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巨头瑞士莲:200年穿越6代,熬过大萧条,在炮火中逆天改命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4:22 3

摘要:从苏黎世老城一家面包店华丽转身,到抵御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从挺过石油危机的冲击,到拒绝雀巢、亿滋等食品巨头的收购——瑞士莲的每一块巧克力里,都淬炼着比配方更隐秘的生存法则。

作 者:刘溪

在瑞士,精准的不只是钟表齿轮的咬合,还有舌尖上37℃的完美融化——那是瑞士莲(Lindt & Sprüngli)巧克力征服世界的温度。

当卡地亚的钻石与香奈儿的香水在橱窗里闪耀时,他们旁边的瑞士莲店铺却让瑞士这个没有可可树的国度,成为极负盛名的巧克力王国。

从苏黎世老城一家面包店华丽转身,到抵御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从挺过石油危机的冲击,到拒绝雀巢、亿滋等食品巨头的收购——瑞士莲的每一块巧克力里,都淬炼着比配方更隐秘的生存法则。

这个近200年历史、穿越6代家族传承的品牌,如何一次次穿越周期?又如何在危机中练就逆势增长的能力?

工业革命中的“奢侈品叛徒”

19世纪初,瑞士苏黎世老城的一家面包店里,年轻学徒大卫·史宾利(David Sprüngli-Schwarz)正揉着面团。

他并不知道,自己勤勉的面包师生涯,竟会为一个糖果王朝埋下伏笔。

店主去世后,其遗孀将店铺卖给了表现优异的学徒大卫。大卫的儿子鲁道夫·史宾利(Rudolf Sprüngli-Ammann)长大后,远赴欧洲各地的糖果作坊学艺,带回了最前沿的甜食技术。

1845年,这对父子在苏黎世创立瑞士最早的巧克力工厂之一。欧洲人饮用苦涩可可饮料的历史,被悄然改写。

1847年,他们的作坊里,两座笨重的手动研磨机昼夜运转,三位老师傅凭借经验把控可可豆的火候与细度,制作巧克力。每年约500公斤产量的巧克力,让当地贵族趋之若鹜,甚至销往巴塞尔、卢塞恩等地。

1851年,鲁道夫扩建工厂,引进水力驱动的研磨机,效率提升。1862年,订单从德国飞来。1867年,在巴黎世博会获得银奖的鲁道夫的工厂,年产量提升至3吨。1875年,他们的工人已经达到120人。

然而,一场“大考”悄然降临。

1873年,欧洲陷入“长萧条”——生产过剩、金融恐慌与高关税贸易壁垒,让经济陷入寒冬。但鲁道夫发现,在中产与富人的下午茶桌上,巧克力依然不可或缺。“当经济衰退时,更要虏获有钱人的味蕾”,这个反直觉的洞察,让他们在风暴中站稳脚跟。

1879年,伯尔尼一位痴迷可可的药剂师之子——鲁道夫·莲(Rodolphe Lindt),正捣鼓一台被同行讥讽效率低下的装置。这台精炼搅拌机经过72小时不间断研磨,竟可以让原本粗糙的巧克力变得如丝绸般顺滑。

当鲁道夫的儿子——24岁的小大卫·史宾利(David Rudolf Sprüngli)尝到第一批细腻丝滑的样品时,他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未来。

然而,他的弟弟约翰·鲁道夫·史宾利(Johann Rudolf Sprüngli)却坚持手工匠艺,他坚信奢侈品的灵魂在于温度,而非机器。

两位继承者的分歧将家族命运推到了十字路口。

面对这场“机器与匠心”的抉择,父亲鲁道夫·史宾利做了一个大胆决定——1892年,他将公司一分为二:长子执掌巧克力业务,用机械化征战世界;次子继承Confiserie Sprüngli的高端糖果业务,专注瑞士本土高端市场。

1899年,分家七年后,小大卫·史宾利以150万法郎(相当于今日数千万欧元)的高价,收购了代表未来的精炼工厂和专利。他将“Lindt”(瑞士莲)金字招牌收入囊中,精炼专利让巧克力丝滑如绸,还让成本直降43%,产能激增。

短短十年间,他们的产能从400吨跃升至4800吨,利润率近乎翻番。彼时,欧洲殖民地的扩张为巧克力开辟了新市场。在热带种植园与欧洲沙龙之间,一条用可可豆铺就的全球贸易网络正在形成。

1905年,瑞士莲纽约旗舰店开业当天,货架被抢购一空;1910年,香港怡和洋行的订单让瑞士莲的红色金箔包装成为远东上流社会的身份象征。

百年后回望,这记分家妙手,既化解了兄弟阋墙之危,更成就了两个百年传奇——一边是征服世界的巧克力帝国,一边是苏黎世老城永不褪色的甜蜜记忆。

世界大战与大萧条中的逆势崛起

当1914年的战火席卷欧洲时,瑞士莲正深陷三重危机:德国工厂的配方窃取案让独门工艺外泄(1908)、加纳可可种植园亏损28万法郎,吞噬全年1/3利润(1911)、苏黎世大罢工导致产能暴跌37%(1912)。更致命的是,战争爆发后其德法市场出口量骤降52%,这个百年品牌似乎注定要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谁料,瑞士莲却上演了一场绝地反击。

