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的一年,“实施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680人,新增残疾人就业1000人”被写进了杭州市十件民生实事。杭州市残联在救助、就业、医疗等领域兜牢民生底线、提升保障水平,交出了一张有温度、见实效的民生答卷:完成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1068人,新增残疾人就业2951人,托
在残疾人中,智力、精神方面的残疾人因社会适应能力弱,是就业难群体的难中之重。
去年,心智障碍青年张蓓蓓在杭州各部门推动下,成为了滨江缤纷未来社区“社区公益性岗位”的一员。有了工作后,她完成了她的心愿“赚到钱,给妈妈买个蛋糕”。
过去的一年,“实施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680人,新增残疾人就业1000人”被写进了杭州市十件民生实事。杭州市残联在救助、就业、医疗等领域兜牢民生底线、提升保障水平,交出了一张有温度、见实效的民生答卷:完成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1068人,新增残疾人就业2951人,托养机构规范化提升74家,提供社会化照护服务2120人。整体完成率223%。
“心青年”也能凭努力融入社会
“您好,欢迎来到缤纷未来社区,我是在工作人员张蓓蓓。”在缤纷未来社区,每次有居民来访,胸前挂着“图书管理员”工作牌的“心青年”张蓓蓓都会热情地向对方介绍自己,为大家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引。
张蓓蓓20岁,2023年通过面试评估,加入海亮融爱就业服务中心与爱德基金会启动的“社区星同事项目”,开始社区实习工作。在实习过程中,跟岗老师发现张蓓蓓在专业指导下,能快速掌握社区各项服务工作,同时她的性格热情、大方,也非常适合在社区工作。
近一年的实习结束后,在就业服务中心与爱德基金会的不断推动下,缤纷未来社区正式接纳张蓓蓓成为了“社区公益性岗位”的一员。
“我能自己赚钱了,我要给妈妈买个蛋糕。”年初,张蓓蓓完成了小心愿。
这也是杭州为心智障碍青年就业“铺路”所迈出的其中一步。
杭州有超过3万名心智障碍青年,“就业”成了摆在他们眼前的一道难题。社会要如何接纳心智障碍青年?他们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循着这些问题,杭州开启了探索的脚步。
从去年初摸底调查、精准锁定服务对象,通过“一对一”帮扶并形成服务清单,再帮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培训和就业……过去一年,在杭州各区、县(市)残联、社会组织、企业、残疾人多方联动下,构建出愈发坚韧、细密的就业帮扶网,一系列的关心关爱举措也让在杭残疾人的“就业路”越走越顺畅。
位于临平的杭州遇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直播间,80名听障残疾人经过培训,当上了手语主播、场控等。年收入高的有数十万元,最低的每人每月能拿到4000元。
临安“天目助残 共融共富”项目聚焦设立助残共富基地,为广大残障人士搭建增收致富平台;富阳杭州贝斯特气体有限公司招引60名残疾人就业增收。
过去一年,全面落实22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确保全市残疾人就业达到4.7万人以上,应届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率达到100%;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18场,提供就业岗位1800多个;实施的25个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有2693人次完成培训。
拿到康复救助 喘息服务让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近日,在悦江新远影城,30多名特殊儿童的家长被影片带入到一场惊心动魄又啼笑皆非的国宝守护战中。在他们沉浸式观影时,他们的孩子们则在由志愿者组成的“爸爸妈妈”带领下,参与游戏、社交和手工。
这是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联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举办的特殊儿童家庭喘息服务之“电影魔法”。
每个月拿到2000多元的补助,现在又看上了电影,李女士觉得日子开始有滋味了:
“很久没看电影了,平时照顾孩子根本走不开。”为了让孤独症的儿子得到更好的康复,3年前,李女士从老家辞职,带着孩子来了杭州。经过3年的康复,儿子已经能和她简单沟通。
为了打通特殊儿童家庭服务“最后一公里”,杭州市残联延伸服务内容,结合魔法、科学、艺术疗愈、海洋奇遇、光影盛宴等主题,为特殊儿童家庭搭建了一个压力舒缓、能力提升、社交互助的平台。旨在让他们暂时忘却日常生活的忙碌,享受纯粹的快乐与感动。
近年来,孤独症儿童数量逐年增加。国际临床实践表明,孤独症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为兜住最困难群体,杭州民政为打造以心理关爱和孤独症康复为主要特色的服务体系,率先全省出台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15条措施;成立孤独症儿童康复联合体,提升福利机构和困境家庭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落实首批300万元慈善资金用于儿童福利领域“一人一策”关爱服务。
杭州市残联则进一步深化光明行动,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补贴提高至每人每月3000元、每年最高30000元,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康复生活补贴提高至每人每月800元、每年最高8000元;并将7—18周岁低保低边家庭纳入基本康复训练补贴范畴……一项项民生暖政、一条条民生举措,从完善到实施,将残疾人基本生活的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
25万特殊群体享受数字残联的便捷服务
在西湖区,在1万4千多位持证残疾人中,失能人员有近5千人。他们是残疾人中最为困难的群体,因身体重要机能的丧失,他们的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其家人对他们的照护因缺少专业能力和设备也常常力不从心。
怎样才能为这个群体带去康复护理的“福音”?
西湖区残联大力整合社会资源,由杭州无声有声残疾人服务中心负责,为重度失能居家残疾人提供1至2次免费的上门康复护理,服务内容涵盖洗浴、温水擦身、面部清洁、口腔清理、康复按摩等。
“专业护理人员还将对残疾人的家人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指导、示范。比如通过线上建群解答、入户培训、视频学习等方式。”杭州无声有声残疾人服务中心主任俞莉娜介绍,通过多种方式用以提高家人的照护能力,提升重度失能残疾人居家生活质量。
除了上门康复服务外,残疾人的托养照护也有了“安心保障”。
2024年,杭州率全省之先制定残疾人托养机构星级评定标准,规范8个方面67项标准,为残疾人托养机构星级评估省级地方标准的出台提供杭州经验。通过制定“一机构一方案”规范提升清单,以“请进来学、走出去指导”的方式,推动杭州市残疾人托管中心托养服务地方标准、运行管理经验、特色服务品牌等工作成果和模式在全市域辐射推广。
在富阳区首家杭州市五星级残疾人托养中心——杭州市富阳区瑞丰残疾人托养中心内,五十七岁的老于安心地开始一天的康复锻炼。因从架子上摔下来他身受重伤,两个女儿还在上学,“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导致家庭经济困难。
生活照料、病瘫护理、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一站式”的护理服务让住在这里的残疾人有了一份保障,也感受到精细的照护和“家”的温暖。
在滨江浦沿街道,二级肢体残疾人宣先生通过“助残E站”平台代办功能,在“辅具智配”应用场景下在线选择了与自身条件适配的轮椅,几天后就收到了厂家寄来的轮椅。
这是25万名残疾人在杭州可以享受到的数字化便捷服务。保障困难群众的民生温度,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杭州做的远不止于此。杭州市残联聚焦残疾人出行不便、托养照护服务需求大的现状,积极探索社会化照护服务模式,为残疾人生活品质的提升带来了诸多变化。
“聚焦残疾人出行不便、托养照护服务需求大的现状,积极探索社会化照护服务模式,提升残疾人的生活品质。”杭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数字化赋能基层残联工作人员,建立数字化代办、帮办、通办等工作机制,成为帮助残疾人破解数字鸿沟、进一步更好服务他们的主要路径。
橙柿互动 记者 濮小燕 通讯员 李伟君 杨云飞 何健
来源:都市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