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欧楷的传承,为何说清代的黄自元,功不可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5:51 1

摘要:自初唐欧阳询的楷书问世以来,“欧楷”的品牌便风靡天下,历代学欧者层出不穷。欧楷发展到清代,楷书名家黄自元,较好地继承了欧阳询的衣钵,并有所突破!

自初唐欧阳询的楷书问世以来,“欧楷”的品牌便风靡天下,历代学欧者层出不穷。欧楷发展到清代,楷书名家黄自元,较好地继承了欧阳询的衣钵,并有所突破!

那么,黄自元在对欧楷的传承与发展上,有哪些突出贡献呢?何以见得功不可没?

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真实的黄自元吧!

黄自元,生于道光十六年,逝于五四运动前夕的1918年,晚清时期著名欧楷书法家。他出身名门,但不以优越条件自居,而是表现得异常勤奋。

黄自元自幼爱好书法,尤其是欧楷书法,使他更为上心。加上他的天资聪颖,在欧楷上取得了长足的建树。著有《欧楷结构九十二法》《黄自元临九成宫》等著作。

黄自元的欧楷,得欧楷之骨,颜体之雄,柳体之劲、赵体之秀,被同治皇帝称之为“字圣”。纵观黄自元的欧楷,可以感受到他的字里行间,端庄秀蕴,静雅内敛的特点。

当时,黄自元的书法,还被编成教材推广使用,可见他的墨宝在当时,影响力不可不大!

细观黄自元的书法,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当是他的用笔遒劲,仿佛刀劈斧削一般,棱角极为鲜明。因此,他的书法,也就成为后世临摹的范本。

欧阳询的楷书贡献,就在于他的字帖范本多,包括小楷之内的版本,多达十几种,欧公的《三十六法》,是后人整理出来的。因此,欧公的理论著作并不多见,而黄自元的理论著作,正好填写了欧楷的这一空白。

黄自元的欧楷用笔,与欧阳询有较大的区别,主要在于笔画瘦硬,与现代的二田兄弟比较,都不一样,二田兄弟的欧楷,肉肉的。可见黄自元的笔法,以骨力见长。

以上体现了欧阳询以书写著称,黄自元以理论著称。

在结构特点上,黄自元是忠实的继承了欧公之规矩的:如严谨规范、中宫紧缩、重心平稳。这几点,黄自元不逾矩,也体现了欧阳询作为结构大师的权威性。

再看看黄自元欧楷的整体风格,倒是体现了他的独特之特征的。以《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为例,通篇气韵,见证了作为文人的高雅情趣,使人体验到宁静、祥和的氛围。

笔力的刚柔性,黄自元更多的吸收了柳公权的笔法,如上述所说的“以骨力见长”,临摹黄自元的帖子,须把握好这一点。

自从“黄体欧楷”的问世以来,科举考试的书法用字,也采用了这种楷书的模式,故对科举考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也就有人将黄体欧楷归结于馆阁体一类。

黄自元的勤奋与聪慧,也促使他的功成名就。在科举制度下,他有幸成为“榜眼”,这在书法史上也不多见,这也是他的书法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书家的身份地位,对其书法艺术的传播,是有直接关联的,这也体现了“名人书法效应”。黄自元,自然有名人效应,最主要的,还是书法名人。

学习黄自元的楷书,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由于笔画的棱角分明,刚劲挺拔,往往会写成十分刻板的形象,使神采与活力大打折扣,这是要十分注意的。

总之,黄自元的欧楷,综合了唐代三大家之长:有欧楷的险劲挺拔,有颜柳的筋骨分明,碑刻效果极为明显。我们在临写时,须把握好这个分寸。

由此可见,黄自元继承和发展了欧楷,自然是功不可没!

来源:魏宝国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