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莫沙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于2023年6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因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贫血【1】。与目前广泛使用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不同,培莫沙肽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聚乙二醇(PEG)化促红细胞生成素模
培莫沙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于2023年6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因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贫血【1】。与目前广泛使用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不同,培莫沙肽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聚乙二醇(PEG)化促红细胞生成素模拟肽(erythropoietin mimetic peptide,EMP),能够延长给药间隔至一月一次给药【2】,相比短效rHuEPO的每周1~3次给药,有助提高肾性贫血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有利于肾性贫血的长期管理。
然而,培莫沙肽为何能实现一月一次给药?仅仅是因为PEG修饰带来的半衰期延长吗?本文将对培莫沙肽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探讨其实现长效给药的背后原因。
三代PEG修饰有效延长半衰期
传统短效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的半衰期分别为19.4和6.8小时,需要每周1~3次给药【3】。培莫沙肽采用三代分支型PEG 修饰技术,能够有效延长半衰期至70小时左右【2】,从而延长给药间隔。其单次给药后的药时曲线显示,培莫沙肽在透析和非透析患者中的半衰期与健康受试者接近(表1),且基本在2 周左右被完全清除(图1)【2,4】。
表1. 0.025~0.08 mg/kg剂量培莫沙肽
在不同人群体内的消除半衰期(T1/2)【2】
图1.培莫沙肽(0.05mg/kg)单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4】
研究揭示培莫沙肽的长效作用并不仅仅因为半衰期延长,还与延长EPO受体结合时间等机制有关【5】
《转化医学杂志》(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培莫沙肽的长效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与rHuEPO和达依泊汀α注射液相比,培莫沙肽在体外与具有促红作用的EPO受体(EPOR)的结合更稳定且持久,其在EPOR上的滞留时间约为rHuEPO的6.4~6.8倍(表2),从而可以持续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以生成红细胞。
表2.不同受试药物与EPOR的结合特性【5】
体外研究显示,与rHuEPO相比,培莫沙肽表现出更强的维持人红系祖细胞UT-7细胞增殖和抑制UT-7细胞凋亡的能力。不仅如此,培莫沙肽处理的UT-7细胞在药物停用后表现出更强且更持久的EPOR表达,这种增强的EPOR表达有助于培莫沙肽在药物停用后维持UT-7细胞的存活,从而促进UT-7细胞增殖和分化为成熟红细胞。
研究显示,等效剂量下,培莫沙肽在小鼠BaF3-hEPOR细胞中能显著维持下游信号通路中ERK1/2 MAPK和STAT5的磷酸化水平,持续时间长于rHuEPO。总之,培莫沙肽通过促进EPOR结合的稳定性,并维持EPOR在细胞表面的表达,持续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从而延长其促红效应。
健康小鼠单次给药实验:血红蛋白呈剂量依赖性升高且持续14天【5】
研究显示,在健康小鼠中单次皮下注射0.08和0.16 mg/kg的培莫沙肽后,外周网织红细胞在第4天显著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比容在第6天呈剂量依赖性显著增加,并持续至第14天。并且与短效ESA(ESPO3000)相比,培莫沙肽在小鼠体内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促红效果(图2)。
图2.健康小鼠单次给药后的血红蛋白(HGB)变化【5】
考虑到培莫沙肽在小鼠体内比在人体内的清除要快得多,因此,培莫沙肽在动物实验中展示的长效性支持其在人体内每月一次给药。
健康受试者单次给药试验:血红蛋白升高持续近30天【4】
针对健康受试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相比安慰剂,培莫沙肽(0.05mg/kg)单次给药后,血红蛋白浓度在给药后迅速升高,约7天达峰,相对基线的平均最大增幅在10~15g/L,之后HGB水平逐渐下降,直到给药后28天仍比基线水平高5g/L左右(图3)。
图3.健康受试者中培莫沙肽(0.05 mg/kg)和安慰剂单次给药后血红蛋白浓度变化曲线【4】
与此同时,网织红细胞计数在给药后迅速升高,在给药后约9~11天达到最大增幅,之后缓慢下降,约在给药后18~21天回到基线水平。
II期临床研究证实培莫沙肽具有PK-PD双延长效应【5】
两项分别针对透析和非透析CKD贫血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中,患者接受了不同剂量(0.025 mg/kg、0.05 mg/kg、0.08 mg/kg)的培莫沙肽治疗,并进行每4周1次的6次给药。首次给药后可调整剂量以维持HGB水平在10.0-12.0 g/dL的目标范围。
透析患者中,首次给药后0.05 mg/kg和0.08 mg/kg剂量组在第2周出现剂量依赖性的显著上升,并在第4周保持高于基线。第2次给药后,三个剂量组的HGB水平均显著上升,约在第5次给药时达到目标范围(图4)。
非透析患者中,首次给药后第2周,所有剂量组HGB水平均有上升,且上升幅度与剂量成正比。第4周,HGB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上升趋势,且在第2次给药后,各剂量组的HGB增加幅度趋于相似,并稳定在目标范围内(图4)。
图4.各治疗组血红蛋白相对于基线的平均变化曲线【5】
