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六教授:守护生育希望 如何帮助年轻女性癌症患者圆“母亲梦”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15:40 2

摘要:当医学攻克癌症的战役进入精准治疗时代,一个新的命题正在改写肿瘤诊疗的边界:如何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守护年轻女性患者的生育权利?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女性健康福祉,更牵动我国人口战略与全球健康公平。

编者按:当医学攻克癌症的战役进入精准治疗时代,一个新的命题正在改写肿瘤诊疗的边界:如何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守护年轻女性患者的生育权利?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女性健康福祉,更牵动我国人口战略与全球健康公平。

在5月9~10日举办的“2025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第十届北大医学妇科肿瘤大会”上,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建六教授汇报了《肿瘤生殖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内容。《肿瘤瞭望》在会议现场荣幸对话王建六教授,深度解读肿瘤生殖学的创新实践。

专家简介

王建六 教授

医学博士,妇产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妇产疾病研究所所长

国家杰出医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专业特长:从业39年,坚持妇产科医、教、研一线工作,重点研究妇科恶性肿瘤及肿瘤生殖。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一作/通讯)5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项,编写专著43部。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育力保护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妇产科专科医师分会 会长

教学任职:

教育部临床实践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全国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育联盟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模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常委

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妇产科专科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医学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妇产科学科组组长

创建并担任GOCM主编,任JGO,JGS, Int J Ob & Gyn Res等国际杂志编委,《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副总编辑,《中华妇产科杂志》等杂志常务编委及编委。曾获中国杰出教学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霍英东基金会教师奖、吴阶平-杨森医学药学奖、全国十佳住培管理工作者、科学中国人、国家名医、北京市名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等多项荣誉。

肿瘤瞭望:北大医学妇科肿瘤大会已顺利召开十届。请您简单介绍下今年的会议有何特色和亮点?

王建六教授:今年是北大医学妇科肿瘤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我们不断积累经验、开拓创新。本届会议主要呈现三大特色:

第一,学术引领性强。我们邀请了国内外肿瘤学领域及妇科肿瘤专业的顶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包括多位院士和学科带头人。这些权威专家的报告全面展现了我国肿瘤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

第二,学科交叉特色鲜明。除妇科肿瘤专科内容外,会议特别设置了跨学科交流环节。例如,詹启敏院士从国家战略层面深入剖析了我国肿瘤诊疗面临的挑战;董家鸿院士则分享了肝癌精准治疗模式的创新经验,为妇科肿瘤诊疗提供了重要借鉴。此外,多位基础研究专家也带来了肿瘤研究的前沿进展报告。

第三,注重技术创新应用。本次会议专门设立了“医学新技术在妇科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专题分会场,通过深入探讨国内肿瘤诊疗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帮助妇科肿瘤同仁拓展视野、提升诊疗水平。

总的来说,本届会议既保持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又强化了学科交叉融合,同时积极推动新技术转化应用,力求为妇科肿瘤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

肿瘤瞭望:您在本次会议上汇报了《肿瘤生殖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讲题。肿瘤生殖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肿瘤生殖学的定义和核心内容?在您看来,为什么这个领域在当前的医疗实践中尤为重要?

王建六教授:肿瘤生殖学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兴交叉学科,其核心在于解决肿瘤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的生育力保存问题。随着全球肿瘤发病率的持续攀升,以及部分肿瘤如血液系统肿瘤、骨与软组织肿瘤等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这一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以妇科肿瘤为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不仅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显著提前。临床中我们接诊的许多年轻患者尚未完成生育,因此如何在根治肿瘤的同时保留她们的生育功能,实现“治愈疾病”与“圆母亲梦”的双重目标,成为临床上面临的重大挑战。这项工作不仅关乎患者的生命质量,更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密切相关。肿瘤生殖学正是通过多学科协作,为这些年轻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生育力保存方案,在肿瘤治疗与保护生育力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肿瘤瞭望:在肿瘤生殖学的临床实践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了哪些探索?

王建六教授: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团队联合生殖中心、儿科等多学科团队,以子宫内膜癌为突破口,开创性地提出了肿瘤生殖学的新理念:肿瘤治疗应当从传统的“杀灭肿瘤”转变为“治疗肿瘤”,通过微环境调控实现肿瘤逆转,在确保治疗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我们的实践经验可概括为两个关键点:首要任务是确保肿瘤治疗的安全性,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准的医学干预,帮助患者实现成功受孕和分娩。目前,我们已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帮助众多年轻患者圆了母亲梦。

然而,这一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扩大适用患者范围?如何提高受孕成功率?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一成功经验拓展至更多以生育年龄为主的肿瘤患者群体,包括血液系统肿瘤、骨与软组织肿瘤、乳腺癌等。这需要肿瘤科、生殖医学、儿科等多学科专家通力合作,共同推进肿瘤生殖学的发展,为更多年轻肿瘤患者守护生育希望。

肿瘤瞭望:在国际合作中,中国如何更好地参与并推动肿瘤生殖学的发展?

王建六教授:在国际肿瘤生殖学发展进程中,中国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始终坚持“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发展理念,通过扎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生殖学诊疗方案。这些来自中国的经验和智慧,不仅服务于国内患者,更应该为全球女性肿瘤患者带来福祉。

今年3月,我有幸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六十九届会议上分享了《Fertility Preservation in Young Women with Cancers: Current Practi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年轻女性癌症患者生育力保护的实践和未来方向》)的主题报告。我认为,肿瘤治疗是医疗工作的一部分,帮助患者实现做母亲的愿望同样是保障女性权益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关乎人权和社会公平的重要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积累更多临床证据。一方面要完善国内诊疗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多中心临床研究等途径,将中国的成功经验推向世界舞台。我们期待与全球同行携手,共同推动肿瘤生殖学的发展,让更多年轻女性肿瘤患者既能战胜疾病,又能圆母亲梦,这不仅是中国医学界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国对全球人类健康事业的积极贡献。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