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代表:扎根乡土践初心 履职为民显担当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6:08 2

摘要:五月的红窑镇,连片的芦笋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走进春雨芦笋基地,总能看见一个皮肤黝黑的青年穿梭在芦笋大棚里,时而俯身查看芦笋长势,时而与农户交流种植技术。他就是红窑镇人大代表、90后新型职业农民王章。多年来,这个安徽小伙把根扎在涟水大地,用青春浇灌芦笋产业,用

五月的红窑镇,连片的芦笋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走进春雨芦笋基地,总能看见一个皮肤黝黑的青年穿梭在芦笋大棚里,时而俯身查看芦笋长势,时而与农户交流种植技术。他就是红窑镇人大代表、90后新型职业农民王章。多年来,这个安徽小伙把根扎在涟水大地,用青春浇灌芦笋产业,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谱写了新时代青年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子承父业:“新农人”扛起富民担

2012年,在涟水芦笋产业政策的感召下,王章的父亲王崇左举家迁至红窑镇,开启创业征程。面对气候差异、技术瓶颈,这位老农人扎根田间,历时数年摸索出适应本地气候的芦笋种植模式,建成全国首个“年换一次母茎”的种植基地——春雨芦笋基地,成功规避市场风险,实现年收益增长30%。父亲的坚守如同种子,在王章心中悄然萌芽。

2020年疫情来袭,王章目睹基地芦笋滞销、农户焦虑的目光,毅然放弃城市工作机会。“不能让乡亲们的希望烂在地里!”他带着种植户南下北上,将销售渠道从南京单一市场拓展至山东、上海、福建等地,同时探索加工出口合作模式,创新“内外销价格竞争”机制,打破被动定价困局。在他的努力下,春雨芦笋不仅稳住了疫情冲击,更为农户开辟出增收新路。

履职答卷:“笔记本”写满民心事

自当选镇人大代表以来,王章始终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镌刻于心、践之于行。他深谙,只有真正走到群众身边,才能触摸到最真实的民生脉搏。除了雷打不动地参加135代表接待群众日活动,那本履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串联起他扎根基层的日日夜夜——每一条走访记录,都是群众心声的鲜活注脚。

田间地头,是他与芦笋种植农户交流种植经验、探讨产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村民家中,是他倾听家长里短、了解生活需求的温暖港湾。他认真记录下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大到产业发展规划,小到村民日常生活的困难,都一一放在心上。在他看来,身为人大代表,只有将群众的每一件事都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才能真正对得起这份信任与责任。

共富密码:“小芦笋”撬动大产业

正值芦笋采摘旺季,朱集村村民宋林的双手在青翠的芦笋丛中上下翻飞,眼角眉梢都是笑意:“我在这儿干了7年多,每年能挣约4万元。”每天一大早,李庄及周边村的100多名村民已汇聚在春雨芦笋基地,新鲜的芦笋经过分拣、切根、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大农批市场。

王章始终将“产业兴、农民富”作为履职核心。当发现涟水芦笋种植具备庞大用工潜力后,他主动扛起责任,多次外出考察,凭借精准研判和不懈争取,成功引进芦笋加工项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从258亩试验田到近2000亩产业基地,从单一种植到集冷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3处冷库、5座生产车间拔地而起,带动周边300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4万余元。昔日的“小芦笋”,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杠杆”。

2022年8月,《新闻联播》的镜头聚焦红窑镇的芦笋产业。当央视记者邀请王章父子接受采访时,面对镜头,这对朴实的父子谦逊地说:“涟水芦笋能有今天的成绩,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种植芦笋的农户们共同努力、辛勤付出的结果。我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只是幸运地赶上了涟水芦笋产业蓬勃发展的好时候。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位年轻代表有‘三劲’:钻研技术的钻劲、为民办事的实劲、推动共富的韧劲。他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写进了每根芦笋的纹理里。”红窑镇人大主席介绍说。

正如那破土而出的芦笋,王章的履职之路始终向着阳光、扎向深土。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上,新时代人大代表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正谱写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动人诗篇。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