转,镜头外的成长故事正在书写。在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实践中,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成长内涵。我们期待更多校园能将劳动教育编织进教育的经纬,当厨房的灶台、校园的花圃、街道的转角都化为劳动教育的现场,当每一次俯身播种、每一次携手协作、每一次创意迸发都被赋予成长的价值,教育便完成了最本质的回归——培养既有知识厚度又有实践能力,既具创新思维更懂奋斗意义的时代新人。这或许正是劳动教育最动人的答案:在双手触摸生活温度的过程中,让成长扎根于大地,让未来绽放于躬行。
编辑:凯升融媒
来源:信韵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