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宝斋长期致力于古籍的整理与出版,不仅研制出堪比宣纸之美又可上机印刷的纸张,而且攻克了矿物原料代替油墨的难关,首次采用独家“善本延印”高仿真影印技术,原生态呈现善本原典面貌,印制了《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在版本、印刷、颜料、书衣、装帧、纸张、制作等七个方面,做到
华宝斋长期致力于古籍的整理与出版,不仅研制出堪比宣纸之美又可上机印刷的纸张,而且攻克了矿物原料代替油墨的难关,首次采用独家“善本延印”高仿真影印技术,原生态呈现善本原典面貌,印制了《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在版本、印刷、颜料、书衣、装帧、纸张、制作等七个方面,做到尽善尽美。其外观感、质感、手感、触感、赢得出版界各项大奖和最高奖,被称为“下真迹一等”,收到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读者的一致称赞和好评,成为各大图书馆趋之若鹜的馆藏品,也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精品图书。
我有幸从华宝斋得到一套程乙本《红楼梦》,书衣采用仿乾隆库磁青蜡纸,静谧、庄重、典雅。书籍装帧采用金镶玉式,古页似金、衬页洁白柔软如玉。四大涵,每涵十册,装帧和印刷之精美,纸张之柔软,字体之清晰,仿佛触摸到了真迹。而且里面有大量的清代人陈其泰读书时写的眉批、红色圈点和批注。陈其泰是道咸间重要的评红专家,红学界把陈评称之为“桐花凤阁评点”,其中不少评语常被研究者所引用。陈评的存在,增加了此版本的信息量和附加价值。
程乙本《红楼梦》作为程伟元、高鹗于1792年修订的版本。此前由于市面上手抄本流传繁简不一,情节互异,误抄误改之处甚多,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苏州萃文书屋以木活字排印,出版《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全本。卷首有程伟元和高鹗分别写的序。在这两个人序中,明确说八十回以后的四十回,为多年“搜罗”所得,“铢积寸累”而成,复“细加厘剔,截长补短,炒成全部”,“镌板以公同好”。并在程甲本的基础上,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复聚集各院本详甲校阅”,重新校对修正近两万字,用木活字再次排版印刷,这就是被世人俗称的“程乙本”。
从程乙本《红楼梦》来看,高鹗确实不是后四十回的作者,他只不过是编辑。在这本红楼梦引言中提到:“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伺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
陈其泰在这个引言后批注说,“后四十回集腋成裘,故多败笔,必须大加删改,方与前八十回相称。但前八十回中,众多失检点应修饰之处,盖脱稿即已传抄,而抄本有多互异,作书者未及琢磨完善。传抄者而不参究精纯,故虽洛阳纸贵,而未为尽善尽美之书也。余于批中皆指出之,意难为之润色,而笔耕无悔,及此,安得有人一一去其疵类而弥其间隙,使阅者快然于心而毫不存余憾哉。”说的是后四十回确实败笔很多,即使前八十回也因脱稿即传抄,而未完善。从中,也完全可以断定高鹗不是后八十回的作者。
程乙本其优点主要体现在文字润色、情节连贯性和人物塑造的合理性上。例如,程乙本对尤三姐的描写纠正了庚辰本中将其刻画为“水性淫荡”的偏差,恢复了其刚烈贞烈的形象。芳官改装为小厮的情节也被调整,避免了人物性格的突兀断裂。此外,程乙本在语言流畅度上有所提升,通过删改重复或矛盾的表述,使叙事更紧凑,如黛玉眉眼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被认为更贴合人物气质。这些改动体现了程高二人对文本的精细校勘,尤其在人物对话和细节处理上,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完整性。
我曾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曹雪芹与红楼梦》写过评论,非常赞同近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程乙本的修订多为文字润色,并未改变后四十回的主体框架,且程高二人的序言与引言均未宣称拥有著作权。也许力挺高鹗是后四十回的作者有诸多反驳理由,但是绝大多数学者认同曹雪芹写完了一百二十回,已经成为红学界的主流看法。
翻开程乙本,先入眼帘并让我很感兴趣的是卷首绣像插图的顺序反映了版本演变与编辑意图。程乙本继承程甲本的二十四幅绣像,采用“前图后赞”的版式,但不同藏本存在差异:中本以绣像冠首,浙本、吴本则将绣像置于序文之后。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不同抄刻者的编排习惯,也可能暗示对人物重要性的不同理解。例如,程甲本绣像中贾宝玉、林黛玉居首,其后依次为元春、宝钗等主要人物,体现了以宝黛爱情为核心的叙事重心。而程乙本对绣像的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青埂峰的石头为第一幅,警幻仙姑与贾宝玉为第二幅,贾母、王夫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李纨、贾兰、王熙凤、巧姐、秦可卿、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妙玉、薛宝琴、尤三姐、香菱、袭人、晴雯等依次排列下去,该简化的简化,该合并的归并(如香菱、袭人合为一图),则可能出于节约版面或突出主要角色的考虑。此外,绣像中部分人物(如元春)的面部被后人篡改,也反映了版本流传过程中的复杂性。总体而言,绣像顺序既是对文本内容的视觉化呈现,也暗含了编者对人物关系和主题的理解,特别是林黛玉的位置很靠后,在薛宝钗之后,可见程伟元和高鹗此时的编辑思想,林黛玉角色的重要性不如薛宝钗,这些细微之处,也成为版本研究的重要线索。
来源:笔人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