在透析和非透析CKD患者中,网织红细胞计数均在首次给药后2周开始增加,并呈剂量依赖性变化,在4周后恢复到基线水平。在第2次给药以及随后的剂量调整之后,三个剂量组的网织红细胞计数上升趋势变得相似。
共26例透析或非透析患者参与了药代动力学(PK)研究。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随剂量增加而升高,培莫沙肽在透析和非透析患者体内的消除半衰期接近,大约在70小时左右(图5)。
图5.首次给药后培莫沙肽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5】
(A:非透析患者,B:透析患者)
I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培莫沙肽在透析和非透析CKD贫血患者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并维持血红蛋白水平。培莫沙肽的PK-PD双延长特性通过HGB反应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得以体现,支持其每月一次给药。
III期临床研究证实培莫沙肽一月一次给药安全有效
两项关键III 期临床研究证实了培莫沙肽在透析和非透析CKD 贫血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其中,针对透析患者贫血的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III 期临床研究显示,对中国透析患者的贫血治疗而言,每月1 次皮下注射培莫沙肽与常规每周1~3次短效 rHuEPO给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当;在所有预设的亚组中,培莫沙肽的非劣效性一致,甚至表现出优效性趋势。在52 周研究期间,培莫沙肽组的平均HGB水平保持在目标范围内,整个研究期间HGB较基线的平均变化维持在± 1.0 g/dL以内,表明一月一次给药能够持续稳定促红(图6)。且耐受性良好,未报告重度过敏反应,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相比对照组更低【6】。
图6.透析患者III期研究期间每个访视点平均Hb水平变化(PPS)【6】
针对非透析CKD 贫血初治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III 期临床研究也表明,培莫沙肽每月给药1次在疗效上非劣于短效rHuEPO每1~2周给药1次(图7),甚至在升高HGB和维持HGB达标方面展现出更优的趋势,且没有出现新的安全性问题,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和心血管AE 发生率均更低【7】。
图7.非透析患者III期研究期间每个访视点平均Hb水平变化(FAS)【7】
【结语】
2025年1月发布的《指导肾性贫血患者自我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中指出,我国肾性贫血患者用药依从性现状较差,可能与工作时间冲突、记忆力减退、药物负担重、担心药物相互作用、药丸较大吞咽困难、注射频率高等因素有关。而使用半衰期较长药物(如培莫沙肽等长效ESAs)可延长用药间隔、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8】。
培莫沙肽采用三代分支型PEG修饰技术,有效延长半衰期。最新研究还揭示了其能够通过增强与EPO受体结合的稳定性、维持EPO受体表达及下游信号持续激活,从而实现长效促红细胞生成。培莫沙肽仅需每月1次皮下注射给药,相比短效ESA能够大大减少患者注射次数和注射痛苦,以及频繁就诊带来的不便,同时还能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相比口服HIF-PHIs有助减少漏服的可能,因此有助改善肾性贫血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促进Hb达标并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国家药监局批准培莫沙肽注射液上市. https://www.nmpa.gov.cn/yaowen/ypjgyw/ypyw/20230630195113151.html(发布时间:2023-06-30)
【2】培莫沙肽注射液说明书
【3】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指南工作组.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20):1463-1502.
【4】内部研究资料
【5】Ma X, Li Z, Zhang L, et al. Overview of preclinical and phase II clinical studies on Pegmolesatide's long-term erythropoiesis stimulating effect via EPOR-mediated signal transduction. J Transl Med. 2025;23(1):144.
【6】Ping Zhang, et al. Pegmolesat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anem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dialysi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EClinicalMedicine. 2023 Oct 28; 65:102273
【7】Xie,Jianteng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Pegmolesat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Anaemia in Patients with Non-Dialysis Chronic Kidney Disease. Kidney International Reports.2024.https://doi.org/10.1016/j.ekir.2024.12.002. In Press.
【8】指导肾性贫血患者自我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工作组,左力.指导肾性贫血患者自我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中国血液净化,2025,24(1):1-12.
来源:健康食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