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小北报道的两家企业,引发了许多创业者的共鸣。聚焦小分子药物研发的科络思生物,深耕高端仪器设备的费勉仪器,虽处在不同产业领域,却有许多相似之处——都由青年科技人才创办,都处在前沿的科创领域,都经历了创业路上的“上下求索”,也都引领着产业发展的浪潮。
创新创业浪潮中,“从无到有”的故事总是令人心潮澎湃。
最近小北报道的两家企业,引发了许多创业者的共鸣。聚焦小分子药物研发的科络思生物,深耕高端仪器设备的费勉仪器,虽处在不同产业领域,却有许多相似之处——都由青年科技人才创办,都处在前沿的科创领域,都经历了创业路上的“上下求索”,也都引领着产业发展的浪潮。
详细报道请点:“创业的时候,我的博导、老师们都来了”
3个物理学博士的创业故事
机遇,往往源于多重要素的精准耦合。曾经硅谷的崛起,创新智力富集、高端人才集聚、创投资本活跃、成果转化通畅以及创新氛围浓郁,无不是关键要素。如今,那些让人耳熟能详的创新创业故事,正在大江北岸以新的时代叙事方式呈现。
科络思生物创始人陈南先在北大读博后赴美深造,回国后创建了国内首个专注于利用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小分子药物研发的生物科技公司,这项能够改变药物开发领域的“黑科技”,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如今,科络思生物三年完成三轮融资,不仅实现从“一个人的项目组”到估值过亿企业的华丽蝶变,更集聚了一批中国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大咖;
费勉仪器联合创始人欧宏炜博士与两位同门师兄弟,立志打破国内物理实验室先进设备“受制于人”的境地,以创业的激情燃烧彼此梦想,并创新实施“基于标准模块的非标定制”模式,在部分高端仪器领域填补国内空白。从3个人到300余人,从一间办公室到两个基地,从只能进口到反向输出,费勉仪器沿着三兄弟“做不一样的高端国产化仪器公司”的理想奋力前行。
两家企业为何能实现“从无到有”?这既有靠自身把准时代脉搏、抢占创新高地等“内因”,也得益于新区精准政策支持、优化企业服务、构建产业集群强链良好生态的“外因”。把企业重点发展方向的“小齿轮”挂在新区主导产业定位的“大齿轮”上,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握指成拳,合力闯出产业发展新天地。
为何选择新区?两家企业也有共同的答案——新区潜心钻研、耐心倾听、贴心服务,以“三心”对待创新。费勉仪器联合创始人欧宏炜说,“我们的领域比较难懂,一般要做很多前期铺垫和解释,但是新区同事很专业,大家都能听懂对方的需求。”采访中我们经常听到,新区聚焦主导产业培育了一支支专业化队伍,让政府与企业真正实现能对话、有共鸣。
回望过去,新区以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构建起发展基底,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的家底并不十分丰厚。近年来,依托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优势,新区加快攻坚突破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产业新赛道,切实为全市发展大局打头阵。日前,《2025年度南京市独角兽、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榜单》揭晓,新区独角兽和培育独角兽企业数占全市31%,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从2018年的3%到2025年的31%,尤其是5家独角兽企业有4家来自生命健康领域,这同样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两个“从无到有”背后,是新区和企业“双向奔赴”结出的硕果,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鸿沟,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关键一跃”的努力。
归根结底,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最终都要落到“能干事的人”身上。而让人更好发挥能动性,更需要区域有“投资于人”的前瞻眼光和魄力。在江北新区,政府引投、国资领投、创投跟投……用“真金白银”改写企业命运的故事不断上演。
当新区企业楚航科技遭遇融资难题时,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先引入南京市民营企业转贷基金,再牵头联系6家银行,不到一个月,1500万元融资犹如“及时雨”,扭转了因业务规模扩大带来的资金紧张困局。
如果说企业服务是“阳光”、创投资本是“雨露”,那创新生态则是企业茁壮成长的“沃土”。随着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EDA国创中心落地等国家级平台落地,“研产贯通”路径不断顺畅,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产业科技新高地、青春活力新主城”的美好蓝图正越来越清晰。
企业成长、产业培育,两个“从无到有”的新区故事,不是在“试验田”中以蛮力开拓边界,而是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下,以专业洞察捕捉机遇、以顶层资源突破边界、以生态协同放大势能。而这样的生动故事,在新区必将诞生更多。
审核 | 王馨
来源:南京江北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