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话剧”一词,复旦剧社100年!《长水悠悠》今夜首演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5:40 2

摘要:上世纪20年代,中国话剧尚处于“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转型的混沌期。留美归国的洪深,带着哈佛大学戏剧专业的学术背景(1919年师从戏剧教育大家贝克教授),在复旦校园内推动戏剧革新。

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

一个校园社团也走过了

整整百年的风雨历程

那就是复旦剧社

复旦剧社曾由

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洪深领导

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之一

不仅见证了中国戏剧的发展

也是复旦校园精神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穿越百年风雨沧桑

复旦剧社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

以一部部经典和创新之作打动人心

承载一代代复旦学子的青春与梦想

就在5月22日(今天)晚7点

复旦剧社成立100周年

原创话剧《长水悠悠》

将在相辉堂北堂首演

敬请期待!

全国高校中

最早的专业化学生剧团之一

洪深

上世纪20年代,中国话剧尚处于“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转型的混沌期。留美归国的洪深,带着哈佛大学戏剧专业的学术背景(1919年师从戏剧教育大家贝克教授),在复旦校园内推动戏剧革新。

1925年,爱好戏剧的中文系学生吴发祥、卞凤年等发起成立校史上第一个具有正规组织的演剧团体 “复旦新剧团”。洪深作为指导老师,1926年将这个学生剧团更名为“复旦剧社”,并引入西方现代戏剧的导演制、男女合演模式及立体布景技术,彻底打破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

他的一系列实践,不仅让复旦剧社成为全国高校中最早的专业化学生剧团之一,更标志着中国话剧从民间自发走向学院派系统化探索的关键转折。

1928年,洪深又提议将“新剧”名称改为“话剧”,得到田汉、应云卫等的一致赞同。从此,“话剧”一词沿用至今。“话剧(drama)”一词的翻译,正是由洪深所造。

1936年初,复旦剧社在卡尔登大戏院公演了曹禺名作《雷雨》(欧阳予倩导演,李丽莲饰蘩漪、凤子饰四凤)。凤子在演出中非常投入,几次泣不成声。这是《雷雨》首次在上海公演,获得巨大成功。1937年2月,已毕业的凤子、吴铁翼等人组成戏剧工作社,又在卡尔登演出了曹禺的另一部名作《日出》(欧阳予倩导演,凤子饰陈白露),这是《日出》的全国首演。

《雷雨》剧照,欧阳予倩导演,凤子(左一)饰演四凤

《日出》剧照,欧阳予倩导演,凤子(左)饰演陈白露

“复旦剧社不是一般的校园剧团,而是中国现代戏剧的重镇。” 复旦大学档案馆特聘研究员张国伟介绍,洪深、欧阳予倩、应云卫、田汉、李健吾、曹禺、朱端钧、顾仲翼、余上沅等大师大咖,或担任过复旦剧社领导,指导过剧社演艺活动;或是担任复旦教授,直接导演过剧社作品。袁牧之、王莹和李丽莲等影剧明星,则担任过剧社主演。另外,剧社还涌现了沉樱、马彦祥和凤子这样的著名戏剧家。

40年代剧社社友合照

抗战爆发,剧社随学校西迁重庆北碚。生活条件艰苦,但剧社成员们不甘销声匿迹,而是投身到重庆的话剧运动中,演出的第一部戏便是根据法国萨都的《祖国》改编的抗战戏剧《古城的怒吼》。

新中国成立后,由复旦剧社开创的优良演剧传统仍然在学校内继续发扬。1960年初,复旦大学话剧团正式成立,继承了洪深开始建立的戏剧精神,建立了严格正规的演出体制,并与上海市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合作,请来专业演员教授台词形体等基本功。

《年青的一代》剧照

1962年,革命历史小说《红岩》出版。复旦话剧团的同学们竞相传阅,并在于成鲲、赵莱静等创作骨干的努力下改编为剧本。八场话剧《红岩》排成后,在校内演出多场,获得巨大成功。

《红岩》剧照

1965年复旦大学建校60周年时任校长陈望道与剧团合影

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复旦话剧团继续涌现出一批有写剧才能的团员。演出的剧目多为原创,如《“炮兵司令”的儿子》《女神在行动》等。1985年,复旦剧社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恢复“复旦剧社”的名称。

曹禺为复旦剧社60周年写的信

1987年起,复旦剧社开始了每两年一届的戏剧节。21世纪后,复旦剧社继续发展壮大,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如今,这个承载着梦想与激情、青春与戏剧的集体迎来它的百年华诞。

“非功利”,

复旦剧社的魅力所在

历经百年变迁,复旦剧社始终不变的是成员们对戏剧艺术的一腔热情。

“我1965年就进入了复旦剧社,到今天算下来,和剧社已经在一起有六十年了。”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原主任、原复旦剧社成员王世靖回忆起自己与复旦剧社的故事,语气中洋溢着怀念与自豪。

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还相对保守,复旦话剧团(复旦剧社时称)成员就开风气之先,演出《“炮兵司令”的儿子》等实验性探索性的原创作品,引起了广泛讨论,还登上报纸社论。

演出这部作品时,里面有个处长角色,剧社就请了曾经演过《红岩》的老话剧团成员过传忠——当时复旦附中的语文老师来扮演。王世靖笑着回忆:“当时演员的衣服都是自己带的,结果里面有一个动作,是别人要把他一把抓住,他演了几次就说,哎呦,我工资也不高,羊毛衫是新的,力气太大了,多抓几次抓得都变形了。但大家笑完之后,还是很认真在演,都是为了戏。