1914年战争爆发前夕,当欧洲巧克力商还在为飞涨的可可价格发愁时,瑞士莲早已秘密囤积了4200吨可可豆——这相当于当时全球3.7%的年产量。

这一神来之笔要感谢其3年前的血泪教训:1911年种植园惨败后,瑞士莲启动“去农业化”战略。1912年,伦敦可可价格暴涨68%时,瑞士莲通过瑞士央行将40%外汇储备转为可可豆现货。1913年,他们获得政府批准的免税仓储配额,在阿尔卑斯山军事要塞改建恒温仓库来存放可可豆。

1913年,当战火切断供应链时,这些每吨仅£94的低价库存(仅为战时市价的54%),让瑞士莲一举拿下盟军70%的军用订单,完成了从糖果商到战时供应商的华丽转身。

瑞士莲并没有被军需订单冲昏头脑:国外市场受阻,提升内需是关键。

瑞士作为中立国,国内消费需求较为强劲。面对可可豆进口受限,瑞士莲在1916年推出Lindt Cream,通过“牛奶占比提升+延长精炼时间+调整温度曲线”工艺,用更少的可可豆造出了更丝滑口感的巧克力,市占率暴增17%,成为公司的摇钱树。1920年全球首款常温柔韧型牛奶巧克力棒,在瑞士莲问世,再次大卖。

十年间,瑞士莲研发投入逆势增加20%,7项专利助推销售额从1914年的120万瑞士法郎飙升至1925年的280万瑞士法郎(剔除通胀实际增长35%)。当别人在炮火中退缩时,瑞士莲却用智慧和创新,书写了一个帝国的崛起,市场占有率从1915年的31%提升至1920年的48%。

1929年到1939年,全球经济再度陷入深度衰退,瑞士莲却再次逆流而上。

面对全球需求的萎缩和瑞士法郎升值带来的出口压力,瑞士莲瞄准富裕阶层,推出“入口即溶”的Lindor系列奢华巧克力,开辟出一片新的高端市场。同时,瑞士莲建立“可可豆价格对冲模型”,比华尔街早5年运用金融工具降低原料波动,将公司毛利率维持在49%(行业平均42%)。

在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球经济陷入混乱,物资短缺成为常态。瑞士莲却早已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战时,小大卫·史宾利的儿子瓦特·史宾利(Walter Sprüngli)一直驻守在工厂。面对糖的短缺,瑞士莲用蜂蜜替代,甚至创造了独特的风味。

其次,他们生产的军用巧克力,每100克含有4000卡路里的能量棒,成为黑市硬通货。盟军士兵用瑞士莲巧克力棒换取当地人的信任,而纳粹军官则偷偷用它贿赂边境守卫。

除了生产优化和销路拓展,能让瑞士莲穿越周期的密码,写在员工的福利簿上。

当多数企业在危机中降薪时,瑞士莲却给出高于瑞士行业15%的薪资。二战期间,为了保证员工的日常生活。在法郎贬值35%时,瓦特决定以黑市硬通货——巧克力抵付部分工资(1公斤巧克力可换3公斤面粉),好让员工获得更多的物品。在政府严格配给制下,公司每月还为员工家庭提供5公斤食品包。

这一特殊的“甜蜜策略”,让员工留存率达92%(远超行业65%)。这种福利配给甚至一直持续到现在,直到今天瑞士莲的员工仍有每月免费巧克力配额。

为了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瑞士莲从1950年就坚持为员工子女教育买单——中小学学费报销50%,专科大学获得每年3000瑞郎(约合2.2万元人民币)。1958年,瑞士莲推出的退休金计划(公司额外缴纳薪资的8%)堪称行业“黄金标准”。在2008金融危机时仍坚持兑现——当年公司利润下滑12%,却分文未减养老金缴存。

奉行“终身雇佣”制度的瑞士莲,希望保障好每一个员工的利益,哪怕疫情期间也坚守不裁员的承诺,还在2020年给工厂员工加发10%奖金。

这种“宁亏利润不亏人才”的执念,铸就了公司9.2年的惊人平均工龄(行业仅4.5年),让每一代瑞士莲工匠都能心无旁骛地打磨那0.1℃的温度精度,维持一贯的好产品。

当短视者计较人力成本时,智者早已将员工忠诚酿成了最厚实的竞争壁垒。

瑞士莲坚持内部培养机制,75%的管理岗位由基层员工晋升而来——其现任生产总监,30年前还是个揉巧克力的学徒。瑞士莲的每位员工(包括CEO)都需掌握巧克力工艺,生产线工人的味蕾建议也能直达研发室。

