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风暴登陆上海美琪大戏院,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SIX》中国首演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5:25 2

摘要:5月21日,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SIX》在焕新升级后的上海美琪大戏院中国首演,这也意味着“SEE YOU IN SHANGHAI上海见!”这一创新驻演品牌正式启航。作为该品牌发布后的首个重磅引进项目,音乐剧《SIX》将在美琪大戏院进行为期8周,共64场的驻演。

5月21日,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SIX》在焕新升级后的上海美琪大戏院中国首演,这也意味着“SEE YOU IN SHANGHAI上海见!”这一创新驻演品牌正式启航。作为该品牌发布后的首个重磅引进项目,音乐剧《SIX》将在美琪大戏院进行为期8周,共64场的驻演。从上海出发,《SIX》将为未来全国巡演搭建从“圈内爆款”到“出圈热剧”的跨越阶梯,探索海外新锐剧目在中国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紫色风暴来袭,皇后“开麦”唱响女性力量

没有沉重的王冠,只有闪耀的麦克风;没有宫廷的勾心斗角,只有女性觉醒的铿锵宣言。

自2017年英国首演以来,音乐剧《SIX》凭借颠覆性创作持续重塑历史叙事——编剧托比·马洛与露西·莫斯将亨利八世的六位皇后解构为流行女团:安妮·博林用戏谑搞怪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破碎的人生,简·西摩以情歌诉说隐忍,克里维斯的安妮化身犀利说唱女王……

这种将历史解构与流行文化深度融合的大胆创意,不仅让《SIX》斩获两项托尼奖在内的35项国际戏剧大奖,也因其独特的音乐曲风和吸引眼球的视觉风格,受到全球超过150万观众的关注。

《SIX》的颠覆性叙事与年轻化表达,以一举之力改变观演人群结构,在Z世代观众中引发强烈共鸣,不仅国外年轻观众追捧,在国内B站和小红书上都有极高的呼声。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通过“快速引进、深度布局”,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洽谈、落地、驻演。“让《SIX》在上海进行为期8周的驻演,是非常有挑战的。一边是年轻观众希望引进的呼声,另一边是大众对新作认知度不高和长周期运营的考验。但我们还是坚持要这么做,将国际最新最好的作品带给中国的观众。”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戴筱莹说。

海派文化地标重启,美琪大戏院焕新启幕

首演当晚,焕新启幕的美琪大戏院化身沉浸式派对现场。观众们挥舞荧光棒与演员共唱主题曲,尖叫声与掌声交织成一片象征女性力量的紫色海洋。演出中,六位“皇后”以《Ex-Wives》《Don't Lose Ur Head》等曲目展开“唇枪舌战”,将宫廷悲剧转化为现代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问。

“这不仅是音乐剧,更是一场‘herstory’的狂欢!”观众李女士激动地表示。剧中从权力博弈到自我觉醒的叙事内核,借由全女班80分钟的密集呈现,与Z世代观众达成跨越时空的价值共鸣。而剧方特别策划的“皇后装扮场”,让盛装出席的观众仿佛置身现实版“MET GALA”,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享受一场酣畅淋漓的感官风暴。

历经十个月的升级改造,始建于1941年的海派文化地标——美琪大戏院也于当晚璀璨重启。这座承载着上海城市记忆的戏剧殿堂,通过硬件升级与服务革新,不仅延续经典艺术血脉,更以国际一流的演艺设施与全新的场景体验,进一步助力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此次改造围绕舞台机械系统、配套功能与观演体验三大核心展开系统性升级。多项关于舞台区域的改造,将使美琪大戏院适配例如《剧院魅影》等超高难度的技术装台需求,迎接更多国际大IP的入驻。同时以提升观众体验为核心,将剧院一楼圆厅、方厅打造为“剧场社交客厅”,并特别打造二楼酒水服务区,提供多款配合剧目主题的精选酒类饮品、现磨咖啡及茶歇。

与此同时,通过调整观众席底座角度改善视线遮挡问题,并将乐池改造为可调节升降、可拼接固定的特殊观演区域,在《SIX》等演出中营造“舞台零距离”的沉浸氛围。

伴随着硬件升级,美琪大戏院同步推出“启”演出季,以《白夜行》《南孔》《女驸马》《永不消逝的电波》等8部风格多元的作品,展现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国际对话的上海文化生态。作为华语地区的音乐剧经典之作,音乐剧《白夜行》2025年重磅回归,让剧迷朋友们再度感受现场的震撼与魅力。

《SIX》外地观众占四成,25岁以下观众超一半

据悉,此次《SIX》在上海开启64场驻场演出,预计吸引观众逾8万人次,首轮8场近万张门票开票当日即告罄,600张高价乐池票3分钟内售空,市场反响热烈。

值得一提的是,票务网站的相关数据显示,《SIX》的外地观众占比超40%;年轻观众比例也远高于一般的音乐剧——25岁以下购票观众超50%,其中18岁以下占17.7%,并且该数据正随着暑期临近呈现出明显的上涨趋势。《SIX》本轮中国首秀,正在以上海为中心吸引更多新兴消费人群走进剧场,培养观剧习惯,带动周边经济,带动长期消费。

作为2025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节特邀剧目,《SIX》联动静安及周边区域核心商圈,探索“文化消费赋能城市发展”新路径。通过“票根经济”效应,让每张演出票都成为可流通的文化消费载体,持续释放演艺IP的商业衍生价值,发挥其驱动城市文化创新与消费升级中的示范效应。

文字丨记者 何晶

图片丨主办方提供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