复旦剧社现任指导老师周涛本科、硕士都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来复旦工作已十余个年头。“非功利”,是他对于复旦剧社精神气质的总结,“这也是复旦剧社最大的魅力所在”。

周涛在《理查二世》中扮演“刚特”一角,该作品获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2016年入选爱丁堡艺穗节

“我们不是来演给亲戚朋友,让他们在朋友圈点赞的。”周涛常常对社员们说,在复旦剧社,最被珍视的不是天赋,而是敢于审视内心、敢于展现自我的勇气。“对于同学们而言,某种意义上,舞台比生活更真实。”

近年来,周涛在复旦剧社逐步建立起舞台表演的“BMT训练法”,即“Brain(大脑)—Mouth(口)—Tummy(腹)”联动训练,强调语言、情绪与身体的同步。通过这一体系,没有科班基础的复旦学生们不仅能说出台词,更能用身体去“说话”,不仅在舞台上不怯场,还可以让表演富有感染力。

《双城记》剧照

更重要地是,剧社成为复旦学子探索自我的“第二课堂”。有个英语系学生,英文比中文说得还溜,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她反而提高了中文表达能力。还有如今白天当律师、晚上做舞台监督的法律系校友,绩点排名第一也从不落下排练的新闻学院学生……不同学科背景的复旦人,在台前绽放自我,在幕后运筹帷幄,收获了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

在周涛看来,“复旦的同学们身上有很质朴的东西,跟专业院校的方法派有很大不同,实际上,我越来越发现,很多作品只有靠复旦剧社的同学才能表演出来。”

复旦剧社的规模不算大,常驻人员常年保持在四五十人左右。去年招新约200百人报名,但最终只留下12人。看似严苛的筛选,其实没有任何外在强制,一切标准,都来自师生对戏剧的信仰。

近几个月来,复旦剧社为原创大戏《长水悠悠》紧锣密鼓地排练。剧目聚焦复旦著名历史学者、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谭其骧先生。“历史是戏剧,地理是舞台”,是谭其骧生前的名言,也成为剧作灵感的源泉。

《长水悠悠》定妆照

为创作这部作品,周涛耗时数月翻阅两百余万字的资料,亲自撰写剧本并历经五次改稿:“我的剧本上礼拜才正式写完,因为我一边跟他们排练,一边还在改剧本。”

也是在排练中,剧组萌生将人物“一分为九”的创意——采用九位演员共同扮演谭其骧,象征其一生中不同阶段的八段记忆,加上回溯自我身份的当下主体,形成独特而诗意的结构。

这100天多时间里,演员与工作人员几乎每周都要排练30个小时以上。考虑到同学白天要上课,每次排练都从晚上8点开始,12点结束,而这种节奏,其实也是复旦剧社成员的常态。

在复旦剧社,

感受心灵的震颤与共鸣

正是由于师生们的倾情投入,复旦剧社如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复旦剧社不仅秉承美育育人打造主旋律作品的理念,同时其原创型、探索型和实验性的特征也进一步激发出对于戏剧创作的新尝试与新突破。

近些年,复旦剧社创排了四部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的莎士比亚剧作,并将新的中式解读向海外传递,成为中国非专业戏剧团队走出国门的范例。剧社连续6次入围大学生全国校园戏剧节,《天之骄子》《种子天堂》等原创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校园戏剧节奖项,并受邀在国家级场合演出。

《克罗斯》演职人员合影

复旦剧社原创话剧《种子天堂》进京展演

短剧《4:1》获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并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戏剧组一等奖

《上海。台北。》剧组合照

复旦剧社还与上海市教委共同发起成立了学生戏剧联盟,复旦大学成为盟主之一,并在校内建设了上海学生戏剧实验中心,为更多青年提供了实践土壤。在复旦大学、戏剧联盟和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联合推进下,剧社先后参加了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艺术节,并连续两届入选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委约剧目。

学生戏剧联盟成立

复且剧社90周年暨“复日戏聚会”成立合照

“我们在爱丁堡、北京巡演过,还有很多高校、剧场。票价不高,但票卖得还挺好。”回忆起复旦剧社的各种演出经历,周涛颇感自豪。因为这不仅是对复旦剧社表演水平的认可,更证明了“非专业”的力量。

《种子天堂》剧照

尽管复旦并非艺术院校,但近些年,复旦剧社几乎每年都有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爱丁堡大学等高校进一步深造戏剧专业的社员,从复旦剧社走向专业戏剧道路的人数也在不断刷新。

2002级社会学本科生、2006级硕士王佳妮就毕业后,选择从事戏剧教育工作,用戏剧帮助孩子们去体验生活、表达自我。“剧社的经历会丰富人的体感,让你感受到一些别人未必能感受到的东西,包括那些心灵震颤和共鸣的瞬间,这些意义超越物质。”她说。

与王佳妮有类似感受的社员不在少数。她发现,当时在剧社合作的社友,现在还有很多是自己最信赖的工作伙伴和好朋友,“大家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艺术相关领域”。

《理查二世》剧照

《瓶中丝路》剧照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雪草》剧照

“戏剧的本质是悲剧,如果你在这里能够意识到生命的本质是痛苦,或许就能更加坦然和坚韧地面对人生。”周涛觉得,这正是复旦剧社给予每个人最为深刻和宝贵的精神体验。

复旦剧社百年之际

还将带来一系列精彩演出

期待与您相遇

组稿|校融媒体中心

来源:复旦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