瑞士莲的接班人必须通过18种可可豆产区的盲试(规定时间内品尝18种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可可豆,然后说出产地、年份信息等,误差率低于5%),具备食品科学或商业管理学位,且在工厂轮岗2年,随后在海外市场积累3年以上管理经验。

接班人必须对公司历史中的危机与应对烂熟于心,还需提交5年战略规划在董事会答辩。除了这些考核,他们必须到一线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积累经验。

带着成长的心态,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每一次新的危机都成为瑞士莲成长的契机。

新挑战中的新成长

1974年的石油危机像一勺滚烫的可可浆,浇醒了瑞士莲的能耗危机。苏黎世工厂的工程师们连夜改装生产线,用锅炉余热回收系统把能耗压降9%,在危机中保持了利润水平。

1998年,瑞士莲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吞下旧金山的Ghirardelli——这枚价值1.2亿美元的“金门大桥”巧克力,瞬间把北美市场份额撬高7个百分点。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奢侈品需求同样下滑,瑞士莲削减了22%的广告支出。但公司的研发支出占比却维持在9.3%,很快为健康人定制的Excellence 99%黑巧诞生,瑞士莲在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中稳定了公司的利润。

还没等瑞士莲从经济危机中缓过神来,2010年,全球食品巨头亿滋国际(当时仍为卡夫食品)就向他张开了血盆大口。

瑞士莲利用“毒丸计划”(股权防御),开启了教科书级别的反击。

他们不仅公开声明“绝不出售”,更亮出了精心设计的防御底牌:用双重股权锁死控制权,让亿滋即便买下流通股也无法夺取控制权(家族手握23%记名股掌控投票权拥有加倍的控制权,剩余流通股投票权被阉割);持股想要超过5%必须经董事会同意;甚至搬出瑞士法律中的优先回购条款作为最后防线。

与此同时,瑞士莲疯狂提升自身价值,它带着Lindor松露巧克力横扫高端市场。并且用中国业绩年增18%的亮眼成绩获得了股价飙升。当亿滋发现要吞下这颗巧克力得付出天价时,只能悻悻转向更便宜的吉百利。

瑞士莲之所以能在巨头吞并中全身而退,还要“感谢”雀巢的“锤炼”。

1993年瑞士莲上市后,雀巢通过二级市场收购其4.9%股份。CEO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要么被吞并,要么杀出一条血路。”

CEO连夜启动“护城河计划”:他们首先祭出法律武器,向瑞士反垄断机构提交申诉,成功争取到6个月的缓冲期,这期间瑞士莲做了三件事:将研发投入从5%提至7%,加速Lindor球状巧克力的工艺突破;在《新苏黎世报》刊发“独立宣言”;秘密引入瑞士银行作为白衣骑士投资者。最终,雀巢知难而退。

这场攻防战最终写入瑞士商学院的反收购经典案例。

巨轮的航道上从无永恒平静。刚躲过巨头收购的硝烟,瑞士莲又迎面撞上疫情的惊涛骇浪。

2020年,全球门店陆续闭店,可可豆运输船被困在港口,但这家百年老店却以三记妙招破局:

化整为零:将Lindor球巧装入家庭共享罐,让隔离中的团聚甜入舌尖——电商销量暴涨45%;

以巧为药:2021年推出含锌+维生素D的“免疫黑巧”,把健康焦虑变成订单(上市首月售罄);

另辟蹊径:CEO迪特尔·韦斯科普夫押注数字化转型,直播间里米其林厨师演示巧克力料理,线上营收首次突破10亿瑞郎大关。

当2022年阿德尔伯特·莱希纳接过巨轮的舵盘时,瑞士莲的股价已比疫情前高出23%——这艘巧克力巨舰,又一次把危机熬成了新传奇。

穿越周期的“甜蜜哲学”

如今回看瑞士莲走过的近200年,可谓一部关于商业韧性的启示录。它用丝滑的口感诠释了一个硬核真理:真正的百年企业,擅长把危机熬成风味的层次感。

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到数次金融危机的寒潮;从巨头的虎视眈眈,到疫情等无休止的变动——瑞士莲始终有破局的策略:用稳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对冲市场波动,用新兴的市场撑起陨落的过去,用高效的供应链来提升毛利,用成长的心态应对每一场危机……

企业要走过周期,短期看策略,长期看品格。

这些策略一次次成功的根本,是企业用“人文温度对抗资本逻辑”的品格。真正的商业成功不是闪电战,而是一场需要代代坚守的马拉松。把对巧克力的热爱刻到每一个员工(从CEO到清洁工)的心里,再把对员工的珍惜刻在制度的基因里,才是瑞士莲穿越周期的压舱石。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