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策划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360影视 2024-12-11 07:35 5

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就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出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吹响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冲锋号。

一、教育综合改革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引擎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综合改革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全面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由之路,对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意义十分重大。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立德,关键靠改革。要深化课程改革,深化教学模式和育人方式改革,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民族复兴大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教育是一项重要而复杂、困难而紧迫的社会事业,也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教育已经站在由大到强、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急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最大限度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教育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新形势,必须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水平,更好服务和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教育强国建设,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学上”的问题解决以后,“上好学”的问题日益凸显。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理念方法陈旧、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急需通过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予以破解。

加快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教育具有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教育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必须紧紧依靠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推动下,我国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8年至1989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全面起步。国家恢复了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理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学校、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关系。初步建立起“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启推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为核心,加快建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持续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构建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1989年至2002年,积极探索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党中央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定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召开两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94年和1999年),出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推动一系列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基本确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先后召开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建立完善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和规模扩张明显,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部门办学体制基本结束;逐步建立起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体制,民办教育初步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考试招生和就业分配改革,缴费上学和自主择业的招生就业制度得以建立;探索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这些改革措施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2002年至2012年,教育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整体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发挥省、市两级政府教育统筹能力,基础教育“以县为主”与高等教育“两级管理、省级统筹”的管理体制日益健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进一步明确责任,把权力下放给学校,不断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深化,扎实推动新课程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义务教育实现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稳步推进,推进“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在校生数量跃居世界首位;完善了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搭建了终身学习“立交桥”;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国民教育体系的学生资助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多种方式办学,形成公办、民办之间的良性竞争;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实现就近免试入学,高中阶段采取以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为主的招录制度,高等学校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制度;教育对外开放迈向新高度;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提升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荣誉感和获得感。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21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我国全部实现“两基”攻坚任务;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首次达到4%。

2012年以来,进入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召开了新时代两次全国教育大会,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对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系统设计,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四梁八柱”,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治理体系。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取得显著成效;建设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建立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综合改革;构建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和省级教育管理权责,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坚持“以我为主、互利共赢”扩大教育开放,持续推进“留学中国计划”;健全教育脱贫攻坚领导体制;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以教育家精神为统领,持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时期,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教育公平显著推进、教育质量整体提高、教育体系日趋完备、教育体制更加灵活、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我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良好的教育生态初步显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梦逐步成为现实。

三、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围绕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要求,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深化五育融合的全面培养体系改革。一是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课程建设,强化学科思政、科创思政,充分运用各种资源讲好思政课,切实提升思政引领力。二是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坚持素养导向,推进实践育人、综合育人、跨学科育人,深化育人方式变革。三是切实把体质健康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引领孩子实现每天锻炼两小时,提高教师心理教育和咨询指导能力,切实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四是扎实推进美育浸润行动,推动多学科美育和实践美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不断提升孩子发现美、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五是着力打造高质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快培养高水平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新劳动教育方法,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

深化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一是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教师队伍配置均衡化,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一体化,真正实现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持续办好中等职业学校,适当增加综合高中,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切实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创新资历框架和技能证书制度,完善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政策。三是推动高等教育合理布局、分类发展,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和基础学科建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研发,推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融合融汇发展。四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关系,正确引导和规范指导民办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二是强化民办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民办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三是优化治理方式,多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兴办教育,健全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监测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推进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教育权责,明确省级政府与市级政府、市级政府与县级政府的教育权责,以及乡镇、街道应该承担的教育权责。二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激发活力为取向,深化放管服、管办评改革,持续为学校提供高质量服务和支持帮助,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三是正确处理学校和家庭、社会的关系,着力打造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长主动、社会支撑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和健康教育生态。

深化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改革。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二是坚持依法治校,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学校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会议制度。三是遵循办学治校规律,坚持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与依法治校相结合,不断完善学校治理机制,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一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念,破除功利化思想,加快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协同做好评价改革。二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引导高效能评价,建构体现时代要求、反映中国特色、具有世界水平、多元主体参与的高效能教育评价体系。三是加强教育评价学科建设和评价队伍培养培训,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推进评价模式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深化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一是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教育情怀,提升教师的价值感和荣誉感。二是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科能力和教书育人能力。三是以激发活力和效能为重点,深化教师管理改革,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以增强吸引力为取向,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营造尊师重教、强师兴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五是引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提升研究反思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教育改革。一是坚持应用为王,持续加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中打造泛在可及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形成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二是持续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打造中国版教育大模型,探索建设数字大学、云端学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更好发挥数字化助教、助学、助研、助管、助评、助交流合作的作用。三是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内容安全、技术安全、数据安全、供应链安全和算法安全以及伦理安全。四是加强数字教育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数字教育合作项目,贡献中国教育智慧。

深化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改革。一是加强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持续跟踪世界教育理论前沿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主动学习研究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二是科学研判发达国家对外政策,积极吸引世界高水平大学特别是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支持高校面向全球引进聘任世界顶尖人才,引导激励“留学报国”。三是鼓励高校开展海外合作办学,深耕孔子学院,有序推动职教出海;完善中国教育国际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方案;打造“留学中国”品牌,不断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积极发挥在全球议题设置和规则制定中的作用。

深化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一是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动员更大力量支持教育发展。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力度,确保持续落实4%和“两个不低于”目标不动摇,并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三是加快教育法治化建设,积极推动教育法典建设,不断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四是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创新督导监测评估指导机制,以有效的督导评估工作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五是加大教育宣传引导力度,以正面宣传为主,创新宣传方式,推广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宣传阐释教育重大战略和政策法规,主动释疑解惑,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强国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积极稳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务实高效地推进落实。

坚持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相统一。这体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先导和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立场和基本取向。要全面厘清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改革创新,着力造就国家战略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家战略。同时,聚焦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

坚持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相统一。这关乎育人方向,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有机统一,反映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总体要求。要坚持素养导向,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同时健全以身心健康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全面培养体系,力破“五唯”等顽瘴痼疾,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坚持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相统一。这是衡量我们人才培养成效的基本标准,体现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反映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和匹配度。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努力做到人人成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

坚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相统一。这体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改革导向,是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安全风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等工作的重要遵循。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守正创新,稳中求进,深化改革,提升依法治教和学校治理水平,筑牢安全防线。同时,以改革创新添动力增活力,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学校治理体系,让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潜心问道、大胆探索,让广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追逐梦想。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相统一。这体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走向。要立足我国国情,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重视研究世界教育强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统筹做好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两篇大文章。

坚持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相统一。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讲质量就是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布局,注重科学管理、内涵发展,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办出高质量的教育。讲公平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教育的公益性决定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必须始终坚持教育公平的政策取向,保障群众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并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质量,通过提高办学质量更有效地促进公平,实现教育公平和质量、效率的有机统一。

坚持整体设计、统筹推进与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相统一。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和重大原则。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聚焦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整体擘画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目标和思路举措。注重与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布局相适应,与重大教育战略部署相衔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统筹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同时,关注区域差别,注重基层探索,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试点先行、稳步实施。

坚持改革举措与政策制度、法治建设相统一。教育综合改革要注重系统集成、务求实效,坚持以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为主线,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举措与教育政策制度、法治建设。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扎实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形成经验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成功后,及时上升为教育政策,进而形成教育制度、法律法规。

制作:胡秀荣

核校:张世贵

审核:何忠国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